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书舟 韩晓娟 唐 佳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长沙文庙坪街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是长沙有名的历史街区。它完整地保留了当地传统的社区肌理、空间模式以及根植其上的社会交往方式,具有很强的研究与保留价值。同时,巨大的建筑密度也挤压了街区的生活与公共活动空间,为其使用带来了众多的安全隐患。
通过对原有社区空间的微改造,从而激发老旧棚户区社区的活力,在保留历史有形部分的同时,也希望能保留其无形的部分。基于这样的设计初衷,笔者展开了对长沙文庙坪社区公共空间现状的调研。
研究前期,团队对长沙文庙坪街区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研,以文庙坪街区生活状况为核心,通过了解居民对现有生活的满意度与需求、对街区中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对社区空间的改造意见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统计。同时对社区现状进行实测与调研,亲身感受现有街区空间,仔细观察居民生活场景,得到真实的街区现状。
长沙文庙坪街区建筑的发展主要源于居民自主加建改建,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单元集群,同时也极大地压缩了公共空间。这种紧凑的空间尺度,虽显拥挤,却能给人带来相应地亲切感与安全感,且空间构成基本都由住户根据自我的需求进行增减,因此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完全由居住空间组成的传统街区建筑密度巨大,曲折的巷道带来了丰富的空间体验,与现代城市居民区的空间体验截然不同。
在长沙文庙坪街区中以古潭街为主要街道,依托主街构成丰富曲折的巷道网络。每一条小巷都是一个小的街巷单元,共同组成一个大的街巷单元,由此构成了街区中公共交流空间的一个层级关系。
长沙文庙坪街区展现了中国传统街区的空间魅力,但其在居民居住空间的无序增生过程中也衍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作为长沙现存最早的一批社区之一,文庙坪社区的街道也充分体现了“城中村”街道狭窄脏乱的特点。社区内主街道“黎家坡巷”经整治后路面有较为规整的铺装路面,街道宽度约5 m~6 m,是社区车流主要穿行道路,但因为缺少集中的停车场地,占道停车与经营情况严重(见图1)。街道两旁的分支巷都比较狭窄(见图2),并存在道路被住户胡乱占用的情况,因此还出现许多仅可单人通行的道路。
居住环境差是城中村存在的普遍现象,在长沙文庙坪街区中“握手楼”等违章建筑比比皆是(见图3)。主要街道的分支巷中有一部分为“袋型巷”,街巷两旁住户仅能通过同一个方向进出,为安全疏散增加难度。
街区中被划定的小型广场类公共空间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在长沙文庙坪的住宅入口处都划定有小的前坪,配置健身设施,但未得到充分利用(见图4)。部分较为封闭的住宅前坪空间被用于堆放杂物。
长沙文庙坪街区包含了众多历史遗存,如文庙坪牌坊、梅公馆旧址、德厚里牌坊等,除文庙坪牌坊外基本都未得到很好的保护及利用(见图5)。梅公馆旧址入口处由于无人管理会经常晾晒许多居民衣物,德厚里牌坊标示不够鲜明未能形成街区节点。
“文庙坪”中由居民自发改造的痕迹随处可见,最为典型的即住户门前自行搭建的雨棚,为首层住户的门前增添了灰空间的同时,也提供了一块相对干燥的场地用于堆放杂物或停放非机动车辆,是室内空间的延续。
另一种相对普遍的改造方式是加建“附属房”。随着居民生活需求的提高,现有的老旧建筑在功能上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出现了许多占用街道空间而自行加建的“附属房”,这在影响美观的同时,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除了自发的改造,“文庙坪”还存在许多自发的公共性活动,比如在相对较宽敞且人流量较大的巷道有自发形成的“小菜场”,在空间节点处的“停车场”,在街巷庭院中形成的“晾晒区”,以及露天广场上聚集形成的老年人“棋牌区”等,这都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现存的一些改造和自发性的公共活动,是在相对自由的条件下完全由居住者根据自身需求和喜好而衍生出的产物,因此,这些自发性行为是对该社区进行的改造设计中笔者会重点考虑的因素。
3.2.1公共服务站点的设置
现存的一些改造和自发性的公共服务区域,是在相对自由的条件下由居住者根据自身需求和喜好而衍生出的产物,因此,这些自发性行为是对该社区进行的改造设计中笔者会重点考虑的因素。
根据场所内区域划分、人流分布、作息时间等信息的调研采据,结合街区现有公共空间的设置,团队对“文庙坪”街区进行整体优化,形成初步的站点设置意向示意图(如图6所示)。
3.2.2支巷“握手楼”和“附属房”整改
我们的整改方案是将现有对消防疏散造成阻碍的附属房或影响道路正常通行的握手楼进行统一拆除(见图7),并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块插入社区公共服务站,将原有住户自建房的卫生间功能并置在服务站中,并根据居民需求和场地条件增设医务室、棋牌室、电动车停放充电桩等功能以补偿对居民附属房拆除的影响(见图8)。
同时,社区公共服务站将成为片区居民的交流场所,形成形式意义上的“小广场”,促进片区居民的邻里和谐。
公共服务站采用轻钢结构为骨架,安全环保,便于拆卸,日后也可根据需求再进行加建和组装。
3.2.3文化旧址节点改造
历史文化旧址是文庙坪街区的名片,也是整个长沙市的名片。所以,在文庙坪街区中历史文化旧址具备了构成社区公共空间节点的天然条件。我们的整改方案是提取梅公馆旧址、西文庙坪牌坊等历史建筑的风格元素,对整片街道进行立面改造。
城市在不断发展,那些曾经为本地的文化和市民生活服务的社区形态和结构,渐渐沦为城市的片段。在当代大多数中国城市中,历史性的联系都已经显得不再清晰明显。城中村的改造,涉及问题众多,在将其逐步消解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很多的困难,我们的研究还需要更加的深入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