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怡萍(漳州理工职业学院)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总共进行了3次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每一次金融体制改革都把调整农村金融机构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改革对农村金融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最新的一次改革是以农信社为主的改革,这轮改革是以“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为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结合目前县域地区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和银行业低效率竞争现象,本文以我国县域农村金融的现状,农信社发展历程为研究背景,选择福建省平和县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详细研究了在改革前后(2009年)的县域金融市场竞争程度的变化情况,得出了相关结论和存在问题。
图1 2006-2010年平和县存贷款余额及增长率
图1反映的是平和县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情况。图中可以看出,平和县总体还是存款余额大于贷款余额,并且在2009年以前,存款余额增长率都大于贷款余额增长,直到2009年以后状况才得以转变。经过数据计算,2006年到2010年,平和县的存贷比(贷款余额/存款余额)依此为,60.7%、55.9%、49.7%、48.2%、55.7%,可以发现,从2006年到2009年,存贷比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有学者在县域金融抑制问题研究中指出,资金向大城市、大项目转移,县城资金流失严重是县域金融抑制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的一个指标就是存贷比,存贷比的逐年下降,反映出县域资金向外流出趋势不断加强,加大县域资金缺口和供求矛盾。而转折点出现在2009年以后,我们注意到这正好与平和县农信社在2009年末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的时机点相契合。
本文选取福建省东南部漳州市的县域经济情况较好的平和县作为样本。以县域银行2006-2011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县域金融市场涉及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四大行的县级支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县级机构(改制后即为平和县农村商业银行),采集的银行资产规模合计约为整个银行业总额的80%到85%,所得出的结论基本可以代表其县域市场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选择帕恩查和罗斯(PR)模型研究县域银行业(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PR模型是建立在以下假设的基础上的。(1)银行在长期均衡的环境中运作;(2)银行的成本结构是同质的,符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3)银行的行为受到其他银行行为的影响(除非在完全垄断的环境中)。
据模型:用H统计值表示市场竞争程度。
在经验研究中,根据 Bikker和Haaf (2002)等对PR模型的发展,构造出H值,模型为:
其中,TA为总资产收入率(总收入/总资产) 。假设银行有劳动、资金和资本三种投入,用单位价格表示。P1表示单位人力投入,由于很难得到完整的人员费用和员工数量数据,我们分别用营业费用和总资产来代替,P2表示单位资金成本(利息支出/总存款) ,P3为单位资本投入(当年固定资产折旧额/固定资产净值)。Ln代表自然对数。下标i 和t 指的是在t 时间i 银行的情况,β为待估参数,ε表示随机误差项。银行有区别于一般企业的影响收入的其他控制变量,它们在理论上与H统计值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例如贷款/总资产、所有者权益/总资产等,我们分别用P4和P5表示贷款/总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总资产[8]。
在分别计算2006-2009与2010-2011这两个时间段的市场竞争程度时,由于样本量的限制,我们借鉴Nathan and Neave(1989)的做法,采用三个投入要素变量P1,P2,P3代入方程式进行回归,实证证明其结果也是可靠的。
H<0,为垄断的市场;H=0,为共谋的市场;0<H<1,为垄断竞争的市场;H=1,为完全竞争的市场;也就是说,H值越大,竞争越激烈。
本文采用Eview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1)对于竞争程度H的计算采用面板数据,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进行回归分析。(2)对于综合绩效的评价,则使用数据进行制表,比较分析计算得到最后的结果。
将平和县县域银行的相关数据代入式(2)和式(3),得出以下结论。
表1 2006-2011年平和县银行业市场总体竞争值
表2 2006-2009、2010-2011年平和县银行业市场总体竞争值
表1通过R2等指标可以看出,模型总体通过检验,比较稳定,适合平和县的发展状况。回归结果看,6年来平和县县域银行市场金融竞争程度值为0.46846,竞争程度较低,属于垄断竞争市场。而分段检验的结果显示,2006年-2009年期间,平和县银行业竞争度H值为0.378685,略小于6年的总体竞争值。而2010-2011年的县域银行竞争程度有所加强,H值为0.638403,竞争日渐激烈,而此时正值农信社改组成立农村商业银行阶段,说明农商行的成立,对于活跃地区金融市场,缓解金融抑制的局面存在正面的影响。
分析原因,我们可以发现1)地区金融主体越发活跃,如在改制的这两年间,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纷纷发展组间,比如,截止2011年末,全县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合计7.7亿元,比年初增加4.5亿元,增长140.6%。这些金融机构的发展,在业务层面更加专业化,加剧了区域业务竞争,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农信社垄断的地位;2)业务活动限制放松,如邮储在08年以后可以开始经营贷款业务,改制后的农商行也积极开展中间业务,如福建农金网上银行业务与短信平台签约业务,诸如此类的发展使得竞争从传统的业务和有形资拓展到表外业务和无形资产;3)县域金融市场准入限制放松,国家政策逐渐允许各类金融机构进入县级市场发展,机构数量的增加推动竞争。
综合以上分析和评价,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金融抑制有所改善
平和县县域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现象,农商行改组前后竞争度有所改善,不过整体竞争值仍然较低,说明农信社改组农商行,其业务种类增多,经营绩效改善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县域地区金融抑制现象,并且推动银行业竞争。
2.缓解了资金外流的趋势
农信社改革,使得农商行更注重本地市场,加大了贷款投放比例,减少了上存比例,加之邮储贷款业务放松,县域经济转好,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域资金外流的趋势。
3.整体绩效显著提高
农信社改组农商行以后,其经营整体绩效显著提高,但是资本费用率以及交易成本,并没有随着产权制度的调整而减少,反倒不断增加,说明产权调整后的集约化经营并未在短期呈现效果,农商行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以往农信社数量型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4.实现了机制转换与效率增长的联动
平和县农商行股权结构设置合理,避免了过度分散化以及内部控制人的问题,且法人治理不断完善,改革后,其服务的广度、深度和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并且在10年以后实现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基本实现了机制转换与效益增长的联动。
1.资产费用率和交易成本有增无减
上文提到过的,虽然各项指标和经营效率在改革前后得到较大的改善,但是资产费用率和交易成本反而有增无减,这说明农信社传统的经营模式在改革的初期并不会马上改善,如何减少过渡期间成本的损失,对农信社改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2.县域资金缺口和供求矛盾加大
县域资金外流制约发展:通过对平和县基本经济情况以及金融机构存贷比的研究,我们发现存贷比的逐年下降,反映出县域资金向外流出趋势加强,加大县域资金缺口和供求矛盾。虽然农信社的改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流出趋势,但终究指标不治本,如何真正地活跃县域经济,留住资金,仍有待思考。
3.服务三农与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
通过对平和县农商行的调查,我们发现其在改制前后虽然其经营绩效显著提高,但是就在服务“三农”这一最终目标上,似乎距离农民“越来越远”,表现在绝对量上,其农业贷款绝对值从06年的6.12亿元降到11年的4.96亿元,并且占贷款比重从06年的48.77%降至11年13.96%,并且降幅在改革后尤其明显。就贷款主体投向看,截至2011年末,支持三农贷款余额129734万元,较年初增长了15392万元,同比增长了16942万元;支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23234万元,较年初增长了53069万元,同比增长了58772万元。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改革之后,农商行的发展目光更多聚焦于地区的中小企业,面向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因为其收入稳定、经营风险低。又因为平和县整体的产业结构发展格局也逐渐摆脱第一产业而转向二、三产业(2011年末,二、三产业贷款占总比重85%),笔者认为虽然农商行的贷款方向一定程度上契合于地区的产业调整方向,但是服务“三农”终究是改革的最终目的,在其他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时,农商行在服务“三农”与商业化运作之间,须寻找一个协调发展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