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
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书籍,是由半活动式的书页装订组合而成的。一旦翻开,就呈现为跨页。相对简短的文字、大幅的画面、少见的页面分隔,使图画书的跨页之间维持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图文嵌入跨页空间的方式就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手抄本因记载文字而诞生,文字分布在单独的页面上,并且成行、连续地排列。在图画书中,有些图画书会让文字超过内边线,而艺术读物和一些诗集也会不墨守成规,会根据页面的分隔来布置文字。图画和文本可以在跨页上自由地布局。作者在跨页上自我表达的可能性,使得跨页备受宠爱,成为图画书图文表达的主阵地。
一、折线的约束和优势
折线是当一本书摊开时,将其分成两个对等空间的有形的中轴线。因此,跨页无法避免地要被分隔开。图画书的创作者可以选择接受并重视这种分隔。在图画书《乔治.勒布 朗》中,将这种对称原理运用到极致:“一面是上午,另一面是下午。這是镜像般的一刻,是时间 静止的一刻。”两页的图画确实一模一样,互为镜像。
除了这个例子以外,创作者也可以利用中折线,设计出两页相匹配或相呼应的画面。比如,福蒂埃的图画书赋予折线一种叙事功能一代表两个虚构国家之间的边境线。移民申请者和海关人员各处于自己的领土之内,在这条具有象征意义的实体轴线两侧相互对峙。但是折线的分隔同样也可以被忽略。许多“越界”的图画和文本,在空间上呈现非对称的分布。然而,选择这样去布局会触碰一些具体限制。这种布局要求书的开本不能太小,否则就会毁掉画面效果。因为页面衔接不当,产生过多少不完整的画面、多少无法理解的句子。
另一种巧妙利用折线和空间划分的方式, 则更具技巧性,例如添加折叠部分。这种设计既可以玩翻开—隐藏的游戏,同时又赋予书本以新的面貌。菲利普·科朗坦在《妖怪,狼,小女孩和蛋糕》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原理。该图画书中 的每个跨页都从中间对折,遮住左边的半页,然 后是右边的半页。因此,只要将折叠的部分翻过 来,我们便能在同一个跨页上看到不同的构图。
二、多样性和灵活性
手拿一本合上的图画书,我们无法预知它的内部结构。是文字和图画相互交替,是序列式的框格画还是文字混杂在跨页上,在图画书中,这些都有可能。
作家兼插画家伊万.波墨在他的《一个夜晚,一只猫》等作品中都表现出他对序列式表达的熟练掌握,在前后页面上运用完全不同的布局。空间分成数块,在一个跨页上实现各自的构图,图画时而有形,时而带框,文字或独立于图画或嵌入其中。版面设计真正地服务于在叙事或表达上的需求。
三、图画页相交替的呈现
在这种布局中,图画常常占据右侧页,它通常被称为“主页”,因为展开书本时,视线会首先在此停留,而左侧页则被称为“副页”。文本页通常选择单一的底色。而插画则背景式平铺于页面上或画在框内。文本页偶尔也会出现带形状的图案或框格画。这种情况下,文字和插画被最大限度地分隔开,中折线成为两个专属空间的有形边界。在这一类图画书中,读者的目光依次落在图画和文字上,看图和阅读不断交替进行。当文字十分简短时,很难说到底是在文字阅读的间隙看图,还是在看图的间隙阅读文字了,这也使得阅读节奏变得相对较为缓慢。
四、图文结合型
图文结合是图画书中最常见的版式类型。它打破了图文页的分隔,并在页面空间上至少将语言和视觉叙事相结合。这种结合型版面可以有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最基本的方式,用一条直线就可以将文字区域和图画区域分隔开。通常,图画会占据页面的大部分空间,而文字则位于图画上方或下方。图画也可以覆盖整个页面,甚至整个跨页。于是,文字经常被放在画面的“无语义”空间内。此外,几段有明显区别的文本和图画,也可以这样在页面或跨页空间上布局。这些不同的布局方式,将图文混合、结合或分开,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而选择何种布局主要取决于叙述者的意愿。这种短文本和图画的 穿插交替,使阅读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与“图文分隔型”版面截然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将不同的叙述方式相混合的布局。文字和图画不再分隔在专属空间内,而通常在 整个跨页构图中融合在一起。版面设计更接近 于将文字嵌入页面空间。混合型与图文结合型 版面的最大区别在于,多个叙述元素之间没有 明显的区分,它们互相紧挨着,并不一定具有 连续性。图、文相互混合,而不是并列出现, 文字完全融入图画中。无论是语言信息还是视 觉信息,都以整体的方式共同传递出来,而在 图文结合式版面中,即使多个信息挨得很近, 读者也是依次阅读的。
满页图画给人一种可能溢出跨页的印象,而带框图画与载体间则有一种积极的关系。与 带框图画差别很大的是,满页图画能产生一种独特的表现力,覆盖载体并与载体相适应,使 载体完全为它服务。每一元素的图都完全与前一底图重叠,这也使得整本书看起来具有一种 非常有序的秩序感。
五、去边框化
将图画中的人物居中可以突出其重要性, 并给予它们一定的稳定性。然而这种方式也显得有些刻意,同时丧失了一部分的平衡、协调和 对称。这也是一种相对传统的、学院派的构图观念。也因此,偏离主题的去边框化,被视为一种对立于传统构图的偏移中心的构图,就这样确定 了下来。它指向的是边框所带来的作用及其人为的局限性。
只要画面上不全是重要的人物或元素,图框的边缘就好像是对场景进行了切割,我们也说图框“裁切”了人物。从这层意义上讲,它也属于规则的一种,读者应该学着换一种方式去理解它,而不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分隔”。让充满画面的人物被边 框线“切”掉一部分,以此来加强效果,并产生了一种电影效果,但更多的是让离画面中心距离不同的各色人物间形成主次关系。他在作品中多次使用了取景的手法,在弱化其破坏性效果的同时,不断探索着读者与图画之间的关联。
参考文献
[1](英) 马丁英国儿童读物插画教程,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郭书瑄 插画考.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
[3]李静亚 浅谈绘本在建构游戏中的运用 知网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