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协同创新驱动,提升“双一流”建设成效

2020-01-03 10:04朱锦鹏
文教资料 2020年29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双一流

朱锦鹏

摘 要: 创新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指标。当下高校创新教育体系整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本文针对高校创新教育发展现状,从完善创新指导培育体系、构建创新实践活动体系、立足一流学科强化原始创新、创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及评价体系四个方面,阐释了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实现创新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等院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是响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举措,对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及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关键词: 创新驱动;双一流;建设成效

一、完善创新指导培育体系

当前,世界科技水平加速发展,随着新技术、新思维和新模式的兴起,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旋律,国家之间的竞争以创新型人才为核心[1](185-192)。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进一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戰略支撑。跨入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指导培育体系的建立将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至关重要。“双一流”高校应加大对当代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针对国家创新指导培育体系提升的需求,培养具有高水平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近年来,高校创新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环节疏远[3](78-80)。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因此,高校创新教育的关键必须落实在人才质量的提高上。目前开展创新教育的方法方式相对单一,实践性、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还需逐步改进。由于部分教师的创新理论方法与学生所学专业存在一定的偏差,致使有潜力的学生逐步失去对新事物的兴趣,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及创新成果产学研用机制运行不畅。

鉴于此,高校应致力于创新型师资队伍的构建,教师不仅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更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教师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对专业相关的课程进行针对性精细化的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高校可以借助相关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基于校—企联合创新导师机制,广泛聘任各领域的创客专家等优秀人士成为兼职导师,参与创新教育师资队伍[4](63-65)。郑州大学材料学院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实践指导与服务,学院通过选聘的方式建立由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组成的创新导师库。这一举措旨在集聚优质导师资源,高效发挥教育引导和指导提升作用,增强创新教育的先进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创新型人才水平。

二、搭建创新实践活动平台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校毕业生面临更多挑战,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带来诸多不可抗拒的因素。鉴于高校培养人才的理论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已成为”双一流”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构建完善的创新实践活动体系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双一流”建设高校应注重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拓宽创新空间,提高培养人才的创造力,使其在未来发展中拥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首先,高校应时刻以学生为本,开展与学生专业知识相关的创新培养课程,建立多元灵活的创新教育理论体系,并逐渐与专业学习课程有效结合,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发现兴趣,开发创新潜力。其次,高校应创办多种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有效的实践机会,促进校友企业和社会企业为创新实践基地注入新鲜力量,有力将学生创新思想转化为应用成果,打通产学研用机制脉络。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能够彰显“双一流”大学建设创新成效的一系列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如互联网+、创青春等,在大赛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能力、激发创新动力,并从中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以推动学科相关领域高质量发展。最后,高校自主开展多方面多形式的创新活动,联合学校各部门协同发力,整合优势资源,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可持续的一站式服务,使创新培育、创新实践、应用转化三方面统筹发展。

搭建创新实践活动平台,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目前,众多“双一流”高校已经汇聚了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在内的各类科研创新平台[5](11-12)。创新依托平台发展,平台建设提高创新水平。通过将科研优势与创新实践有效衔接,提高广大学生对科学创新性的敏感度,为积极寻求贯通学科知识到应用转化的新路径提供有力支撑。高校应不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综合素质,以创新的成果凸显实践平台的建设成效。

三、基于一流学科强化原始创新

原始创新能力对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在科学研究中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仅为突破国民经济中的重大关键性技术,解决相关科学问题及实现重大颠覆性原创技术奠定基础,而且为国家和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等提供重要支撑。在国家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基础上,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诸多领域领先于国际水平,产生重大的国际影响力。但整体而言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卡脖子”的格局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创新基础还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科技创新中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尤其在基础研究方面与世界领先国家差距巨大[6](3)。“双一流”高校的一流学科在学科发展上具有与国际水平接轨的优势,高校应立足一流学科强化原始创新,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此外,学科交叉融合为创新驱动及“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探索发展模式。如何理解建设世界高水平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专业内涵,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同样是值得高校科研工作者深思的课题。学科交叉融合往往为重大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新工科背景下的原始创新的强化及突破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一流学科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高校教师在学科专业培养中不仅要使学生深刻掌握理论方法,更要引导学生对传统方法进行创新思考及优化升级实践应用。高校“双一流”学科要进一步选择凝练培养一批重点创新项目,突出学科研发组织的创新主体,建立高校“双一流”学科项目的协同创新体系,鼓励不同学科领域之间交叉结合、协同合作。最终,有力实现由一流学科原始创新带动各个学科创新,统筹推进高校产学研用实力提升。

四、构建创新到创业新平台

打通创新到创业的“最后一公里”,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将对提高“双一流”高校的产学研用成效起到积极作用。针对本科生的培养,可采用导师专一制与研究生帮扶制相结合的方式。高校应进一步扩大各级研究机构、实验室等对全校师生的覆盖面,积极向兴趣浓厚、潜力凸显的优秀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开放课题。积极引导学生由实验室创新到孵化科技园创业转变,深入社会急需产业的最前线,将高校实验室科学问题工程化,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现实技术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双一流”高校需要不断创新育人方式,全方位开展创业技能训练。基于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和前沿理念,以创新意识培养为基础,提高从创新到创业的过渡转变能力。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优势,有效利用有关创新创业的微信公众号、官方信息平台等多种渠道,获取有关创新创业最新的政策导向及比赛活动等重要信息,共享创新创业网络信息化发展红利[7](179-180)。与此同时,积极响应“双一流”高校新时代下高质量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搭建,让创新创业与师生共存于同一维度,实现零距离互动,为构建创新到创业新途径提供新的思路。

“双一流”高校不断围绕专业特色优势,建设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众创空间,将为创新型人才的创业道路扫清障碍[8](1-6)。在此基础上,高校顺应形势发展,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创业需求,明确与产学研用密切相关的各种关键影响因素,建立从创新到创业、由线上到线下及多种协同创新相结合的开放式众创空间,促进高校师生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

五、优化科学评价模式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要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评价体系[9](20)。创新教育工作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严格的评价模式研判,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创新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10](386-389)。创新教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面深入探索及实践经验不断积累,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推动高校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高,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代发展特色的创新之路。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评价,应改变以往唯论文、唯形式,奖项至上的原则。更加注重不同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在高校内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将学生实际创新成果产出作为重要评价指标。鼓励学生以应用为导向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事求是,勇于在未知领域开拓创新,敢于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同时,创新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创新性思维,即创新源泉的获取。创新导师应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创新的内涵要义,避免陷入创新型理论难以转化成实际成果或创新与实践关键环节脱节的困境。

针对科学评价模式的优化完善,“雙一流”高校可从高等院校建设成效的发展演变历程着手,汲取宝贵经验,做好顶层设计规划[11](1-10)。通过夯实创新型科学评价基础,提高科学评价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实效,为“双一流”建设成效提供保障。

六、结语

创新驱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保证。“双一流”高校作为国家高质量高人才聚集地,不仅是推动科技水平提升的重要培养机构,而且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时代任务。当下,高校需不断紧跟社会发展需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着力推动富有成效的创新教育体系完善。以创新驱动“双一流”建设发展,深化高校教育综合体制改革,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让创新带动“双一流”学科综合实力提升,高质量提高“双一流”高校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

[1]丁凯,张锐,张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J].江淮论坛,2019(1).

[2]乔龙德.由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并举迈向中国创造为主导和主体的新时期[N].中国建材报,2020-06-05(001).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民办教育新观察,2015(6).

[4]王志鹏,高晟,张启望.美国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

[5]聂宇,彭永康,李娟.地方高校依托科研平台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制度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10).

[6]徐飞.“双一流”建设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四大使命[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8,000(001).

[7]汪俞辰,陈靖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15).

[8]王佑镁,陈赞安.从创新到创业:美国高校创客空间建设模式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6(08).

[9]陈芳.基于“双一流”视角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意义与路径[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8(8).

[10]李满根,牟洪善,曾金平,等.“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4).

[11]姚孟春.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2(02).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双一流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