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

2020-01-03 17:23王敏红
人物画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

摘 要: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群,在能力上已经足够突出,但是近些年来大学生频频出现非自然死亡,究其原因大多是学生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缺乏供心理素质提高的成长经历,进入大学以后学生面临人际关系、未来发展、情感处理等问题,很多学生一度无法应对甚至是走上极端道路。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可以通过促进学生角色转换、发挥辅导员基层作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来解决,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自我成长,同时也能助力社会进一步的发展。本文首先阐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而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展开探讨,最后陈述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数量的增长,这也为高校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挑战。大学生进入大学之时正处于18-19岁的青春期,这个时间段的学生思想还未成熟,心理状态起伏不定,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再加上社会的发展进步、思想上的大解放大学生面临这样纷繁复杂的环境并不能完全处理好自己的心态,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下滑,所以在治疗学生心理问题时必须从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出发。

一、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

(一)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脱离了高中只是单纯学习的这样一个环境,再加上很多大学生求学是远赴千里,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和家人,学生一时之间很容易产生孤独、恐惧的心理。另外大学交友的模式与高中有很大的不同,高中大家在同一个教室学习同学之间打交道的时间较多,来到大学学习环境不固定,日常交流变少,这对于原本就比较内向、害羞的同学来说,社交活动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伴随着QQ、微信等交友软件的发展,朋友之间的交流呈现出数字化、虚拟化发展的状态,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日趋下降。所以大学生在脱离家庭和以往的学习环境以后急需在大学重新来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如果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就很容易给学生带来困扰。

(二)未来发展问题

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业以外,还需要为自己的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的精英教育开始逐渐大众化,当大学生的光环退去以后,对于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来说毕业就等于失业,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加大了大学生对未来的焦虑。同时,由于大学生对于社会了解不足,无法清晰的找准自己的定位,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没有一个清晰地职业规划,由此很多学生产生了迷茫的心态。这样的心理问题主要出现在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身上。除了求职压力以外,在求职期间,很多大学生是第一次直面社会,失去了学校和家长的保护以后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孤立无援的心情,这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又是一个瓶颈。未来的发展问题是对大学生的一个考验,甚至有可能对学生未来的生活造成一定困扰,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情感问题

进入大学以后,普遍大学生都会出现情感缺失的问题,缺少父母的关怀和同学的陪伴,很多大学生迫切的想要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在追求异性的过程中,一旦受到挫折容易产生自卑、沮丧的心理。恋爱中,由于大学生的婚恋观并不成熟,处理起感情方面的问题往往显得笨手笨脚,造成情感危机,影响到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一旦一段感情走向终点,他们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会对学生的精神带来极大的打击,由此而产生的的心理问题不胜枚举。青春期的大学生带着一份对爱情美好的向往开始了自己的交往,但他们往往低估了爱情对自身的影响,这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甚至造成学生一蹶不振。面对情感问题,大学生缺乏经验,又没有人能够给他们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案,这就导致他们深陷情感旋涡无法自拔,面对失败的感情他们更是一筹莫展。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个健康的人指的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健康。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自控力,日常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面对未来生活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除此之外,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和周围的同学保持稳定健康的联系,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和追求。对待感情问题能够更加豁达,有一个健康的婚恋观,理性处理感情问题。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所处的环境处于社会和学校的交界处,这样的环境更加复杂,很多大学生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正是因为缺乏一定的抗压能力以及处理各种感情和日常交往的能力。而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是因为学业压力、情感纠葛、未来发展等带来的,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大学生应对不及,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麻烦。所以应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联合家长、学校和社会一同来解决,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也将是高校教育的又一重大挑战。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针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在智力和品德方面,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很多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面对挫折一筹莫展。近些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群体的数量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众多大学生患有轻度的心理疾病,普遍都存在对未来的焦虑,这些问题的产生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所造成的。大学生脱离了单纯的学习环境,在大学之前他们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碰到棘手的问题时,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是会选择极端方法逃避问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迫在眉睫。近些年来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现象与日俱增,心理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从个人来说,心理健康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发展,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能够让学生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面对学业的压力、爱情的困扰,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生面对这些困难时的基本保障,可以让学生有勇气面对困难并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避免学生陷入自怨自艾的痛苦循环。个人心理健康的發展同样关系到社会心态的发展,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未来将推动社会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变革越来越剧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困难,社会又如何进一步的发展。对于高校来说,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心理健康的人才同样是重中之重,因此当高校教育注意到高分低能现象出现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注定是残缺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为了补上素质教育的缺漏,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保护,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学会保护自己珍爱生命,这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心理的健康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是出于教育的角度希望能够培养出真正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开展素质教育也是在学生的心里竖起一块盾牌,让他们学会如何应对挫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对学生的一种保护,也是教育的一个针对自身的完善,更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成长的影响

大学生是我国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能力出众,但这也意味着大学生要面临更多的压力和困扰。从年龄上来说已经是成年人,不过大学生缺少来自社会的磨练,在心智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一个高速成长的阶段,并没有趋近成熟。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走出困境,进而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拥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才能保障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精力积极投身学业。很多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或者爱情的困扰产生了焦虑、害怕、自卑等情绪,长期处于这样的心理状态导致学生可能产生极端的想法,从这一角度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对学生生命安全的一次安全教育,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大学生除了学业情感方面的压力以外,很多学生对前途也感到迷茫,由于接触社会过少,很可能接受不了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对学生入职前的一次心理培训,接受学校带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未来生活,敢于直面未来,提升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更快的投身工作融入社会,这对大学生的成长以及接下来的生活至关重要。人的成长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成长,心理成长并不是跟随时间伴随着学生身体的发育而发育,心理成长同样需要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促进学生角色转换

大学生刚刚离开中学,在思想上仍然是一个学生,处理问题解决矛盾仍然从一个学生的角度出发,并没有考虑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进入大学,学生的年纪普遍在十八九岁,高校在开展入学教育时应当适当提醒学生要学会身份转换,处理问题应当以成年人的角度出发。在学生毕业之际更应该开展相应的心理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准毕业生的身份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处于家长和班主任的保护之下,出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寻求监护人的帮助,这种思想是不适合大学生的成长的。进入大学,学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自生活,除了经济上依赖父母,其他方面他们已经脱离父母监管,失去了保护,这时候学生是一个“独自”的人,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身份上的隐形转变,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学生的角色转换放在首位。

(二)发挥辅导员基层作用

大学当中,学生主要接触的是自己的同学和辅导员,辅导员作为高校的基层人员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努力落实“三进”工作。一进学生圈子,了解学生的日常交际范围,把握同学之间的关系,了解学生的交友状态。学生的学习交流都离不开自己的同学,学生情感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学生心态的变化,走进学生的生活圈子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情感变化,进而做出相应的情感疏导准备。二进学生头脑,进入学生头脑是指了解学生思想状态,辅导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谈话逐渐了解到学生对生活的态度,进一步摸清楚学生的三观究竟如何,了解的学生的三观就更容易清楚学生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对待事情保持着一个怎样的态度。三进学生宿舍,大学宿舍同学将一起携手并进走过三到四年时光,同学之间相处最多的就是自己的舍友,辅导员走进学生宿舍一是为了排查宿舍的安全隐患,更多的是为了了解寝室关系。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积极向上的舍友有可能带动整个寝室的奋发向上,摸清楚学生寝室每个人的状态和心理,也是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又一次了解。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制并不是一人一时之事,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心理问题带来的影响也是终身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形成一套健全、可靠、行之有效的机制。高校教育应当从上而下建立责任人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同时为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培训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也纳入学生毕业的“指标”之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到实处。再者,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测试,认真摸排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了解学生心理成长情况。高校医院应当设立相关的心理咨询室,安排相关人员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治疗,而心理咨询室的设立也为心情苦闷、烦躁忧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出口,可以有效地阻止学生心理状态的进一步恶化。

参考文献:

[1]韩倩,徐萍,张宇,李洋洋.新时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A].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第十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020:7.

[2]杨凤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国际公关,2020(12):166-167.

[3]朱娟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良影响和预防教育[J].国际公关,2020(11):137-138.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项目编号:GZY2018FZ03-Y

作者简介:

王敏红(1992.5-),女,汉族,重庆武隆人,硕士,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