广西肉牛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20-01-04 16:17:29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牛研究所陈飞旭
农家之友 2020年11期
关键词:肉牛广西养殖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牛研究所 陈飞旭

近年来,广西紧紧抓住肉牛的发展机遇,出台《关于加快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意见》,并将打造肉牛全产业链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利用广西在肉牛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培育其成为广西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2020年,广西肉牛存栏124.6万头,同比增长22.65%;出栏131.17万头,同比增长5.25%;牛肉产量13.62万吨,同比增长9.75%。

一、广西肉牛产业的资源优势

(一)产业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广西地处祖国南疆,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毗邻广东、港澳,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西南乃至西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联结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特别是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广西将成为连接中国西南、华南、中南和东盟大市场的枢纽,成为沟通中国内地与东盟各国的最便捷、综合效益最佳的国际大通道,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实施双向开放的桥梁和基地,并在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战略作用。

2.拥有丰富的饲草资源。广西地貌形态以山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广西草山、草坡多,可利用面积达646.7万公顷,适宜各种牧草和植物生长,在南方各省区中排在四川、云南之后,列第3位。据统计,广西有可供饲用植物品种1113种,优良饲草有337种,每年可利用113.3万公顷果林地套种13.3万公顷的牧草,并通过“种三产四”水稻超高产工程的实施,可利用13.3万公顷的优质农田发展牧草,预计每年可产鲜草1.6亿吨,饲草资源加以合理开发利用可以满足数百万头肉牛发展的需要。

3.农副产品相当丰富。广西既是产粮区,又是全国最大的甘蔗产区,有着丰富的甘蔗尾叶、甘蔗渣及水稻、玉米秸秆,可用来加工成饲料养殖肉牛,变废为宝让土地更大的产出及收益。据统计,广西每年种植甘蔗93.3万公顷、水稻和玉米约333.3万公顷,稻草、甘蔗叶、蔗渣、玉米秆、花生藤、红薯藤、黄豆秆等各种农作物的秸秆达5000万吨以上,这些都是发展肉牛生产的重要饲料资源。

4.消费市场巨大。牛肉在国际领域中一直被认为是高档的肉类食品,牛肉消费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据统计,2003年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不足美国的10%,近邻日本、韩国的人均牛肉消费量是我国的2~3倍,2006年我国牛肉消费比重已增至9.3%,但仍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牛肉的消费持续增长,2019年,人均牛肉的占有量已增长到5.95公斤,是1980年的14.53倍,但相对比世界平均水平的9.32公斤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说明肉牛消费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这极有利于拥有丰富饲草和农副产品资源的广西发展肉牛产业。

(二)肉牛品种结构

广西地方牛品种有:隆林黄牛、涠洲黄牛、南丹黄牛、西林水牛、富钟水牛;其中涠洲黄牛、西林水牛、富钟水牛有自治区级保护区。地方品种是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肉质优良,适应性强,耐粗饲等特点,但也存在生长速度慢,屠宰率和胴体重不足,需要适当的改良提高。地方品种是培育新品种(配套系)的良好素材,也是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农民产业脱贫的养殖品种。此外,为了加快品种的培养,广西引进了部分牛品种,主要有: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利木赞、安格斯牛、娟珊牛、尼里拉菲水牛、摩拉水牛等。

(三)产业化发展模式

肉牛养殖是广西畜牧业的优势产业之一,目前行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公司+农户、合作社、专业户、农村散养等,但总体以散养为主,占比80%左右。规模化养殖以龙头企业和肉牛养殖专业户为主,饲养量比重20%左右,主要分布于蔗区和桂西北山区。据统计,目前,全区有规模化肉牛养殖场约400多家。规模较大的主要有:南丹县天赈牧业有限公司、都安壮瑶养牛繁育专业合作社、广西农垦金光肉牛场、广西三牛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富牛牧业有限公司、广西四野牧业养殖公司等。

(四)养殖模式

虽然随着农机化进程发展耕牛早已退出了市场,但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肉牛养殖仍然是群众主要的副业收入来源之一,占据肉牛养殖量的绝对优势比例,然而简陋的设施,低下的效率,恶劣的卫生条件也给广大农村地区带来了困扰。近年来,随着“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开展,生态养殖及农村改圈工作的深入推进,很多传统养殖模式的专业户甚至散养户也逐步转变了观念,考虑以清洁环保的养殖模式替代传统养殖模式。

进入“十三五”以后,广西在全国率先主推以“微生物+”为核心技术、生态环保的畜禽现代生态养殖模式,2016年12月,先后印发了《广西现代生态养殖“十三五”规划》《广西畜禽现代生态养殖场认证工作方案2017~2020》《广西畜禽现代生态养殖技术规范(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将生态养殖目标制定为:2016年10%,2017年30%,2018年50%,2019年80%,2020年90%,推动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化养殖模式转变。

(五)技术水平

2016年3月,广西推动设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肉牛肉羊创新团队,由广西大学、广西畜牧研究所、广西兽医研究所等9家单位和企业专家组成,主要开展牛羊现代生态养殖、牛羊产业经济、南方草地畜牧业等研究与技术推广,农副产品饲料加工利用,农作物秸秆生物制剂的筛选,肉牛肉羊全混日粮的研发,南方草地资源开发与利用、高产优质牧草研究与推广,牛羊生态养殖等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自治区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科技部门每年通过科研项目投入肉牛肉羊产业的科技攻关及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经费、企业通过滚动投入的科技支撑经费也不少,但与发达省份比仍有很大差距。

(六)质量安全

全区积极开展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引导和组织申报“三品一标”认证,提升产品档次和地位,大力开展饲料与兽药(抗菌药)、兽用生物制品、屠宰、养殖环节违禁品使用等专项整治行动,不断强化执法督查手段,时刻保持高压态势,强化源头监管和终端检测,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近年来,全区畜产品、饲料及添加剂产品的抽检、“瘦肉精”专项监测结果均合格。加强畜禽养殖场主要疫病防控净化工作,加强饲料兽药安全生产使用,全区肉类产品质量安全达到较高水平,近年来检测结果合格率均达99.9%以上。个别肉牛养殖企业正在构建从农场到餐桌的完整追溯系统,消费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产品每个生产环节的具体情况。

(七)品牌建设

主要通过三品一标建设及生态养殖认证等打造广西本土肉牛名优品牌,支持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外产品展销,支持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一批肉牛养殖企业及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证和产品认定、绿色认证、有机认证,获得了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标准化示范场称号。

二、存在的问题

(一)财力不足,持续投入资金少。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发展因素,各地畜牧业的发展都以稳定猪、鸡产量为主,对肉牛的发展重视不足,经费投入虽然不断增加,但数量有限,加上养殖技术落后,单位成本投入大,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农村大量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不愿留在家务农,尽管市场肉牛价格涨势迅猛,消费量大幅增加,但肉牛养殖数量还是难有大幅提升。

(二)良种化程度不高,生产性能低。广西的肉牛养殖以本地品种为主,饲养的牛品种85%以上为地方黄牛和水牛品种。地方品种虽然适应性强、抗病力强,但是个体小、生长速度慢、屠宰率低,养殖效益低,农民想要靠养殖肉牛增收,必须开展杂交改良,但广西肉牛杂交改良率只有15%左右。当前,广西市场供种能力十分欠缺,肉牛优质种源亦严重不足,纯种、良种公牛数量供应不足,每年改良所需要的冻精需从外地大量引进。

(三)养殖规模小,管理粗放。广西肉牛饲养规模小数量少,管理粗放、养殖条件简陋、环境卫生差,出栏率低,而且散养户商品意识淡薄,靠天养牛观念依然很严重,不少农户还没有走出“夏起秋肥冬瘦春乏”的恶性循环,降低了养牛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020年全国肉牛出栏4565万头,广西仅有131.17万头,只有2.87%的占比率;全国牛肉产量3440万吨,广西产量13.62万吨,占比只有0.39%,规模和产量都很低。

(四)缺乏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广西牛羊养殖多数是副业,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和合作社的带动,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仓储、物流等环节融合度低。

三、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以财政为引导的融资体系,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一是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的投入,每年单列肉牛财政发展资金,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肉牛产业的信贷支持,拓宽小额信贷的覆盖面,适当提高贷款授信额,扩大小额贷款规模。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入发展肉牛产业,争取实力雄厚的企业,从品种改良到带动规模高效养殖和产品加工经营提高肉牛生产附加值。

(二)强化产业技术支撑。

组建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加大养殖培训力度,广泛宣传科学养殖,推广肉牛人工授精技术,提升肉牛养殖科技含量。按品种制定生产技术规范,推广肉牛主要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建立有效的疫病防治体系,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肉牛易发疫病进行早期快速诊断和综合防治,根据疫病流行规律,建立主要疫病防疫程序。完善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三)加强广西地方品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强对隆林黄牛、南丹黄牛、涠洲黄牛、西林水牛、富钟水牛的保护,在地方品种主产区划定保护区,保护区内禁止引入外来品种杂交,同时加强品种选育,提高生产性能。保护区外鼓励引入其他优良品种,利用杂交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引导企业通过引进和选育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并确定适合我区实际的杂交组合,推广人工授精技术,积极开展杂交改良。

(四)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养殖、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龙头企业,推动肉牛产业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建设专业养殖合作社,在肉牛饲养量多的地区,建设一批专门配送草料的合作社、专门育肥犊牛的合作社、专门做产品加工的专业合作社等,实现产品统一供销、生产专业化和标准化,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御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

(五)优化区域布局,转变生产方式。根据广西自然资源条件,采取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的方式,引导肉牛养殖区域向玉米、糖料蔗主产区或草山草坡资源丰富地区转移。在甘蔗主产区,充分利用甘蔗尾稍等农副产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在草山草坡集中的地方,探索发展适度轮牧—集中育肥的饲养模式。全面贯彻落实全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增点扩面提质升级动员部署会议精神,深入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增点扩面提质升级三年实施方案,打造一批现代特色肉牛产业示范点、示范园和示范区。坚持“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原则,积极落实《广西现代生态养殖“十三五”规划》,大力推广牛“微生物+平地栏舍”“微生物+高架网床”等2种生态养殖模式。

(六)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严格执行引种审批制度,加强对待引进肉牛口蹄疫、布病、炭疽、结核、小反刍兽疫和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的疫病检测,严禁从疫区引进肉牛。认真落实防疫工作责任,切实抓好口蹄疫、布氏菌病、结核病、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加大动物防疫监督执法力度,严格动物防疫条件审核,严格病死畜的无害化处理,消除疫情隐患。

(七)发展牛羊产品加工和品牌创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肉牛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引导企业创建 “三品一标”肉牛肉羊品牌。强化品牌包装和宣传,打造一批有较高市场信誉和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平台,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高名牌产品市场份额。

猜你喜欢
肉牛广西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11-17 05:22:27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7:58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48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当代水产(2021年9期)2021-12-02 01:35:00
肉牛口炎咋防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广西广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广西尼的呀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猪市虐我千百遍 我视养殖如初恋
新农业(2016年16期)2016-08-16 03:42:17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