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2020年岁末,全国开展近3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迎来收官战。3年来,随着大批涉黑涉恶分子落网,各地社会治安和市场经营环境得到改善。但一些案例依旧提醒着我们,要警惕“扫黑”在“最后一公里”放水。
前车之鉴并不遥远:2002年被判无期徒刑投监后,山西太原涉黑组织头目、绰号“小四毛”的任爱军在监狱里享受起“帝王”待遇:不仅住单间、开小灶、玩电脑、用手机,甚至还有专门储存东西的仓库。蹲监狱成了“住宾馆”,看守人员成了“服务员”。嗜赌成性的任爱军在狱中甚至还用电脑参与赌博,赌资上千万元。
斑斑劣迹的任爱军多次被记功、表扬,积分多到用不完,数次被提请减刑。被判无期徒刑的他,实际服刑仅10年2个月就于2013年回归社会。任爱军出狱后立即重操旧业,涉黑涉恶,欺压、残害群众,在太原市形成重大影响,直到2018年才再次落入法网。
这不是孤例,近年来内蒙古“巴图孟和案”“王韵虹案”等“纸面服刑”案件也屡见报端。他们以“保外就医”等名义,将已经判决生效的刑罚全部或绝大部分在“纸面”上完成。
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是,都发生在社会视线难以关注到的“高墙之内”。比如,在任爱军减刑问题上,山西省监狱管理系统从省监狱管理局局长、分管副局长、重要处室部门负责人,到监狱长等,大量人员违纪违法,形成系统性腐败。这暴露出司法系统部分领域“圈子文化”“打招呼文化”盛行,为滥用职权提供土壤。
对此,相关专家认为,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必须加强监狱等执行环节的监督管理。同时,有关部门应及时对发现的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违法问题,一追到底,切实提高违法成本,形成震慑效应,遏制钻制度“空子”的违法乱纪行为。
警惕“扫黑”在
“最后一公里”放水
多部委“出招”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老年人无法出示“健康码”进站遭拒、高龄老人被抬进银行办理自助社保业务、不会使用移动支付难以缴纳医保……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数字产品迭代迅速的当下,一些老年人陷入到“数字围城”当中。
11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年底前出台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最迫切问题有效措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介绍,《实施方案》明确了要保留的传统服务的重要场景。第一类是要保留传统的纸质凭证,比如不会扫码或者不方便扫码的老年人,可以由社区、医院提供纸质证明。第二类是专设老年人的服务通道,主要是设立无健康码通道,以及各类生活服务优化老年人绿色通道等。第三类是保留人工服务,一些场所要保留传统的办事方式,比如消费场所要支持现金和银行卡的支付。
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主任卢向东表示,要不断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让老年人办事少跑腿。比如退休的老人过去需要本人每年到社保经办机构现场办理社保待遇资格认证,才能继续领取养老金。按照这个方案,要逐步实现系统自动完成老年人社保待遇资格认证。
《实施方案》要求,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特点的硬件产品和软件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负责人隋静介绍,工信部计划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行动,行动将聚焦老年人和残疾人群体的特定需求,重点推动与老年人、残疾人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站、手机App的适老化改造,同时也鼓励企业在智能设备上提供“老年模式”“长辈模式”等,使老年人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