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忠荣1,喻 林2,赵孝木1,吴通奎1,袁晓娟1,金 鸿,杨顺明4,贾福英4,吴冬梅
(1.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 凯里 556000;2.麻江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 麻江 557600;3.凯里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 凯里 556000;4.榕江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 榕江 557200)
狂犬病是1种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病死率几乎为100%。该病的防控措施主要是消灭传染源,注射狂犬病疫苗。黔东南州是狂犬病的高发区,犬大部分为农村饲养且分散,防疫难度大。本试验使用国产狂犬病灭活疫苗,分别对规模场和散养户饲养的犬进行不同免疫次数效果比较试验,为黔东南州犬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提供依据和参考。
1.1 材料兽用狂犬病灭活疫苗(常州同泰生物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40301)、犬狂犬病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北京世纪元亨动物防疫技术有限公司,批号:20130806),均由贵州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1.2 方法
1.2.1免疫程序:选取2个规模养犬场和2个行政村散养户(犬存栏量相对比较大)的幼犬90只,平均分为A、B、C 3组,每组30只,每组性别比例均等。A组注射狂犬病疫苗1次,B组注射狂犬病疫苗2次,C组不免疫作对照。具体免疫程序见表1。
表1 规模场与散养户犬狂犬病免疫程序
1.2.2采样:分别在第1次注射疫苗前和第1次注射疫苗后第30、60、120、240、360 d,每组采集血液30份,分离血清,待检。
1.2.3抗体检测:先将抗体检测试剂盒常温平衡30 min,使用操作和结果判定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4数据处理:应用SPSS 13.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2.1A组(1次免疫)狂犬病免疫抗体检测结果由表2可见:规模场犬免疫后第30 d抗体阳性率为76.67%,第60 d上升至80.00%,达到国家规定≥70%的要求;第120~360 d抗体阳性率下降为20.00%~66.67%,达不到规定的要求。散养户犬免疫后第30~360 d抗体阳性率为13.33%~60.00%,均未达到规定的要求。规模场与散养户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2 A组狂犬病疫苗接种前后免疫抗体阳性率
2.2B组(2次免疫)狂犬病免疫抗体检测结果由表3可见:规模场犬免疫后第30~240 d,免疫抗体阳性率为73.33%~96.67%,达到规定的要求;第360 d时下降至60.00%,达不到规定要求。散养户犬免疫后第60~120 d,免疫抗体阳性率为83.33%~90.00%,达到规定要求;第240~360 d下降为46.67%~60.00%,达不到规定要求。规模场与散养户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3 B组狂犬病疫苗接种前后免疫抗体阳性率
2.3A组与B组狂犬病免疫抗体比较由表4可见:A组在免疫后第30~360 d,免疫抗体阳性率为16.67%~68.33%,均未达到规定要求。B组在免疫后第60~120 d,免疫抗体阳性率为88.33%~93.33%,达到规定要求,但第240 d后未达到规定要求。A组与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4 A组与B组狂犬病疫苗抗体阳性率比较
3.1通过对规模场和散养户犬进行不同免疫次数试验表明:幼犬在3月龄首次免疫狂犬病疫苗后,第30 d再加强免疫1次较只免疫1次的效果好。幼犬初次免疫后未能产生很强的免疫力,抗体产生后又很快下降,通过第2次免疫可产生更为稳定、坚强的免疫抗体。
3.2本次试验表明,规模场与散养户犬的免疫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规模场犬的免疫抗体水平均比散养犬高。分析原因主要是规模场饲养管理条件相对较好,犬的体质较好,免疫后产生抗体较快,维持时间也较长;农村散养犬饲养条件较差,犬的体质较差,免疫后产生抗体较慢,维持时间也较短。
3.3黔东南州主要以少数民族聚居,农村散养犬约占全州养犬数的92.4%,对狂犬病防控知识了解匮乏,疫病认识不足,同时对犬的饲养和防疫也很随意,易出现免疫空白。地方职能部门要及时掌握犬的饲养情况,对新增犬进行狂犬病疫苗免疫,最大限度避免狂犬病的发生,同时应对加强流浪犬猫的管理。养犬户也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加强犬的饲养管理和营养,认真按照要求配合做好狂犬病的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