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心如 刘长宇 殷海立 孙晓铭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长期以来,中国的投资大部分集中在解决治理城市工业化生产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上,近几年国家工业迅猛发展,城市污水、噪声、废气排放等污染已经逐渐蔓延到周边的农村地区,情况不容乐观。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无法得到污染治理的资金支持,这使得大多数村庄在规划中存在严重的资金缺口,更不用说规划完成后的建设费用了。虽然部分地区一直在尝试通过政府扶持、土地置换等办法推进农村房屋的建设发展,但资金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许多村庄集体经济萎缩,有些村庄甚至没有集体收入,这让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集中绿地规划的落实难上加难。农村污染防治资金不足,大型污染防治设施配备无法落地,难以形成长效合理的环境治理综合管理体制。
农村人口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对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意识相对城市人口较低。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上,村民思想懈怠,行动滞后,致使村镇环境问题无法有效跟进。村民缺乏基本的公共卫生意识,垃圾污水就近排放,私下焚烧秸秆现象仍然存在,由于一直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对村内污秽环境的久而惯之,村民对于村庄环境整治的配合度明显不高。从管理层来说,村镇的管理人员对环境整治制度落实不够彻底,没有完备的管理体制,对于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力度也不够,环境治理仅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搪塞敷衍,使得农村治理和发展更难推进和改善。
现如今农村的年轻壮丁大多选择外出谋生,致使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加重,村内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逐年递减,在一些经济发展极为落后的农村地区甚至低至20%。农村人口流失情况严重,房屋空置率高,留守者多为劳动能力相对较差的老者和幼童,在环境治理问题上,这类群体一方面意识不够,另一方面能力不足。
虽然目前一些农村地区建立了符合环境标准的垃圾填埋场,但垃圾收集、处理和集中填埋的模式尚未建立,垃圾遍布村路的问题依然存在于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多数乡镇至今没有建立一个固定的垃圾处置场,生活垃圾大多直接投放在村民熟知的“垃圾点”,垃圾集中收集后的处理成了大多数乡村基层干部的一大难题,而垃圾因清理不及时或就地焚烧常常造成二次污染。有些村庄设有集中的垃圾回收站厂,但是由于规划时没有考虑当地盛行风向问题且距离村民生活区较近,会对村民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和干扰。
村民生活污水乱排,没有集中处置也会对当地水质造成严重污染。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污水的排水量小、排放时间地点分散、水质情况复杂,污水排放设施简陋且村民对自来水普及度不高,而在一些偏远山区,污水排放问题更是不容乐观。不仅如此,农村住房布局规划不合理、不周密,随意性较大,因此,居民的污水排放位置因地而异,近溪排放、近明沟或暗渠排放污水的现象随处可见。农村工业化以低技术含量来经营,以农村环境为代价促进当地工业发展。近几年来,在村庄周围修建的小型加工厂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工厂混杂在居民的生活区域内,这些工厂没有完整的污水处理设施,随处挖渗坑、打渗井暗地将污水排放,对居民的生活健康造成严重隐患,村民们经常抱怨喝水难,喝上干净的水更难。
大部分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土地利用不够经济合理,缺少规划完备的绿地系统,公共绿地面积非常小。多数村庄村内现状绿色空间的布局比较被动,大多由村庄除住宅院落外的多余空地拼凑而成,未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小尺度宜人的道路绿化也比较缺乏。不仅如此,多数村庄公共资源匮乏,农村文体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比如老年活动中心,棋牌室等。村庄缺乏主体文化民俗特色,可供开展的文化活动也十分有限,农民生活普遍单调,缺乏精神层面的支持。除此之外,村庄街巷质量参差不齐,未获得统一标准和合理规划,虽然现在大部分村庄在规划和改建时努力实现村村通路,但一逢雨雪天气,泥泞的道路仍会给广大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我国人广地稀,土地开发达到极限,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的出产量,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农药和化肥最多的国家。随着农业经济技术的发展,市面上的肥料层出不穷,不同农田地也有专用肥料,由于村民生活经济水平日渐提高,愈少有人选择传统的农家肥,出于方便基本上会选择直接购买农药化肥产品,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无形中增加了环境污染的隐患,也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有些农药在土壤里不易消失和降解,致使耕地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大量使用的农药渗入地下水后,还会造成农田土壤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等。农民在农耕时为提高产量实行高密度养殖,过多投入鸡粪等有机肥料,所产生的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和净化直接排入河沟,对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和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也造成很大威胁。
1)加大环境整治监管力度。加大力度实时监管各个村镇地区的环境整治情况,制定出详细的整治计划,对农村环境脆弱性开展客观评价,为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对于环境整治方面工作,应随时对其工作进度进行督查,严格追究责任,彻底治理不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涉及多方面、多领域,单纯依靠政府机构监管无法解决环境污染之根本,因此,在加大环境整治监管力度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农村人口的环保知识普及和法制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环保意识。2)完善村庄规划体系。确立完善的规划体系,实行特色环境整顿。加强各村集合点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协调沟通落实工作,鼓励和准确支持农村环境保护的社会投资,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村民建设完整居民区,逐步实现农民集中社区,便于集中管理,形成绿色科学的新农村。在村庄布局规划中,村庄布局需要坚持效益原则,将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就业优势辐射于城镇,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整合,实现农村环境的高效治理。3)提高村民环境整治参与度。要使村民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必须加强农民权益保护,建立农民参与食品废弃物分类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直接利益机制。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相应引入新型能源设备,结合应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创新项目,利用此类设施解决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可以每年从村镇中评选一个环保家庭并对其加以财物上的奖励,提高人们环保的积极性,让大家积极参与其中,早日创建环境优美的新农村。4)打造特色产业带动乡村发展。多数村庄产业业态较分散,私人占地建厂情况居多,村庄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主导产业,更未形成集中化管理,不利于村庄整体村容村貌的打造。应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村内土地、人才、环境以及地理位置优势,摸索适合村庄长期发展的主导产业,引导村民改变发展思路,保留与村庄远期发展目标相一致,对村庄环境和产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的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村庄现有资源,使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努力打造一村一品,形成独具特色的村容村貌。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滞后现象,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改力度,有关部门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过去,我们过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城市发展上,忽视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更阻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政府应顺应国家有关政策趋势,打造活力城乡,实现美好人居,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