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申克的救赎》的美国精

2020-01-03 10:04王瑜生
文教资料 2020年29期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溯源

王瑜生

摘 要: 本文从美国国家的形成出发,探讨美国精神的主要源头即清教主义。清教主义思想和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并在美国社会里一直发挥重要作用。成功的文学作品,一定要融入社会的精神风貌并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受到广泛好评的电影作品。本文分析该作品如何将美国精神融入其中,努力呈现给大众。

关键词: 美国精神;清教主义;溯源;呈现

美国电影以数量、质量领先全球,为世界各地人们带来娱乐的同时,也传播了美国文化。美国作为一个主要由移民组成的国家,有“熔炉”(Melting Pot)别称,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美国的电影文化体现出包容并蓄的精神。好莱坞不少作品使用其他国家故事进行创作,取得了成功。如以中国花木兰传说创作的《花木兰》,以中国功夫和熊猫为题材创作的动画片《功夫熊猫》,在全球上映,获得了很高的赞誉。但仔细品味这些电影,我们会发现,故事是中国的,但充满了“美国精神”,中国瓶子装了美国酒。那什么是美国精神?它在影片创作中是如何呈现的?本文从美国精神的起源回溯,探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如何呈现美国精神。

一、美国精神的溯源

探讨美国精神,要回溯美国国家的形成。在美国国家形成过程中,基督教的清教起了关键作用。正如历史学家巴斯所说:“没有对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美国社会。”(Bass,1978)第一批来美国定居的主要是英国的清教徒,他们于1620年坐“五月花”号远渡大西洋来到人迹罕至的北美洲。著名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我认为,当第一个清教徒踏上美国土地时,我就可以看到整个美国的命运就已经包涵于其间了。”(托克维尔,1998,408)清教徒从欧洲带来了清教思想和生活方式,一直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直到今天。

清教是十六世纪初英国宗教改革的产物。英国宗教改革形成的国教虽然反对罗马教廷,但在教义、教仪等方面改革并不彻底,形成了王室、神职等利益集团,全民必须信奉国教,英国国王是国教的最高领导人,少数激进的信徒脱离英国国教,成立了清教。他们反对教会的腐败专制和等级化,崇尚信徒与上帝的直接关系。他们提倡,无论平民还是国王,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清教的思想与英国国教格格不入,因此遭受到当局的迫害,许多清教徒被迫远走他乡。他们抵达美洲后,生活艰苦,第一年不少人死去,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逐渐过上了平稳的生活。他们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他们要在美洲建立起一座“山巅之城”,成为世间榜样。美洲的这批先民在踏上美洲之前,签署了《五月花协定》,为管理好新大陆确立了必要的法规。如果说清教是美国精神的源头的话,那么《五月花协定》则可以看出美国精神形成的一个标志性起点。“它所体现的契约、民主、自由奋斗等精神是美国精神的精髓。它是美利坚民族发展壮大的动力之源,也是理解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的钥匙”(许爱军,2012)。

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在美洲这片新大陆他们“不再信奉上帝拯救人类的信条,而是本能地确信只有通过劳作才能得救”。他们宁可相信“人本身就具有神性,相信人们经过不断努力,道德修养终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亨利·康马杰,1988)。由此孕育了个体主义,崇尚个人自由、个人的尊严、权利,尊重个体的生命价值,等等。个体主义即individualism,也译作个人主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实际是个人中心主义,英语里应该对应为egoistic或者ego-centered。个体主义意味着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与自私自利的个人中心主义是两回事。影片《拯救大兵雷恩》是对个体主义的极好诠释,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雷恩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三位兄长均在战争中牺牲,为避免母亲失去所有的孩子,美国参谋部决定派出精干的8人小分队,不惜代价从欧洲战场找到战斗中的雷恩,把他带回美国。人们甚至包括参加行动的战士都会问,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大于八个人的价值吗?马歇尔参谋长用林肯给一位战争中失去孩子的慰问信回答了这个问题。影片传递的信息是:重视每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和个体家庭幸福。

个体主义于己是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于人是尊重个体的生命价值,构成了个体英雄主义的基础。从二十世纪的《正午》到西部牛仔系列到后期的《第一滴血》《终结者》系列,塑造了一系列为了正义单身作战的孤胆英雄,他们成了美国人民的偶像,这些作品契合了美国民众的价值观和审美需求,个体主义并不一定导致自私自利。在《拯救大兵雷恩》中,小分队历尽艰辛和牺牲,找到了雷恩,雷恩却不愿意个人离开战场,而是选择与战友一起坚守大桥,抗拒大规模的德军进攻。最后小分队留下来共同抗拒顽敌,个体主义、人道主义、个体英雄主义、牺牲精神等进行了有机融合。

二、《肖申克的救赎》中美国精神的呈现

美国的电影业经过长期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早期主要描绘孤胆英雄,多见于偶像片、西部片,现已将触角伸向了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普通人的故事同样弘扬了美国精神。1995年一部《肖申克的救赎》震撼了全美国,也在全世界产生了大的反响,影片拍摄地建起了该剧的博物馆,20年来世界各地到访者不断,这部电影也成了经典的励志作品,因为该片很好地诠释了美国精神。

《肖申克的救贖》取材于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该片主人公安迪是一位成功的银行家,担任一家银行信托部的副总裁,事业成功,但他忽略了家庭,导致妻子婚外恋,两人矛盾加剧,在大吵一番后,安迪借酒消愁。酒醉的安迪提枪跟踪妻子,但慢慢清醒后,悄然回到家中。不巧的是夜里他妻子和恋人被人枪杀。安迪被当成了谋杀犯,因此蒙冤入狱。影片开头就是法庭上律师精彩的控词,安迪根本无法自证清白,结果被定一级谋杀罪,判终身监禁。

典狱长诺顿与安迪的关系,可以从契约角度加以解读。当诺顿发现安迪的财务、税务才能时,他决定用他为自己的黑钱做账漂白。作为回报,他改善了安迪的生活境遇,让他管理一个小的图书室,并同意他每周向州议会写信,申请图书资金,犯人们读到了各种各样的书籍。

当安迪偶然从新进监狱的汤米那儿得知自己冤案的真凶情况时,立即找到诺顿,提出申冤,并保证出狱后不出卖他在狱中谋取黑钱的事实,这一举动触怒了诺顿,安迪太天真。诺顿知道自己的勾当见不得人,一旦泄露就必将身败名裂,面临法律的严惩。他在权力的上位,对安迪的命运有绝对控制力,不需要冒险相信安迪。他谋杀了汤米,掐灭了安迪洗清冤案的机会。安迪被强制要求继续双方的“契约”。

安迪出逃的秘密通道挖了二十年,但他是以此为“备选方案”的,汤米的出现是他洗冤的契机,如果诺顿配合,他就会按程序申请无罪释放,回归社会。诺顿所为迫使安迪启用第二套方案。

法制精神源于契约文化。美国的清教徒先民从签订《五月花协定》起,就重信守诺,培育出后代的法治社会。美国的立国者在《独立宣言》中强调了管理者和民众的契约关系。随后的宪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固化了美国的法制精神。有评论者认为《肖申克的救赎》一片,揭露了美国司法的黑暗和虚伪,其实是一种误读。从故事本身看,当安迪出逃后将证据寄给报社后,FBI就立即派出大批人马到监狱逮捕诺顿等人,效率不可谓不高。诺顿只是在自己管理的狱中收买了狱警,在美国的司法体系里无法形成保护伞。当发现自己丑事败露时,诺顿吞枪自杀。并非他觉得自己罪大恶极,而是知道自己难逃法律的严惩。

形形色色的人员为谋取私利,不择手段,践踏法制,是美国影片乐此不疲的主题。美国人信制度,不信人。总有人会利用制度的疏漏,贪赃枉法。如《训练日》中的黑人警官杀害毒贩,私分赃款。《亡命天涯》中的外科医师享受着高收入,竟然勾结药商,杀害同事兼朋友的妻子,并栽赃于他。这类题材影片在给人们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在提醒人们警醒,永远有人利用权力,破坏法制。法律制度与人性的弱点永远在斗争。

安迪逃出监狱后没有回归社会,而是选择隐居,他追求的是个人自由。他检举了诺顿的犯罪,使诺顿、哈利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伸张了正义。在美国司法制度里,评审团根据证据和原被告双方的论辩、质询判定罪名是否成立。经过二十年的冤狱,重新获得自由是安迪的首选。他的身份是“在逃犯”,按法律他必须回到狱中,洗清罪名需要提交证据,汤米已死,最有力的证据消失,安迪走程序洗冤的路依然充满不测。

安迪的成功越狱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他靠自己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信念,又一次验证了清教文化里的“天助自助者”的信条。他靠智慧取走了诺顿的赃款,部分补偿了自己在狱中的损失。

人对自己的一切负责,是美国精神的重要一点。前美国驻华文化参赞曾举例说,同样因为政府财政收缩,中年人失去了工作,法国人就会很愤怒,怨恨政府,而美国人则会首先自责。(李柏思,2001)美国人展现的实际上是对自己命运完全负责的精神。在瑞德眼里,安迪从进入监狱起就很安详,后来两人成为朋友后,安迪告诉瑞德“自己不幸闯入了飓风的暴风眼,尽管自己没有杀害妻子,其实也是间接把她推上了不归路”。因为他疏忽了两人的感情,导致了她出轨,又未能及时补救挽回感情,才引发了悲剧。同时,他又认为这么多年在狱中付出的代价已经足够。在这个意义上,他完成了自我灵魂的“救赎”。他的这种思维展现了美国人对自己的一切境遇负责、彻底的自我反省精神。

刚进入监狱时,诺顿给每人一本《圣经》,道貌岸然地训教犯人们,“Salvation lies within.”即得救之道就在其中。他希望犯人们以圣经麻木自己的心灵,度过狱中漫漫岁月。

安迪出逃后,诺顿翻开安迪留下的圣经,发现扉页上安迪给他留了言:你说得对,得救之道就在其中。诺顿将书翻到中间发现了奥秘,书的中间已被安迪掏了一个空间,用来藏小锤,安迪靠这把小锤一点一点开辟了自己通向自由的大道。藏锤的这一页恰好是圣经的出埃及记章节。出埃及记讲的是摩西领导众人克服重重艰险,逃离埃及迫害者的加害,回归圣地的故事。安迪从圣经这一章节中汲取了强大的心理力量完成了一件所有人认为不可能的壮举。

在这个意义上,安迪讲的是实话,我们不应把它简单地看成对诺顿的嘲讽。安迪和诺顿都是熟读圣经的人。他们都不是相信圣经“神迹”的原教旨主义者。在这方面反映了美国主流社会宗教信仰状况。经过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宗教在美国社会依然发挥巨大作用,从字面上理解圣经的人已经不多,但圣经和基督教思想教义、融入了人们的价值观中。这是宗教在美国世俗化历程的必然结果。

时至今日,圣经仍然是美国最广泛流传的读物。圣经的语句、故事依然影响着美国民众。影片多处与圣经形成互文,真实反映了美国精神的源头和当下的意义,使影片耐人寻味。

三、结语

文学作品如果没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就成了华丽的衣服包裹的木偶,毫无生气,不会激荡起受众的心灵浪花。《肖申克的救赎》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它以丰富的内涵继续得到观众厚爱,感动着一代一代人。

参考文献:

[1]Herbert J Bass, George A Billias, Emma Jones Lapsansky. Our American Heritage: Morristown[M]. New Jersey: Silver Burdett Company. 1978.

[2]托克維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陈羽纶,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8.

[3]许爱军.《五月花号公约》和美国精神[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1):112-117.

[4]亨利·康马杰.美国精神[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5]李柏思.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J].美国研究,2001(1):124-131.

猜你喜欢
肖申克的救赎溯源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箪瓢陋巷”典故研究
《肖申克的救赎》后,安迪的自由之路
“时务文体”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