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峥
摘要:花鼓戏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明珠,历来都是广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而且具有强烈的地方舞蹈艺术特色。文章简单介绍花鼓戏的发展演变情况,分析花鼓戏舞蹈的民间生活气息、喜剧性风格、典雅化艺术风格等基本特色,并从旦角舞、生角舞、歌舞、特殊舞蹈动作等方面,对花鼓戏舞蹈程式套路加以研究,从而探讨花鼓戏的舞蹈艺术特色。
关键词:花鼓戏;传承;发展
1引言
花鼓戏最早源于宋代名为“花鼓”的民间伎艺,接着在明代发展成打花鼓的歌舞;随后在清朝中叶,才以戏曲的形式在江南各地农村中盛行并流传下来。现在花鼓戏主要流传于湖南、湖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陕西等地,其中又属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湖南花鼓戏的唱词中,衬字衬腔的运用丰富了花鼓戏的音乐语汇,增强了戏曲的感染力,在表现湖南花鼓戏民俗文化中有着独特的魅力。
2关于花鼓戏
花鼓戏起源于民间山歌、劳动号子等民间艺术形式,起初称对子戏,或二小戏,后来加入小生后变为三小戏,民国时期与其他剧种进行了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如湘剧的表演、程式、唱腔等,形成了正式的戏曲剧种,拥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湖南本地花鼓戏,拥有16种地方性戏曲剧种,其中地方小剧种就有8种,如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等,按照舞台语言规范,如长沙花鼓戏又可以分出益阳花鼓戏、西湖花鼓戏等,其中益阳被称为花鼓窝子,属于湖南花鼓戏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早些年,因为城市化,城镇文化发生了变化,城乡居民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步旺盛,但是在网络的支持下,人们对娱乐的认识逐步泛化,戏曲艺术逐步缺失了文化根基,具体而言,花鼓戏来源于传统农业生产,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民间习俗的变迁,都影响了花鼓戏的发展,生存状态堪忧,随着城市文化建设步伐加快,湖南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比如歌厅文化,影响了花鼓戏的发展,造成观众流失,形成恶性循环,观众少了,演员的收入降低,而演出成本却居高不下,最终让很多剧团都丧失了生存下去的动力,就连获得过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文华大奖的湖南省花鼓戏剧院都遭遇过危机。随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在文化强国背景下,花鼓戏迎来传承与创新的契机,一些新式的剧目如《天门狐仙》《花鼓春秋》等,将传统花鼓戏元素和大量舞蹈表现形式进行了融合,形成综合表演艺术作品,并且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3花鼓戏传承与发展
3.1语言文化传承
湖南花鼓戏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很大程度来源于长沙方言,尤其是襯词衬腔的音调和音律。方言在湖南花鼓戏衬字衬腔中的运用,一是语言表达的需要。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和性格特征,使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 如宁乡正调《老母娘请上来受儿一拜》中,每一唱句尾部都有下行音调的衬字,用以表达儿对母所受苦难的痛心 ;二是音乐表现的需要。部分衬字衬腔的运用配合曲调节拍,可使声情宛转悠扬,使歌者从容不迫,且可补充乐句的元素,如《打鸟》三毛箭唱腔中的走场牌子《南山看妹想成亲》,衬词“呀伙 哟依哟”“啦伙依伙 咳伙咳”就是对唱腔的补充。方言不仅是一定区域内人们交流的工具,其内容和形式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以及心理特征,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湖南花鼓戏以长沙方言为载体,是地方语言文化传承的媒介。
3.2民俗文化传承
湖南花鼓戏多来源于当地生活,具有鲜明的民俗特色。湖南人民爱乐善歌、性格乐观、民风朴实,陈述具体事件的戏曲中少不了衬字衬腔的应和,有时甚至衬字衬腔成为嘴边哼唱的主体。花鼓戏与民风民俗、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来源于生活,并以其特有的方式渗透到现实生活中。例如,洞庭湖发大水有花鼓戏《嫂姑忙》的戏曲;出门游玩有《刘海戏金蟾》的采莲船调;教训儿子不听话则有《装疯卖傻》中的南数板《儿子不听话》选段;若遇上女子不孕,举家求子的还有地花鼓《送子》等。衬字衬腔在花鼓戏中有着较重的分量,它反映出当地人民的语言特点、音乐风格与审美习惯,体现了当地民俗文化特点。衬字衬腔是湖南花鼓的戏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篇幅上有着较大的比重,在维持结构完整和体现艺术特色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湖南花鼓戏衬词衬腔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湖南花鼓戏独特的艺术美感,同时能够促进湖南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
3.3典雅化艺术风格
花鼓戏舞蹈不仅仅是“下里巴人”,也是“阳春白雪”。不可否认,花鼓戏诞生发展之初主要是为迎合地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需求,在艺术创作和表演上都会刻意迎合观众,呈现出明显的民间生活气息,甚至存在一些较为低俗的内容。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鼓戏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成为了具有高文化素质群众的娱乐、欣赏对象,并逐渐朝着更加专业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融入了中国古典舞的诸多艺术特色。花鼓戏本身就脱胎于传统戏曲,在舞蹈动作方面虽然更具生活气息,但是也有一定的程式套路和技艺标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较强的典雅化特性。发展至今,花鼓戏已经成为兼具高超艺术造诣和民间生活气息的民间歌舞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花鼓戏的历史性、文化性均是不可替代的,其作为中华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被深度保护、有效传承与多元发展。在现代流行文化冲击下,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遭遇了不少阻碍,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花鼓戏本身的艺术特色,结合时代发展潮流,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路径,让花鼓戏在当下依旧能被广大群众接受和喜爱。
参考文献
[1]黄桂泉.湖南花鼓戏舞蹈的特征[J].艺海,2020(02):16-18.
[2]刘科,周勇.日常生活审美视域中的湖南花鼓戏[J].城市学刊,2019,40(05):88-92.
[3]杨和平.湖南花鼓戏表演体系传承研究[J].文艺论坛,2019(01):95-100.
[4]吴远华.湖南花鼓戏表演的“四功五法”研究[J].文艺论坛,2019(01):106-111.
[5]朱咏北.简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价值与保护原则[J].音乐天地,2018(12):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