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茭白栽培技术

2020-01-02 08:48汪李平朱红莲
长江蔬菜 2019年24期
关键词:叶鞘茭白肉质

汪李平 朱红莲

汪李平,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武汉,430070,电话:13720365868,E-mail:hzauwang@163.com

朱红莲,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蔬菜科学研究所

茭白别名茭瓜、茭笋、蒿芭等,是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沼泽植物。原产中国,由同种植物菰演变而来。茭白的食用部分为变态的肉质嫩茎,是植株被菰黑粉菌寄生后,茎尖受病菌分泌物吲哚乙酸刺激,畸形膨大而成。

茭白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栽培历史2 000 a以上。目前,作为蔬菜栽培的,仅有中国和越南,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及台湾省较为普遍,湖北武汉、浙江余杭、江苏扬州等地为主要产区,东南亚有少量栽培。

茭白产品器官为变态肉质嫩茎,可凉拌、蒸煮、炒食或炖汤,味道鲜美、柔滑嫩香。据测定,每100 g食用部分含水分93.0 g、粗蛋白1.4 g、碳水化合物3.5 g、脂肪0.3 g以及钙24 mg、磷45 mg、铁1.1 mg、胡萝卜素0.02 mg、硫胺素 0.02 mg、核黄素 0.02 mg、尼克酸0.4 mg、抗坏血酸6 mg。

长江流域露地栽培的茭白上市期主要在春季和秋季,即5~6月和10月前后。近年来,针对当前茭白适宜采收期短、不耐贮藏等实际问题,长江流域各地开展了大棚栽培、高山栽培、单季茭、双季茭栽培及品种筛选等关键技术研究,大大延长了鲜食茭白的采收供应期,从4~11月可连续上市,供应期长达8个月。其中大棚茭白4月上旬至5月开始供应,露地双季茭夏茭6~7月开始供应,高山茭白7~9月开始供应,露地单季茭9~10月供应,露地双季茭秋茭10~11月供应。

1 品种类型

按采收季节可分为单季茭和双季茭。

1.1 单季茭

又称一熟茭,只能在秋季短日照孕茭,春季栽培秋季采收1次,可连续采收3~4 a。一熟茭上市一般比两熟茭(双季茭)的秋茭早,多在9~10月上市,对水肥条件要求不高。一熟茭又可分长薹管品种群和短薹管品种群,主要品种有鄂茭1号、鄂茭3号、金茭1号、金茭2号、丽茭1号、一点红、寒头茭、象牙茭、骆驼茭、鹅蛋笋、美人茭、无为茭、蒋墅茭、娄葑早、群力茭等。

a.鄂茭1号。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院蔬菜科学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选育。株型紧凑,株高240~260 cm。秋茭9月20左右上市。肉质茎竹笋形,长 20~25 cm,宽 3~4 cm,单茭质量 100~120 g;洁白光滑,细嫩味甜,商品性极好。每667 m2产量 1 200~1 500 kg。

b.金茭1号。浙江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磐安县农业局合作从磐茭98茭白变异株中选育。极早熟,7月下旬至8月下旬采收。株高240~260 cm,叶片长185 cm,宽 4.6 cm,叶鞘长 53~63 cm。肉质茎长20~23 cm,宽 3.1~3.8 cm,单茭质量125 g左右;口感细脆,略带甜味。667 m2产量1 200~1 500 kg。

c.金茭2号。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蔬菜研究所合作从水珍1号优良变异单株中选育。早熟。株高220 cm左右,叶片长 162~170 cm,宽 3.6~3.9 cm,叶鞘长 52~55 cm。肉质茎长16.4~17.0 cm,宽3.0~4.0 cm,单茭质量 95~98 g。茭肉粗壮,白色,肉质细嫩。有2个比较集中的采收期,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每667 m2产量2 200 kg。

d.丽茭1号。浙江丽水农业科学院和缙云县农业局合作利用美人茭变异株选育。极早熟,生育期约97 d。 株高 240~250 cm,叶片长190 cm,宽 4.6~4.8 cm,叶鞘长58 cm。肉质茎长16~18 cm,单茭质量142~178 g,每667 m2产量1 850 kg。

e.象牙茭。杭州市郊地方品种。中熟,茭白成熟期在9月中下旬。分蘖力弱,生长势强。株高245~255 cm,叶片长180~185 cm,宽 4.5~5.5 cm,叶鞘长 50~55 cm。肉质茎长18~20 cm,宽4.0 cm左右,单茭质量100~110 g。叶鞘绿色,肉质茎竹笋形,表皮光滑洁白如象牙,质地致密,商品性佳。每667 m2产量 1 000~1 200 kg。

f.美人茭。杭州市郊地方品种。早中熟,茭白成熟期在9月中下旬。株高275~285 cm,叶长175~180 cm,宽 3.7~4.3 cm,叶鞘长58~62 cm。叶鞘绿色,肉质茎竹笋形,表皮光滑白嫩,肉质茎质地致密,商品性好。肉质茎长15~17 cm,宽 3.2~3.7 cm,一侧有红晕,肉质白。单茭质量100 g左右。 667 m2产量 1 000~1 250 kg。

g.无为茭。安徽无为县地方品种。早中熟。株高255~265 cm,叶长 170~180 cm,宽 4.0~4.5 cm,叶鞘长58~62 cm。叶鞘绿色,肉质茎竹笋形,质地致密,表皮光滑洁白,肉质茎成熟时,茭肉内仅有白色菌丝体。肉质茎长20 cm左右,宽 3.5~4.0 cm,单茭质量 110~130 g。 每 667 m2产量 1 000~1 250 kg。

h.娄葑早。江苏苏州市郊地方品种。晚熟,茭白成熟期在10月中旬。生长势中,分蘖力强。株高230~235 cm,叶片长 150~160 cm,宽3.5~3.8 cm, 叶鞘长60~65 cm。叶鞘绿色,肉质茎纺锤形,表皮光滑,较白,节盘圆形。肉质茎成熟时,茭肉内无黑粉菌冬孢子堆,仅有白色菌丝体。肉质茎长 10~12 cm,宽 3.8~4.0 cm,单茭质量70 g左右,包叶较多。每667 m2产量 1 000 kg。

i.群力茭。苏州市郊地方品种。早熟,9月初开始采收,采收期约30 d。株高约240 cm,肉质茎长20 cm左右。每667 m2产量1 000 kg以上。

1.2 双季茭

又称两熟茭,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能在初夏和秋季孕茭,栽植当年秋季采收1次,称秋茭;翌年初夏再收1次,称夏茭,对水肥条件要求较高。主要品种有鄂茭2号、鄂茭4号、龙茭2号、崇茭1号、浙茭2号、浙茭3号、浙茭6号、浙茭7号、浙茭911、中秋茭、蚂蚁茭、两头早、刘潭茭、广益茭、黄虎村茭白、黄岩双季茭、河姆渡双季茭、宁波四九茭、苏州小蜡台和杭州梭子茭等。

a.鄂茭2号。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蔬菜科学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选育。夏茭株高180~190 cm,秋茭株高 240~250 cm,4月上中旬栽植,6月可收带娘茭400~500 kg。秋茭早熟,9月上旬上市;夏茭迟熟,6月上旬上市。肉质茎竹笋形,洁白光滑,商品性好。肉质茎长20~21 cm,宽 3.5~4.0 cm,单茭质量90~100 g,夏、秋茭每 667 m2产量均达1 250 kg。

b.龙茭2号。浙江桐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植保与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从梭子茭优良变异单株中选育。植株长势强,株型紧凑直立。秋茭植株高度约170 cm,叶鞘浅绿色,长约45 cm,叶片长140 cm,宽3.2 cm,肉质茎长22 cm,宽4.0 cm,单茭质量140 g左右;夏茭植株高度175 cm,叶鞘绿色,长约36 cm,叶长110 cm,宽3.7 cm,肉质茎长20 cm,宽4.1 cm,单茭质量150 g左右。秋茭10月底至12月初采收,667 m2产量 1 500 kg;夏茭5月上中旬至6月中旬采收,每667 m2产量2 900 kg。

c.崇茭1号。杭州市崇贤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等单位合作从梭子茭优良变异单株中选育。秋茭植株高度约190 cm,叶片长140 cm,宽 4.8 cm;夏茭植株高180 cm,叶片长 130 cm,宽4.1 cm。肉质茎长 23.3 cm,宽4.4 cm,单茭质量150 g左右;表皮白色光滑,肉质细嫩,商品性佳。秋茭10月底至12月中旬采收,每667 m2产量1 500 kg;夏茭5月中下旬采收,每667 m2产量3 000 kg。

d.浙茭3号。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从浙茭2号优良变异单株中选育。秋茭株高约197.7 cm,叶鞘浅绿色间紫色条纹,长约48.9 cm,叶片长 152.9 cm,宽3.6 cm,肉质茎长 17.4 cm,宽4.0 cm,单茭质量107.9 g;夏茭植株 高 度 181.8 cm,叶 鞘 长49.8 cm,叶片长 140.3 cm,宽3.9 cm,肉质茎长 19.2 cm,宽3.9 cm,单茭质量107.8 g;表皮光滑洁白,肉质细嫩,商品性佳。秋茭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采收, 每667 m2产量1 500 kg;夏茭5月中旬至6月中旬采收,每667 m2产量 2 300 kg。

e.浙茭6号。浙江嵊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从浙茭2号优良变异单株中选育。植株高大,秋茭植株高度约208 cm,夏茭植株高度184 cm;叶宽 3.7~3.9 cm,叶鞘浅绿色覆浅紫色条纹,长47~49 cm;肉质茎长18.4 cm,宽4.1 cm,单茭质量116 g;表皮光滑,肉质细嫩,商品性佳。秋茭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采收,每667 m2产量1 580 kg;春茭大棚栽培5月中旬至6月中旬采收,露地栽培约晚15 d,每 667 m2产量 2 500 kg。

f.浙茭7号。中国计量大学和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从梭子茭优良变异单株中选育。植株生长势中等,秋茭株高约169 cm,叶鞘紫绿色,长约49 cm,叶片长120 cm,宽 3.3 cm,肉质茎长23.2 cm,宽 3.5 cm,单茭质量132.7 g;夏茭株高165 cm,叶 鞘 长 约43 cm,叶片长122 cm,宽3.8 cm,肉质茎长24.5 cm,宽3.7 cm,单茭质量135.6 g,表皮光滑洁白,肉质细嫩,商品性佳。秋茭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采收,每667 m2产量1 300 kg;夏茭4月底至6月初采收,667 m2产量2 700 kg。

g.苏州小蜡台。苏州市郊地方品种。秋茭中熟,9月下旬10月上旬上市;夏茭早熟,5月上中旬上市。分蘖力中等,生长势中。秋茭株高225~230 cm,叶片剑形,叶片长 165~170 cm,宽 3.5~4.0 cm,叶鞘长50~55 cm。肉质茎蜡台形,表皮白,上部略皱,质地较致密;肉质茎长20~25 cm,宽3.0~3.5 cm,单茭质量70~80 g。每667 m2产秋茭约650 kg,夏茭约2 000 kg。

h.中秋茭。苏州市郊地方品种。秋茭中晚熟,9月下旬10月上旬上市;夏茭晚熟,5月下旬6月上旬。分蘖力中等,生长势中。秋茭株高235~240 cm,叶片披针形,叶片长155~160 cm,宽 4.0 cm左右,叶鞘长55~60 cm。肉质茎长条形,表皮白色不易变绿,略皱;肉质茎长 30~35 cm,宽 3.0~3.5 cm,单茭质量90~100 g。一般每 667 m2产秋茭 850 kg,夏茭3 000 kg。

i.梭子茭。杭州市郊地方品种,又名茅子茭。秋茭中熟,9月下旬10月上旬上市;夏茭晚熟,6月上旬上市。分蘖力中,生长势弱。秋茭株高220~230 cm,叶片长 160~170 cm,宽 3.5~4.0 cm,叶鞘长50~60 cm。肉质茎竹笋形,表皮极皱,有瘤状突起;肉质茎长15~20 cm,宽 3.8~4.0 cm,单茭质量 70~100 g。 每 667 m2产秋茭1 000 kg,夏茭 2 000 kg。

j.蚂蚁茭。杭州市郊地方品种。秋茭晚熟,10月上中旬上市;夏茭5月上市。分蘖力中,生长势弱。秋茭株高220~225 cm,叶片长150 cm左右,宽4.0~4.2 cm,叶鞘长50~55 cm。肉质茎竹笋形,表皮白,上部略皱,质地较疏松;肉质茎长 18~20 cm,宽 3.5~4.0 cm, 单茭质量90~100 g。 每667 m2产量秋茭 700 kg,夏茭2 000 kg。

k.两头早。苏州市郊地方品种。秋茭中熟,10月上旬上市;夏茭早中熟,5月中下旬上市。分蘖力中,生长势中。秋茭株高225~230 cm,叶片剑形,叶片长150~155 cm,宽3.5 cm左右,叶鞘长50~55 cm。肉质茎长条形,表皮白色不易变绿,略皱;肉质茎长25 cm 左右,宽 3.0~3.6 cm,单茭质量70~80 g。 每667 m2产秋茭1 000 kg,夏茭 1 250 kg。

2 栽培特性

2.1 形态特征

①根 茭白须根系发达,植株短缩茎和根状茎上都有分布。短缩茎上须根10~30条,根状茎上5~10条,根长20~70 cm。 新生根粗约1 mm,老根粗1.5~2.0 mm,黄褐色,且具大量根毛。根系主要分布纵深30~60 cm,横向半径40~70 cm范围内。

②茎 茭白有短缩茎、根状茎和肉质茎3种。短缩茎直立生长,腋芽休眠或萌动形成分蘖,下位节着生须根。部分品种孕茭后节间变长,达 20~30 cm,茎长达50~100 cm。进入休眠期后,短缩茎地上部多死亡,而地下部分保持生命力。根状茎由短缩茎上的腋芽萌发形成,粗1~3 cm,具8~20节,节部有叶状鳞片、休眠芽、须根。一般根状茎在翌年初春向上生长,产生分株即“游茭”,3~5株丛生或单生。肉质茎系茭白植株被菰黑粉菌寄生后,刺激吲哚乙酸分泌从而促进茎先端数节膨大形成,一般4节。肉质茎即食用器官,其性状如形状、颜色、大小、紧密度、光滑度等,是区别品种的主要特征。

③叶 茭白有叶5~8片,由叶片和叶鞘2部分而成。叶片与叶鞘相连处有三角形叶枕,称“茭白眼”。叶鞘自地面向上层层左右互相抱合,形成假茎。叶鞘肥厚,长于节间,基部常有横脉纹;叶片和叶鞘相接处的内侧有1个三角形膜状突起物,称叶舌,它可防止水、昆虫和病菌孢子落入叶鞘内。叶舌膜质,略成三角形,长达15 mm。叶片扁平而宽广,条形或狭带形,长 150~200 cm,宽 3~5 cm,具纵列平行脉。表面粗糙,背面较光滑,分枝多簇生,开花时上举,结果时开展。

④花、果 栽培茭白雄茭能开花,但不能形成种子,只有野生茭白才能形成种子。5~8月抽穗开花,圆锥花序,长50~70 cm。 种子为颖果,长约10 mm,圆柱形,成熟后为黑褐色。雄茭是抗病力特别强、黑粉菌菌丝不能侵入或生长形成茭白,至夏秋花茎伸长抽薹开花的植株。灰茭指部分植株过熟后或菌丝体生长迅速,使茭白内部充满黑褐色孢子,致使品质恶劣,不能食用。雄茭、灰茭均具有遗传性,生产上要加强种苗选留,及时拔除整墩雄茭、灰茭植株,确保优良种性。

2.2 生长发育

茭白一般不开花结实,以分株进行无性繁殖,其生育过程经历萌芽期、分蘖期、孕茭期和休眠期。

①萌芽期 栽培茭白以短缩茎和根状茎在土壤中过冬。从翌年春天萌芽开始,先长出叶鞘,随后长出1片含叶鞘的不完全叶,再长出第1片真叶,并在茎节部长出不定根的这段时期为幼苗期。这一时期新根开始吸收营养,叶片可进行光合作用。大田内茭墩10~100 cm范围内会出现许多分株,通常称游茭。游茭比茭墩上茭苗早7~10 d。萌芽始温5℃,适温 15~20℃,并需 2~4 cm 的浅水层。

②分蘖期 茭白从定植经10~15 d后返青,返青至孕茭结束为分蘖期。分蘖期的主要特点是分蘖,同时大部分叶片和根系也在此期发生和生长。通常将主茎上的分蘖称为第1次分蘖,第一次分蘖苗上发生的称为第2次分蘖,依此类推。每穴定植1株时会发生第3次分蘖,而定植4~5株时很少发生分蘖。6月中旬前出现的分蘖苗,孕茭率90%以上,且孕茭时间较早,单茭质量较大。7月后的分蘖苗,孕茭率极低,且多在幼苗期自然死亡,或因生育期太短未孕茭或孕茭但无商品价值。不同时期出现的分蘖苗是否能孕茭、孕茭大小与品种也存在较大关系,如单季茭中的象牙茭,7月的分蘖苗多能孕茭。此期经历的时间长短因茭白类型和栽培年度有差异,一熟茭经历130~150 d;两熟茭栽植的当年(秋茭采收年)需150~170 d,而在第2年 (夏茭采收年)时间较短,为60~80 d。

③孕茭期 从茎拔节至肉质茎充实膨大的过程,需40~50 d。主茎先孕茭,其后有效分蘖陆续孕茭。孕茭需有一定的叶数,同时要有菰黑粉菌寄生,才能开始拔节伸长。黑粉菌促使吲哚乙酸类生长激素分泌,刺激茎先端数节膨大和增粗,形成肥嫩的肉质茎,最后使外面包被的叶鞘中部被肉质茎挤开,形成裂缝表明已达到采收程度。孕茭持续时间,受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的影响较大。孕茭还需充足的氮肥,适量磷、钾肥及一定水层。充足的阳光和短日照均利于孕茭。一般单支肉质茎孕茭需8~17 d,全田植株孕茭持续 30~60 d。

④休眠期 从植株叶片全部枯死,以地上茎中、下部和地下根状茎先端的休眠芽越冬开始,至翌春休眠芽开始萌发为止,需80~150 d。一般在冬季气温5℃以下时进入休眠,翌春气温上升到5℃以上时开始萌发。

2.3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①温度 茭白属喜温性植物,生长适温10~25℃,不耐寒冷、高温和干旱,栽培地区的无霜期应在150 d以上,遇霜后茭叶即枯死,休眠期能耐-10℃低温。萌芽温度在5~7℃,分蘖适温在20~30℃,孕茭适温18~25℃,低于10℃或高于30℃均不能正常孕茭。昼夜温差大,利于肉质茎营养积累。对单季茭而言,其孕茭除需短日照外,温度决定不同品种的熟性。对双季茭而言,对日照不敏感,温度为其孕茭的决定因素,且不同品种孕茭适温不同,如苏州地区的多数品种孕茭适温为18~21℃,无锡地区的品种则为22~26℃。因此,双季茭由高温地区向低温地区引种时,提早孕茭,如南种北引;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引种,也会提早孕茭。双季茭白中的同一品种在夏、秋两季孕茭期的温度是一致的,一般而言,双季茭夏茭早熟,则秋茭迟熟,而秋茭早熟的,则夏茭迟熟。茭白孕茭对温度反应相当稳定,而与生育期积温无关。不同大小的茭白植株,在适宜温度和光照下都可孕茭。但植株孕茭后,要形成有一定大小具商品价值的肉质茎,因此必须使植株长到适当大小再孕茭。多数品种植株,叶片达10片以上时,肉质茎质量50 g以上。

②光照 对日照反应的不同决定了能否在春夏之交的5~6月孕茭,这是茭白2大类型即双季茭和单季茭的区别所在。双季茭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格,不同日照条件下均可孕茭;单季茭只能在短日照条件下孕茭,即秋季才孕茭。因此,单季茭向低纬度或低海拔地区引种时,一般表现为早熟;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引种时,多表现为迟熟。

③水分 茭白为浅水水生植物,生长期内不能缺水,植株从萌芽到孕茭,水位应逐渐加深。一般从5 cm逐渐加深到25 cm,才能促进有效分蘖和分株孕茭,并使茭肉白嫩,同时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水位最深不能淹没茭白眼,否则,会拔长茎基部节间,缩短茭肉,降低产量和品质。

3 栽培季节与茬口

茭白属喜温性植物,以分蘖和分株进行无性繁殖,不耐寒冷、高温和干旱,栽培地区的无霜期应在150 d以上。长江流域,单季茭一般在4月定植,双季茭可分春栽和夏秋栽2种。春栽常在4月中下旬进行,夏秋栽7月下旬8月上旬进行。秋茭早熟的品种可春栽,秋茭晚熟品种可夏秋栽。

茭白的需肥量大,容易发生病虫害,应实行轮作。一般低洼水田常与莲藕、慈姑、荸荠、水芹、蒲草等轮作,地势较高的水田,可与旱生蔬菜及其他作物实行水旱轮作。

近年来,长江流域利用大棚栽培,双季茭品种春季在清明(4月4~6日)前后定植,夏秋季在6月下旬7月上旬定植,10~11月采收秋茭,翌年4月上旬至5月夏茭上市,比露地栽培提早1个月左右。

4 设施栽培技术

4.1 品种选择

长江流域茭白设施栽培,应选择在早熟、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且孕茭适温较低、以夏茭产量为主的早熟双季茭品种。目前各地生产上主要选用鄂茭2号、鄂茭4号、浙茭99-1、浙茭911、河姆渡双季茭白、浙茭2号、浙茭3号、浙茭6号等优良品种。

4.2 选地施基肥

茭白设施栽培,应选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肥沃、保水保肥、平整无杂草、上年未种过茭白的田块。春栽667 m2施有机肥2 000~2 500 kg、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各50 kg作基肥;夏秋季栽培,667 m2施腐熟有机肥1 000~1 200 kg或茭白专用有机肥50 kg。

4.3 两段式育苗

应从上年结茭整齐,生长一致,抗逆性好,分蘖性强,无灰茭、雄茭及杂株的茭墩中选留种苗。长江流域设施茭白栽培通常采用两段式育苗,第一段即在早春3月下旬4月上旬按行距50 cm、株距30 cm单株分苗假植,也可在苗高20~30 cm时,从老茭墩中掘出劈成小墩按行距60 cm、株距30 cm栽植。春季萌芽后,苗高15~20 cm时,对生长过密的株丛进行疏苗,每株丛宜留外围壮苗20株,并向株丛中央压泥块。同时加强秧苗田肥水管理和除草。第二段即在6月上中旬定植于大田,一般按宽窄行种植,宽行行距100 cm, 窄行行距 60~80 cm,株距50 cm,若定植时茭苗过高,宜截除叶片上部,保持株高30 cm,以减少水分蒸发,茭苗随起随栽。每 667 m2栽 1 200~1 500 墩,每墩2~3株。夏季温度高,宜选择阴雨天或者早晚进行移植。

4.4 肥水管控

追肥采取促—控—促的方法。一是对于春栽茭白,移栽后10 d,667 m2追施尿素 10~15 kg、过磷酸钙 20~30 kg提苗;15 d后每667 m2施优质复合肥 (15-15-15)50 kg促进植株生长;7月中旬适当追施碳酸氢铵或尿素促分蘖生长;秋茭孕茭后25%~30%植株出现扁秆时,每667 m2再追施尿素15 kg促进秋茭孕茭。翌年1月底至立春(2 月 3~5 日)前,每667 m2追施腐熟有机肥1 000~2 000 kg、尿素 25 kg、过磷酸钙50 kg作夏茭基肥;2月下旬3月上旬每667 m2追施施尿素12~15 kg促夏茭苗生长;3月下旬每667 m2追施复合肥(15-15-15)30 kg促夏茭分蘖;4月中旬每667 m2追施尿素10 kg、过磷酸钙20 kg、氯化钾10 kg促进夏茭孕茭。二是对于夏秋栽茭白,移栽后20 d,每 667 m2追施尿素 10 kg,35 d后667 m2追施碳酸氢铵40 kg、过磷酸钙50 kg;8月下旬9月上旬每667 m2追施复合肥(15-15-15)40 kg;后期根据茭白植株生长情况酌情追施催茭肥,每 667 m2追施尿素15~20 kg。翌年春季追肥同春栽茭白。

水分管理掌握浅—深—浅—露—深—浅的原则。茭白移栽后应适当浅水勤灌,促进植株分蘖,随后水层逐渐加深,高温及孕茭期应保持较深水层。植株封行前结合追肥耘田1~2次,植株封行后及时搁田,秋茭采收后以保持浅水为主。12月下旬后保持田土润湿、不开裂。翌年1月下旬施夏茭基肥后灌浅水,以利提高土温,促进地下匍匐茎萌发。2月下旬3月上旬浅水勤灌,萌芽后遇寒潮应灌深水护根保苗。

4.5 田间管理

定植成活后10~15 d耘田1次,达到田平整、泥不过实、无杂草。结合耘田及时剥去黄叶、老叶、病叶。及时疏苗,每墩约保留有效株15株,随时拔除雄茭、灰茭植株。开始孕茭后,在植株基部分次培土,高度不可超过茭白眼。梅茭采收时保护好小分蘖及蘖芽,秋茭采收后保留新抽生分蘖,促进养蔸护根。

4.6 设施覆盖后的栽培管理

秋茭采收后,及时排干积水,随气温下降,地上部叶片逐渐枯黄,茎叶中养分向地下茭墩(短缩茎)输送贮存,植株进入休眠期。12月中下旬,待地上部完全枯黄、老茭墩养分充分贮存后齐泥割除地上部,以免影响第2年生长。注意要等地上部叶片枯黄后才割除,因第2年新分蘖的苗在4叶期前无独立根系,要靠老茭墩提供养分,若地上部未枯黄前割除,会因老茭墩养分贮存不足而影响分蘖苗健壮生长,最终影响产量。割除时要用锄头或刀具齐泥铲除地上部,一方面可减少越冬寄生虫口和病菌基数;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低节位分蘖苗生长,植株粗壮,不易形成怪茭(小苗孕茭)。及时清理地表枯枝残叶,集中深埋,于12月下旬搭棚覆膜,促进老茭墩提早萌发新芽并防止霜冻为害。

各地应根据种植习惯、田块大小及技术水平,灵活选择大棚、中棚或小棚栽培。大棚茭白上市期要比露地栽培的提早45 d左右,小棚茭白比露地栽培的提早30 d左右,产量也更高。设施搭建以南北向为好,其中塑料大棚顶高 1.7~2.0 m, 跨度 5.5~7.5 m,长度20 m以上。塑料中棚顶高1.5~1.6 m,跨度3.0~5.0 m,长度依田块而定。塑料小棚顶高1.0~1.2 m,跨度 1.5~1.6 m。

夏季茭白孕茭适温一般在17~22℃, 低于10℃或高于30℃不孕茭。大棚栽培的多在3月上中旬开始孕茭,小棚栽培的多在清明前后开始孕茭。设施栽培条件下,仍需经常通风换气,加强炼苗,确保植株健壮生长。冬春季节,天气温和时棚架两头要通风;天气晴好,棚内温度超过30℃时需揭边膜通风;连续阴雨天时应加强通风炼苗,培育壮苗,避免小苗孕茭。3月下旬小棚栽培的植株叶片已顶贴到棚膜,遇晴好天气棚内温度升高后会灼伤茭白叶片,应在3月下旬及时揭膜。大棚一般在3月底揭边膜,仅留顶膜覆盖,清明以后全部揭膜。

大棚茭白于12月底扣棚,灌薄水2~3 d,及时排干,保持湿润,有利于早出苗。幼苗露出水面时,适施提苗肥,每667 m2施尿素5 kg、优质进口复合肥(15-15-15)10 kg,灌薄水。做到薄肥勤施,分期分批施用,667 m2施肥总量控制在腐熟有机肥3 000~5 000 kg、复合肥40 kg、尿素30 kg。末次施肥在3月10日前结束,施肥前须搁田。施肥后注意天气变化,要适时通风换气,防止烧苗,晚上扣棚要留换气孔,4 d以后晚上才能完全扣棚。2月中下旬,当苗高35~45 cm时定苗,每墩保留18~20株壮苗。当全田70%以上孕茭时施膨大肥,每667 m2施尿素、优质进口复合肥(15-15-15)各 10 kg,后期看苗补施。水位增至10~20 cm。

4.7 采收

茭肉肥大后,叶鞘略有裂缝时及时采收。采收标准为孕茭部位明显膨大,叶鞘开裂1.5~2.0 cm。秋茭一般隔1~2 d采收1次,如气温较高应提前采收。采收时先折断茎管,连同上部叶片采下,后剪去上部叶片,外部叶鞘留1~2张,整理后捆扎或包装。为确保茭白良好的商品性,必须做到成熟一批采收一批。

大棚栽培采收期比露地提早16~30 d,且露地成熟期早的品种在设施栽培中成熟期亦早。夏茭一般在3月上旬开始采收,5月中旬结束;秋茭一般在10月上中旬开始采收,11月上旬结束。具体采收时间因品种、设施类型及天气变化有所不同。

5 病虫害防治

茭白病害主要有胡麻斑病、锈病、纹枯病等,虫害主要有二化螟、稻蓟马、长绿飞虱等。茭白病虫重在预防,采取有效的农业、物理、生物等预防措施控制,达到夏茭采收期不需喷施农药的效果。

①胡麻斑病 发病初期可选用250 g/L丙环唑(赛纳松)乳油1 500倍液、5%己唑醇(保尔丰)悬浮剂1 500倍液、42.4%唑醚·氟酰胺(健达)悬浮剂1 500倍液或250 g/L嘧菌酯(阿米西达)悬浮剂1 5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 d喷1次,连续喷施2次。

②锈病 发病初期可用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或12%腈菌唑乳油1 5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

③纹枯病 发病初期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800~1 000倍液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3 000~3 5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 d喷1次,连续喷施2次。

④二化螟 卵孵高峰期用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3 000~5 000倍液、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 000倍液、5%阿维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 000~6 0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 d喷1 次,喷施1~2 次。

⑤稻蓟马 可选2.5%保得(β-氟氯氰菊酯)乳油 2 000~2 500倍液、10%除尽(虫螨腈)悬浮剂2 0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2 000倍液、20%吡虫啉可溶性液剂2 500~4 000倍液或1.8%爱比菌素乳油2 000倍液喷雾防治。

⑥长绿飞虱 低龄若虫高峰期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 d喷1次,喷施1~2次。

⑦草害 化学防治与人工除草相结合。可在茭苗移栽后25~30 d,每667 m2用1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20 g拌土25 kg撒施,预防杂草。

猜你喜欢
叶鞘茭白肉质
“绿嘉黑”肉质风味与生长性能双丰收
太湖茭白
春日水中鲜
“香煎”出好味
“黑心”茭白
长了黑点的茭白就不能食用?
辣蓼及其常见混伪品种的真伪鉴别
稻秆叶鞘表面雾滴沉积特性试验
三氯异氰尿酸对香蕉叶鞘腐烂病的抑制效果
欢迎邮购《茭白病虫草害识别与生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