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2020-01-03 12:41廖丽霞
四川建材 2020年2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规划

廖丽霞

(阳新县规划设计院,湖北 黄石 435200 )

0 前 言

城市内部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规划工作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运行状况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完善更新,城市规划也是一个不间断完善、改进的复杂过程。而在现阶段城市规划工作开展过程中,生态边界不均衡、规划手段滞后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甚至导致城市内部环境规划建设阶段出现了较多的灾害性破坏事故。因此,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城市规划工作概述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合理布局、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探究城市未来发展、规范城市发展的综合部署作业。其是城市管理的关键,也是城市建设、城市运行及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前提。在城市规划工作开展阶段,相关人员需要以科学的论证态度、发展的视野,对城市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发展情况进行专业决策,以便在为城市片区规划提供有效指导的同时,规范城市建设及综合管理标准[1]。

2 城市规划工作问题调查

2.1 城市规划工作现状调查方法

本文以知网收录的各种学术期刊在2008~2018年发表的全部文献为统计源。通过搜索“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建设”,得到共77 000条结果,筛除不相关文献,得到65 000条结果[2]。以此为依据,探究了城市规划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2 城市规划工作现状调查结果

2.2.1 生态规划不均衡

在以往城市规划过程中,大多以经济建设为重点,没有考虑城市空间形态生态边界均衡运转,也没有考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影响因素。导致在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开展阶段出现了多种于生态不利的因素,阻碍了城市空间与自然边界的有效结合。

2.2.2 城市规划工作手段滞后

在传统城市规划调研作业开展过程中,主要采用现状踏勘的方式,进行纸质资料的收集。整体工作模式较粗放,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城市精细化规划及科学化空间需求分析的要求。

2.2.3 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率低

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但是在现阶段城市规划建设中,土地利用率普遍较低。城市规模扩展仍然以土地使用面积增加及城市外延投入提升为重点,导致整体城市规划工作陷入了蔓延式发展误区。进而促使城市内部出现了一大批类似新区、新大学城的闲置土地,具有较大利用价值的土地没有被有效开发。而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也影响了城市规划工作效率[3]。

3 城市规划工作措施

3.1 构建以生态为导向的规划工作体系

创造可持续生活区域是我国政府现阶段城市化发展议程重要组成模块。此时,明确以生态为导向的可持续城市区域工作内涵及划分要点,就成为城市专业规划人员面临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城市规划工作人员首先应主动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将专业城市规划知识与嵌入式、多重性自然演变的生态经济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情景学习理论。同时依托社会背景,形成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城市规划工作系统[4]。随后城市专业规划人员可借鉴法国鲁贝市的规划经验。利用自身专业能力,发掘城市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法国鲁贝市在自然文化更新的基础上,通过政治干预与公共参与相结合,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增加了文化规划,推动了高碳损耗文化基础设施更新投资。并对贫困群体产生了涓滴效应,提高了贫困群体就业机会,实现了城市规划与自然经济发展的双赢。基于此,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可以高碳损耗及落后的文化基地、基础设施改造为目标,同步开展城市文化复兴及地方自然经济规划作业,增强城市规划区域居民生态意识,为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其次,面对现阶段我国城市中私家车保有量直线增长趋势,为缓解不断增长的私家车对城市交通及大气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可在交通要道规划时,结合相关区域人流量及建筑工业发展趋势,合理拓展交通道路宽度,调整交通结构体系。同时设置专门的自行车道或电动车道,以便为人们低碳出行提供充足的支持。如河南省郑州市以“一主三辅”为核心,将自身定位为国际航空运输亚太中心。以新郑国际机场为主体,以万滩机场、登封机场、上街区为辅,实现了轨道与城际对接,高速路与快速路对接。同时其依据“米字型”发展框架及“十字加半圆”的交通网络形式,构建了以自身为中心,以城际铁路为骨干,东南、东北辐射,武汉、西南、北京3小时可达出行圈[5]。在这个基础上,从生态空间管制视角入手,为整体交通系统配置了不同类型、规模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有效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交通拥堵及环境污染问题。

最后,针对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内部建筑物建设范围不断拓展导致的室内外环境恶化问题,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可对各社会居住空间内建筑物建设方案进行深度规划。综合考虑总人口规模、综合交通、现代物流、金融经济、科研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制造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同时依托区域交通条件优越且发展基础良好的中心产业集聚区域,与外围周边城镇联动,开展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组团式规划工作,保证城市空间布局、功能调整的协调性、一致性。如河南省郑州市以生态为导向,在《郑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将自身定位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国际航空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中原经济核心增长区,以一主、三区、四组团(登封、新密、新郑、巩义)、26个新市镇、若干新型农村社区为目标。优化布局、产城互动,以便捷交通为枢纽,以绿色生态为主题,对整体城市框架进行了进一步拓展,明确规划了禁止建筑建设区域边界。同时在边界内划定了2处湿地、32处森林公园、6处生态林地、15处水源保护地及风景名胜区、4处旅游休闲区,构建了集山、水、林、城、田为一体的生态田园城市,形成了万顷黄河绕枕过、百里嵩山半入城的大都市格局,为宜居城市组团建设提供了充足的驱动力[6]。

3.2 更新城市规划工作手段

一个成功的城市规划工作需要在规划过程中协调一段时间内甚至未来城市各方面发展,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及空间布局作业自然、人工结合需求的充分满足。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为推动城市规划工作的科学化、人本化发展,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可在调研手段创新的基础上。从公众协同参与规划、可视化表达、城市动态仿真等方面入手,针对城市规划空间研究、成果表达、方案编制及实施评估各个模块,进行创新研究。依据研究成果,更深层次地剖析城市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城市规划数据模型,为城市空间分析合理性及城市空间趋势预测精准性提升提供依据。

在基于大数据的城市规划工作开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工作人员首先可依托智能可携带式移动设备,开发新型小模块、精细化城市规划信息调研系统,为城市资料收集准确、全面性需求的充分满足提供依据。在新型小模块、精细化城市规划信息调研系统运行过程中,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可直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借助平板电脑,或者其他智能可携带式电子设备[7],结合GPS定位系统定位功能,调取所需的规划区域现场设计图纸数据。并综合利用视频、录音、照片、文字标记的方式,绘制电子化城市规划信息图案,以便在短时间内记录城市规划空间内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建筑建设信息及地物景观功能、用途、运行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可进一步开发智能可携带式终端设备运行优势,创设数据链接,促使其与空间数据库实现全面匹配,为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编制提供充足的数据资源支持;而在城市社会居民活动等信息调研过程中,城市规划工作人员也可以摒弃以往实地调查的方式,直接通过传感器、公交刷卡、视频监控、社交网络及遥感测绘等渠道,进行数据的全面收集整理。以实现对一定区域内居民时空行为数据信息的决策、挖掘、探究、论证,保证城市空间交通出行量的有效管制。

其次,在大数据时代,城市空间发展过程逐步取代空间发展结果成为城市规划的要点。因此,在新的认识视角下,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应进一步深入开发社交网络数据规划功能。如通过微博、微信数据,从社交网络视角入手,探究区域内城市网络格局变化。结合居民互动数据,判别所规划城市空间发展质量及增长边界[8]。随后综合考虑空间弹性、流动性及建成环境变化因素,推测实体空间功能类型、土地混合使用程度及公共空间利用效率。同时为了解所规划区域内城市生产、技术、资金等消费要素实际布局变化,可借助点评网站文本信息。结合居民对不同类型城市功能空间、基础设施服务满意程度,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入手,构建城市情绪及建成环境关联模型。在关联模型中,对城市空间进行精确核算,以明确后续规划目标。

最后,为获得更加真实、客观、全面的城市规划信息,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体系,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工作模式进行适当更新。即借助电子政务、微信社交平台或微博社交平台,构建规划师、政府、市民三位一体的实时、动态协同规划体系。鼓励基层民众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各个过程,实时收集基层民众对城市规划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工作成果可操作性。同时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景观规划多规融合壁垒,可在大数据平台上,开发一张图式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决策支持系统。以打通不同层次空间结构,实现空间管制多情景、多方案的预先估测、模拟。随后结合大数据空间流分析、规划成果三维仿真及动态运动状况展示等功能应用,可以为微观尺度下城市规划工作开展提供充足支撑。

3.3 提高土地规划利用率

针对现阶段部分城市过分注重城市建设而忽视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价值开发的问题,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借鉴西方城市土地产权更新及城市更新政策,对土地利用方面的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如在20世纪初期,英国就构建了以公有、私有、社区三方伙伴关系为导向的多目标土地综合性利用城市制度。在该制度中,英国政府以南威尔士地区为试点城市,在合理预估私人市场投资的基础上,以多方伙伴关系为导向。以社区参与、社会公平为重点,对该区域土地利用规模、范围、优势、缺点进行了系统分析[9]。并在满足绝大多数土地所有者利益的基础上,以“大社会”“持续性社区”建设的方式,从少数对土地再开发存在排斥情绪的所有者手中,进行了土地置换。基于此,在我国土地管理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明确自身主导权力,将土地开发规划环境更新放在更加广泛的经济发展、社会融合背景下,以减少社会分化对弱势群体的排斥为重点。综合分析住房与环境、健康与就业、犯罪与教育等因素,制定统一的城市规划指导规范。即以土地合理利用为核心,注重土地利用系统科学性,不断改善城市规划中土地规划效能,最大程度改善人们生活条件。

其次,从根本上来说,城市规划中土地规划受城市发展目标的主导。因此,在土地规划阶段,城市规划人员应结合本城市发展实际情况。从用地规划、土地规划目标、用地布局等视角入手,分析区域土地发展建设中存在的各种优势、劣势影响因素,对优势资源进行适当整合,避免土地规划盲区[10]。同时以高密度人群聚集区域为重点,合理利用地下空间,保证城市地下、地上空间得到充分应用。

最后,为了城市土地被更好、更长远地应用开发,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应从宏观入手,以城市土地利用、发展建设现状为依据,对土地资源进行系统安排。即综合利用土地储备、土地流动、土地收购等方式,扩展城市内部土地存量。同时主动争取自身在土地流动使用方面的管理权力,加速闲置土地流转。促使其转换成资金流,为国有土地增值保值提供充足机遇。

4 总 结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工作是在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指导下,结合城市规模、性质及发展方向,恰当利用城市内部土地资源,协调城市区域内各个建设项目、空间布局的方案。因此,针对城市规划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应明确自身工作职责,综合考虑城市内部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人文自然条件等因素,合理制定城市整体发展方案。并对城市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城市规划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

[ID:009056]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土地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我爱这土地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浅谈基于低碳、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区内中小型遗址保护的策略分析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规划·样本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