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载东汉支娄迦谶(略称支谶)翻译的《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和《道行般若经》中均有化佛金身的教义内容,其共性是有三十二相、光明和发菩提心的寓意,其差异是来源不同——《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中的化佛金身由花变成,《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化佛金身由天珠变成,《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由空化成,反映三种类型的化佛金身的教义在二世纪晚期已经出现并传入汉地,可谓化佛金身像的教义渊源,为汉明帝梦佛金身的传说提供教义理论阐释,对于化佛金身像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支娄迦谶;化佛;金身;东汉;谭副
化佛金身像是佛像金身的重要内容,其教义渊源可以追溯至东汉佛教译经。有化佛金身内容的现存东汉译经有《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道行般若经》和《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均是月支高僧支娄迦谶(略称支谶)翻译的。
以下对《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道行般若经》和《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化佛金身的内容及其共性、差异和意义略作探讨。
一、东汉支谶译经中的化佛金身的内容
(一)《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中的化佛金身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
有婆罗门名曰惟耆先,白佛:“我赍华持到婆罗门神祠,入门见怛萨阿竭飞在虚空中而住。
其佛问我:‘持是华给何所?’
即应言:‘欲以上神。’
其佛言:‘有怛萨阿竭号曰天中天,可以华供养上之。所以者何?因是可有功德而到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便可逮得阿耨多罗禅。’即欲以华供养。其华悉化作佛,悉紫磨金色,其光七尺,三十二相、种好悉具。
诸佛皆言:‘其心以[1]坚于功德者能致是应。’
即时复问:‘当作何方便令功德不可胜数?’
其佛言:“若有菩萨见佛者,因是作功德;中有见化佛者,因是作功德……若见郡国、县邑破坏者,若谷贵、人民饥饿,而用是自计,因是作功德。所以者何?念前事故,因是有不可数功德,所谓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功德。”[2]
上文记载婆罗门惟耆先告诉释迦牟尼佛(以下简称释迦佛),自己在婆罗门神祠见到空中化佛,听化佛说以花供养如来可有功德达到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无上正等正觉),想要将原本准备供养婆羅门神的花供养如来时,花都变成有金身的多位化佛。
(二)《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化佛金身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
佛谓舍利弗:“有王名曰伅真陀罗,从名香山,与诸伅真陀罗无央数千、与犍陀罗无央数千、与诸天无央数千而俱来。”说是瑞应,言适未竟,便见伅真陀罗与八万四千伎人俱来及无央数人……
则时伅真陀罗宫室八千人以千叶华盖以贡上佛。佛以威神令华盖悉在虚空,置佛头上合为一华盖纵广四千里。伅真陀罗子及诸夫人见是威神变化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对佛:“惟怛萨阿竭教照[3]吾等,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及伅真陀罗八万四千夫人各各持天珠而奉上佛,则时散佛头上便化作八万四千交露帐,其中悉有床具足皆珍宝……诸交露帐中悉有坐佛,其佛皆三十二相、诸种好悉具。八万四千夫人见是变化莫不欢喜,皆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心,皆踊跃合作一音而叹:“怛萨阿竭已自净……佛者是即尊……光而七尺,色若如金……”[4]
上文记载伎乐神伅真陀罗王的八万四千位夫人看见自己供散于释迦佛头上的天珠变成八万四千个化佛而赞佛“色若如金”。化佛是化现的佛,与释迦佛的形象相同。“色若如金”既是对释迦佛的赞叹,也是对化佛的赞叹,说明化佛有金身。
(三)《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
《道行般若经》卷九记载释迦佛讲述过去萨陀波伦菩萨的故事:
乃往久远世有菩萨名萨陀波伦……是时世有佛名昙无竭阿祝竭罗,佛般泥洹以来甚久,亦不闻经,亦不见比丘僧……
虚空中声报菩萨言:“从是东行莫得休息……过去诸佛行菩萨道时索《般若波罗蜜》如是。得《般若波罗蜜》、随其教者得佛疾。作是精进行者当疾得佛。”……
是时萨陀波伦菩萨闻是教法倍踊跃欢欣,随是教即东行……中道作是念:“去是几所乃当得《般若波罗蜜》?”作是念已住,复大啼哭。
萨陀波伦菩萨作是啼哭时,上方虚空中化作佛在空中立[5],言:“善哉!善哉!如若所索者甚难,如汝作是精进者今得《般若波罗蜜》不久。”
萨陀波伦菩萨叉手仰向视化佛身有金色,身放十亿光炎,身有三十二相。见已大欢欣,叉手白化佛言:“愿佛为我说经法,我从佛闻经。闻经已,诸佛所有经法,我皆欲悉得之。”
是时化佛语萨陀波伦菩萨:“……从是东行索《般若波罗蜜》,去是间二万里,国名揵陀越……汝从是去到揵陀越国昙无竭菩萨所,自当为汝说《般若波罗蜜》,当为汝作师教汝。何以故?前数千亿世常为汝作师,是汝本发意时师。”……
萨陀波伦菩萨白昙无竭菩萨言:“我本索《般若波罗蜜》时,于空闲山中大啼哭,于上虚空中有化佛身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身有千[6]亿光耀炎出。”[7]
上文称过去昙无竭阿祝竭罗佛般泥洹后,萨陀波伦菩萨在东行求法途中见到有金身的化佛,化佛劝他继续东行到揵陀越国找昙无竭菩萨求法。
综上所述,东汉支谶翻译的三部佛经中均有化佛金身的内容。
二、东汉支谶译经中的化佛金身的共性
史载《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和《道行般若经》均为支谶所译,其化佛金身的内容存在三大共性。
(一)化佛金身有三十二相
从《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中的“其华悉化作佛,悉紫磨金色,其光七尺,三十二相、种好悉具”、《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诸交露帐中悉有坐佛,其佛皆三十二相、诸种好悉具”、《道行般若经》中的“萨陀波伦菩萨叉手仰向视化佛身有金色,身放十亿光炎,身有三十二相”和“于上虚空中有化佛身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来看,三部经中的化佛金身均具有三十二相。
(二)化佛金身有光明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中的“其华悉化作佛,悉紫磨金色,其光七尺”描述化佛金身的光明的范围是七尺。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伅真陀罗王的夫人们见到化佛后,赞叹佛“光而七尺,色若如金”。化佛与佛形象相同,也是“光而七尺”。
《道行般若经》中的“萨陀波伦菩萨叉手仰向视化佛身有金色,身放十亿光炎”、“于上虚空中有化佛身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身有千④亿光耀炎出”描述化佛金身的光明的强度。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和《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描述化佛金身光明的范围,《道行般若经》描述化佛金身光明的强度,三部经中的化佛金身均具有光明。
(三)化佛金身有发菩提心的寓意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中,惟耆先见到的花化佛金身异口同声说:“其心以坚于功德者能致是应”,即心坚定于功德者才能得见化佛金身的瑞应。从文意来看,“其心以坚于功德者能致是应”中的“功德”与“可有功德而到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所谓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功德”中的“功德”之义相同,均指心坚定于得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无上正等正觉)的功德,即发起想要成佛的菩提心。“其心以坚于功德者能致是应”说明发起想要成佛的菩提心者才能得到见化佛金身的瑞应,揭示化佛金身是坚定发起菩提心者才有的感应。惟耆先看见花化佛金身是“其心以坚于功德”的标志或证明,说明其见化佛金身前已发起想要成佛的菩提心。惟耆先见化佛金身后,问最先出现的化佛令功德多不可数之法,引起化佛阐述达到“不可数功德,所谓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功德”的方法,反映惟耆先因发菩提心而见化佛金身,见化佛金身后,其菩提心更加坚定。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伅真陀罗王的夫人们见到伅真陀罗宫室八千人供奉的华盖于佛头上合成大华盖,都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见到化佛金身后,又欢喜地发起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心,说明伅真陀罗王的夫人们见到化佛金身前已经发起菩提心,见到化佛金身后,其菩提心更加坚定。
《道行般若经》中,虚空中声告诉萨陀波伦菩萨修行、守持《般若波罗蜜》可以快速成佛,实质上在引导萨陀波伦菩萨发起想要成佛的菩提心。萨陀波伦菩萨遵照虚空中声的快速成佛的指点而东行求法,途中见到化佛金身,其见化佛金身之前实质上已经发起菩提心。有金身的化佛劝萨陀波伦菩萨去东方揵陀越国找昙無竭菩萨,称昙无竭菩萨在萨陀波伦菩萨的多个宿世中都是其老师,是萨陀波伦菩萨最初发菩提心时的老师。从文意来看,萨陀波伦菩萨宿世已经发起过菩提心。萨陀波伦菩萨见到化佛金身后,“大欢欣,叉手白化佛言:‘愿佛为我说经法,我从佛闻经。闻经已,诸佛所有经法,我皆欲悉得之’”反映见到化佛金身后,萨陀波伦菩萨的菩提心更加坚定。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和《道行般若经》均揭示发起菩提心者才能见到化佛金身,见到化佛金身可令其菩提心更加坚定。三部经中的化佛金身均与大乘佛教发菩提心教义密切相关,揭示化佛金身有发菩提心的寓意。
综上所述,《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和《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的共性是有三十二相、光明和发菩提心的寓意。
三、东汉支谶译经中的化佛金身的差异
从《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中的“其华悉化作佛,悉紫磨金色”来看,《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中的化佛金身由花变成。
从《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及伅真陀罗八万四千夫人各各持天珠而奉上佛,则时散佛头上便化作八万四千交露帐。其中悉有床具足皆珍宝……诸交露帐中悉有坐佛,其佛皆三十二相、诸种好悉具”来看,《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化佛金身坐于天珠化成的交露帐中,可谓由天珠化成。
从《道行般若经》中的“上方虚空中化作佛在空中立……萨陀波伦菩萨叉手仰向视化佛身有金色”来看,《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凭空出现,可谓由空化成。
综上所述,《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的来源不同——《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中的化佛金身由花变成,《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化佛金身由天珠变成,《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由空化成。
四、东汉支谶译经中的化佛金身的意义
东汉支谶译经中的化佛金身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反映三种类型的化佛金身的教义在二世纪晚期已经出现并传入汉地
梁代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载:
《般若道行品经》十卷(或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或八卷,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出。)……《问署经》一卷(安公云,出方等部。或云《文殊问菩萨署经》。)……右十四部,凡二十七卷。汉桓帝灵帝时,月支国沙门支谶所译出。[8]
上文记载月支高僧支谶于东汉桓帝刘志、灵帝刘宏在位时期(147—189年)译有《问署经》(《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的略称)等多部经典,其中《般若道行品经》(又名《道行般若经》)译于光和二年(179)十月八日。
隋代法经等撰《众经目录》卷一:
《屯真陀罗所问经》三卷(或二卷)(后汉建宁年支谶译)[9]
上文称《屯真陀罗所问经》(《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的略称)译于东汉建宁年(168—172)。
东汉支谶译经中的化佛金身的教义内容反映三种类型的化佛金身的教义在二世纪晚期已经出现并传入汉地,有助于化佛金身像在汉地的传播与发展。
(二)为汉明帝梦佛金身的传说提供教义理论阐释
东汉明帝刘庄梦佛金身而遣使西行求法的传说闻名于世。
梁代慧皎《高僧传》卷一:
汉永平中,明皇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梦。通人傅毅奉答:“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以为然,即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寻访佛法。愔等于彼遇见摩腾,乃要还汉地。腾誓志弘通,不惮疲苦,冒涉流沙,至乎雒邑。明帝甚加赏接,于城西门外立精舍以处之,汉地有沙门之始也。但大法初传,未有归信,故蕴其深解,无所宣述,后少时卒于雒阳。[10]
佛飞在空中时通常是立相,上文记载的汉明帝梦见的“飞在殿前”、“飞空而至”的化佛金身应是立相,与《道行般若经》中的立于上方虚空中的化佛金身的姿势一致。
《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具有以立姿呈现、仅有一尊相、由空所化成、处无佛之世等特点,与汉明帝梦见的佛金身性质相同,揭示汉明帝梦见的是处无佛之世的立相化佛金身。
“汉明帝在释迦佛般泥洹后梦见佛金身而遣使西行求法的传说与《道行般若经》中的萨陀波伦菩萨在昙无竭阿祝竭罗佛般泥洹后看见化佛金身并得其指点而完成东行求法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两者形成无佛之世的单尊立相化佛金身的教义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说明2世纪晚期单尊立相化佛金身的教义已经出现并传入汉地,为汉明帝梦佛金身的传说提供有教义依据的诠释,揭示汉明帝和萨陀波伦菩萨一样是化佛金身的见证者,从一个侧面反映佛教教义与汉地本土文化的融合。”
(三)对于化佛金身像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东汉支谶译经中的化佛金身的教义内容可以为化佛金身像的研究提供参考。例如邺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的不晚于北魏的谭副造像(图1)残高128厘米,主尊佛贴金,佛头光内圈有莲瓣,外圈有十一尊贴金坐姿化佛,有多位女神围绕观佛和化佛,其中两位女神手持珠状物供散于佛头上,背屏背面有多位伎乐神,“下部题刻:‘……五日辛丑。……佛弟子发干县谭副,……上为皇帝陛下、皇太子敬造释迦牟尼清石立像一躯,光趺七尺六寸……’”[11]《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记载的伎乐神伅真陀罗的夫人们因其供散于释迦佛头上的天珠变成多尊坐姿化佛而赞佛“色若如金”等内容可与谭副造像中的多尊贴金坐姿化佛进行经像互证。
结语
史载东汉支娄迦谶(略称支谶)翻译的《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和《道行般若经》中均有化佛金身的教义内容,其共性是有三十二相、光明和发菩提心的寓意,其差异是来源不同——《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中的化佛金身由花变成,《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化佛金身由天珠变成,《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由空化成,反映三种类型的化佛金身的教义在二世纪晚期已经出现并传入汉地,可谓化佛金身像的教义渊源,为汉明帝梦佛金身的传说提供教义理论阐释,对于化佛金身像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原注:“以”,明本作“已”。
[2](东汉)支娄迦谶译.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O].大正新修大藏经(十四)[G].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440—441.
[3]原注:“照”,元本、明本作“诏”。
[4](东汉)支娄迦谶译.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O].大正新修大藏经(十五)[G].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351,359—361.
[5]原注:“上方虚空中化作佛在空中立”,正仓院圣语藏本(天平写经)作“上方虚空中有化作佛在虚空中立”。
[6]原注:“千”,宋本、元本、明本、宫内省图书寮本(旧宋本)作“十”。
[7](東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O].大正新修大藏经(八)[G].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470—473.
[8](梁)释僧祐撰;苏晋仁,萧錬子点校.出三藏记集[O].北京:中华书局,1995:26—27.
[9](隋)法经等撰.众经目录[O].大正新修大藏经(五十五)[G].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117.
[10](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O].北京:中华书局,1995:1.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著.邺城北吴庄出土佛教造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2—3.
作者简介:
马宗洁(1975—),女,籍贯江苏南京,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佛造像艺术理论。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汉地佛造像理论史研究”(批准号18BZS13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