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越
1927年,30岁出头的毛泽东带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部队第一次上井冈山,艰苦卓绝的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开创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65年,已经72岁高龄的毛主席几乎是沿着1927年的原路第二次上井冈山,史称重上井冈山,在上井冈山之前,毛主席说了一句动情的话,他说:“我老了,经常梦见井冈山,很想回去看看”。千里来寻故地,毛主席到底要在井冈山寻找些什么呢?
1965年,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是平常的一年,但身居中国最高领导人之位的毛主席却分明感受到来自国际国内的重重压力和潜伏的危机,国际上中苏关系已近乎决裂,忙于进攻越南的美军也正在挑衅,而国内虽已走出最极端困难的三年时期,但大跃进以来粮食及物资匮乏的忧患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一些让毛主席感觉不妙的东西又在冒头,这年4月正在武汉开会兼休养的毛主席突然提出要回井冈山看看,1965年5月22日,毛主席一行从永新出发,当听说前方就是三湾,毛主席倦意全消,这个地方对毛主席一生来讲意义非凡,1927年9月底毛主席率领部队从湖南向江西转移,面臨严峻的困难,9月29日部队在三湾村的大枫树下集合,在这里毛主席提出了两个载入史册的军队重大制度,一是,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二是成立士兵委员会,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车队离开三湾到了黄洋界,毛主席示意停车,一下车便快步走向山顶,环视远方群山,这里是红军打过大胜仗的地方,这天,毛主席在黄洋界足足停了四十分钟,时空在他的脑海里翻起了怎样的波澜,时隔多年,如今的人们也在理清这次重上井冈山的含义,1965年5月22日晚,毛主席住进了井冈山宾馆115号房,5月27日,毛主席没有像往常一样出门散步,甚至连115号房间门也没出,下午工作人员到房间清扫,在清理纸篓时,发现了一团有墨迹的纸团,展开一看是毛主席诗词手迹,其中一句话改了三次:“高楼入云端、高树入云端、高路入云端”;为什么在一个字上斟酌了三次,这其中一定有深刻的内涵,毛主席这次重上井冈山,觉得一切大变样,原来的茅屋变成了大楼房,所以写下了高楼入云端,毛主席下榻的井冈山宾馆115号房窗前有一排高大的松树,所以改成了高树入云端,那高路又该怎样理解呢?有人说,当年红军从井冈山的小道出发最终通向新中国的首都北京,这是中华名族的成功之路,胜利之路,也有人说,这是毛主席表达的敢于攀登的精神,《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76年元旦公开发表,我们最终看到的是高路入云端。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在井冈山,毛主席为全党总结出了精神法宝,也就是井冈山革命精神,时至今日,它的能量没有丝毫衰竭,它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和光辉的形象,它可以振奋全党、团结人民;更关键的是它可以让我们看清那条真正通往胜利的高路直入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