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并进,道艺兼成—崔树强的书学研究和书法创作

2020-01-03 02:43:04宋立
中国书画 2019年10期
关键词:篆隶纸本美学

◇ 宋立

崔树强 行草书苏东坡词 68cm×136cm 纸本 2019年

崔树强先生是我的授业恩师。我在重庆求学时,非常有幸能有机会向崔老师求教。记得每次拿着稚嫩的文字向老师请益时,习作上总会留下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还有耳边那一句句诲人不倦的声音,总能让人油然而生敬仰之情。老师的课堂,十分受大家欢迎,印象中每次上课总会见到旁听者的身影,这正是其人格魅力和深厚学养深深地打动了每位学子的内心。

说到崔老师的书法,让人最先想到是他的书学研究。记得在一次隶书课上,崔老师对同学们的隶书作业进行点评。他形象地以家中鱼尾摆水事例来说明隶书用笔发力问题,形象而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影响。这样的例子在他的教学中非常多,实际上,这也是他在平时学术思考和研究中所获得的启示。崔老师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他非常注重问题意识,主张带着问题去读书,要善于抓住书本中最具启发性和包蕴性的东西,这样便大大提高了平时读书的阅读质量和效果。

应该说,崔树强老师的书法学习和学术研究经历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他在首都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对新出土资料的书史价值的判断就显示出其独具眼光。《高昌墓砖书法》《吐鲁番出土文书的书法研究》等文,在他读硕士研究生时就陆续发表,并获得书界的好评,这一经历无疑为他日后书学研究做好了铺垫。后来,他追随北大著名学者朱良志先生攻读美学方向博士学位。他所思考的问题也逐渐向书法美学转变,并完成了《黑白之间:中国书法审美文化》,尝试对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随后,他又将目光聚焦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问题—“气”上,其代表著作《气的思想与中国书法》从“气”的角度去研究中国书法,将书法界被忽视或是模糊不清的美学问题进行了详细清晰的探究。除此之外,他还有《笔走龙蛇:中国书法文化二十讲》《中国美学通史·清代卷》《中国艺术批评通史·清代卷》《中国书法中的时空意识—兼论笔序在书法由空间性向时间性转化中的意义》《书法线条的“模糊美”》等著作或论文刊行,显示出他在书法美学研究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因此能够在当代书法美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知道,当前书法界普遍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研究的风气。不过,这种风气丝毫没有撼动崔老师致力于书学研究的决心。他坚持从理论和美学层面探讨书法的内在规律,并身体力行为当前书界正本清源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仅如此,目前书法界的理论研究与书法创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情况。比如,痴迷于书法创作者很少涉及理论研究,甚至轻视理论研究;或是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对自身书法创作毫无帮助。崔树强老师一直主张,要理论和创作两条腿走路。他能从书法创作中进行思考,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书法实践。这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使他既能领略书法研究的乐趣,又能获得创作的快感。他曾说:“我对理论的兴趣,是从书法临摹学习的困惑中生发出来的。带着各种困惑去读书、去思考,又回到临池中去体会和印证,并把自己若干的体会,写成了零碎的文字。”可见,崔树强老师的书法实践与书学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当前书法界存在陶醉于追逐各种展赛,对书写中的“炫技”趋之若鹜的现象。崔老师的书法实践,不盲从和跟风,而是注重从内心流淌出来。因此,他的书法实践与当前“展览体”还是有区别的。由于教学的需要,崔老师诸体皆能,而尤以行草和篆隶最为见长。纵观其书法作品,体现出来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其一,恢宏大气。一般大字作品在追求气势中,有时容易因为夸张过度而形成矫揉造作之态。康有为说:“若有意作气势,便是伧父。凡不能书人,作榜书未有不作气势者,此实不能自揜其短之迹。”过于刻意难免使大字粗俗。崔老师的大字行草作品,善于处理字形中的“阴阳”关系,尤其在收放关系中大开大合却不逾矩,其字形黑白空间的聚散关系也是造成气势舒展的重要方面。在章法处理上,他避免刻意程式化,而是通过用笔点画之关联来体现。宋曹云:“无论藏锋出锋,都要章法安好,不可亏其点画而使气势支离。”此点亦是他大字行草气势恢宏的另一方面。可以说,崔老师的书法既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之态,又有自然和谐之势。

崔树强 行书李奕诗 136cm×68cm 纸本 2019年

其二,静穆正气。他的书法不矫揉造作,亦不以细枝末节伤正气,而是用点画与结构的张力表现出正大气象。此类书风在其篆隶书作中较为突出。当前篆隶实践“尚怪”之风盛行,传统书风被遗弃,刻意追求时人之风,尤其隶书“短胳膊”现象时常可见,明显与传统正大书风相背离。而崔老师篆隶书作取法清人,尤受伊秉绶、邓石如的静穆浑重书风影响较大。古人云“夫书字贵平正安稳”,这是书法的较高境界,大字篆隶榜书更应以静稳为上。康有为曾云:“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从其篆隶对联来看,结构平正端庄,却不失活泼趣味;用笔简洁大方,少作提按,但线条却有浑穆静雅气象。“大道至简”大概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其三,儒雅清气。崔老师为人谦和,言谈举止文雅,具有较强的文人品质。刘熙载说过:“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崔老师胸罗万有,其书法书卷气息溢于行间。此种艺术气质,与其为人处世以及渊博的才识密不可分。从其小字作品来看,用笔和结字与大字篆隶一样,少有跳宕,多存静雅。一般而言,用笔过于跳动,书法容易使清雅气息缺失。张怀瓘指出:“惊奇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这即是其小字书法保持“书卷气”的重要体现。另外,就用墨而言,其线条秀润典雅,即使作枯墨亦透露出“润”意。他的书法具备清雅虚和之气象,是其学养开阔了其艺术视野,且提升了审美认识所致。

我觉得,崔树强老师的书法创作所取得的成就,或者可以说是他书法美学研究成果反作用于其书法创作的结果。同样,与其说崔老师书法创作是艺术情感的抒发,还不如说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自然流露。

崔树强老师深入书法研究和勤于临池的同时,将精力至于书法教学之中。崔老师在高等书法教育上成就卓著,其关于书法艺术教育的理论文章常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重要报刊采纳。正鉴于他在书法教育上的成就,被遴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崔树强 行草书李商隐诗 68cm×68cm 纸本 2019年

崔树强 行草书朱熹诗 68cm×68cm 纸本 2019年

崔老师曾在重庆西南大学任教,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书法篆刻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从事高等书法教育已近二十年,长期兢兢业业,对学生极其负责,因而培养了大量优秀书法人才。凡是听过崔老师讲课的学生,无不表达对他的敬重与好评。在我的印象中,他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很少批评和否定,更多是鼓励与引导,这一教学思想也使我受益良多。

在教学过程中,崔树强老师常常作教学反思,及时关注学生所遇困难,并逐一记下,然后以教材的形式,对学生心中的疑惑一一解答。他曾著有《习书有法》,在序言中他谈道:“本书紧扣书法学习中最为基本的问题,从中国传统书法的吉光片羽中提炼出了八个问题,我个人认为,都是习书者必然要触及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这正是他将书法教学中最核心的问题进行梳理解读,最后以著作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习书有法》基础上,他还主持编写《中国书法通识丛书》(四本),将所思考的问题进一步细化,从书法简史、审美鉴赏、理论批评、创作技法等层面进行详细论述。就我的见闻和经验所及,这些书籍无疑是书法学子的金玉良言,同时也为当代高等书法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关于技法的探究,也一直是崔老师教学中所重视的方面。他曾关注行书创作中如何从临摹走向创作的问题,并编著《从临摹到创作—何绍基书法集字章法》。毫无疑问,此书对行书创作教学也有帮助。

即便取得了如此多的成果,但崔老师从不夸耀自己,他长期坚守在高等书法教学的一线,并默默无闻地贡献着。崔老师为人、为学、为艺,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常言道“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也正是崔老师为人品格、学养气格的支撑。他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以及教书育人上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应该说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崔树强 楷书仙集山亭八言联 240cm×50cm×2 纸本 2019年

崔树强 行书论书语录之二 68cm×136cm 纸本 2019年

崔树强 行书杜甫诗 68cm×136cm 纸本 2019年

猜你喜欢
篆隶纸本美学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韩景燕作品集
艺术品鉴(2022年6期)2022-04-14 02:39:44
王少桓
河北画报(2021年12期)2021-09-09 08:15:00
傅山《杂记》
兰华生作品
国画家(2019年4期)2019-10-14 05:50:20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时代·新风采上海市第七届篆隶书法展”举行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铮铮铁骨(纸本水墨)
清·傅山论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