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江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关于“文化”,历史上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因此,相应的便有不同的定义。最早从科学的角度对“文化”一词进行界定的当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P1)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文化是包括人类物质、精神两面的业种业果而言。”[2](P98)《新华字典》收有“文化”一词,共有3个义项,第一个义项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哲学、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3](P520)《现代汉语词典》亦收有“文化”一词,亦共有3个义项,第一个义项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4](P1363)可见,历史上不同学者对于“文化”一词的内涵所指虽然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来看这些看法可谓大同小异。而作为我国现代汉语方面最权威的两部字典,《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化”一词的定义除了个别文字有出入外,几乎完全一样。这些情况说明,关于“文化”一词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已经达成了共识,即大抵认同爱德华·泰勒把“文化”看作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观点,其主要内涵就是《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化”一词的第一个义项所指。“文化”的概念既明,“中国文化”的概念便明。我们认为,所谓“中国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指:“中华民族或者称华夏民族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所说的“中国文化”,主要偏重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章主要从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关于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皖西学院历届本科培养方案关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相关规定和新时代关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建议等方面,对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国家、地方乃至笔者所在院校皖西学院的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仅能够历数千载之演进而从未中断,而且具有精粹的内容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世各国鲜有能够与我国相媲美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就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文化建设和传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同志多次在重要场合谈及中国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5]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6]可见,诚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所在,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和前提条件,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重要根基。而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一门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较为专业的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教授内容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该课程在提高人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在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以及在实现文化强国国家战略等方面无疑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
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有关情况。这标志着教育部自从2013年4月启动、委托了全国92个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前后历时四年多时间研制的《国标》正式发布。《国标》涵盖了我国当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全部92个专业类别的587个本科专业。众所周知,《国标》的制定和出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非常关心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并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尤其是提出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做好“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国标》的制定可以说正是对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对我国高等教育这种重大关切的一种回应。同时,《国标》的制定,也让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各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培养效果等都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让我国各普通高等学校在开展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能够有章可循,可以切实保障和提高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及效果。
针对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来说,《国标》中亦有突出的体现。在该标准中,所有的本科专业在“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中都包含“通识类课程”,并对通识类课程做出了“包括相关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通识课程知识领域应覆盖中国历史与文化”等明确要求;而在“培养规格”中则明确提出了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具有“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有一定了解”“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具备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修养”等素质要求。甚至有不少专业在“通识类课程”设置或是培养目标等当中明确列有“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中药学类、美术学类等。我们认为,“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主要较为集中、系统地讲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各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哲学与史学、文学与艺术、文字与典籍、宗教与礼俗、选举与职官、学校与教育、科学与技术等,无论在切实发挥文化传承作用,还是在切实提高受众尤其是新时代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等方面都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比其他任何课程都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国标》下通识类课程对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人文素养、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要求和素质要求。我们完全有理由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设定为《国标》下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在皖西学院开设历史悠久,在历届本科培养方案中皆有体现。这里我们选取2009级、2014级和2018级本科培养方案略作梳理、统计和分析。
皖西学院2009级本科培养方案共包含40个本科专业,范围涵盖文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农学、理学和工学等8个学科门类。而在该40个本科专业中,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仅有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和广告学专业等4个专业,开设率仅有10%。另有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有专业方向任选课程“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课程和艺术设计专业开设有专业基础课程“书籍装帧”课程,其他专业均未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或与中国文化相关之课程。可见,在此一阶段的培养方案中,虽然有部分专业开设有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或与中国文化内容相关的课程,但开设该课程的专业覆盖面非常之小。
皖西学院2014级本科培养方案中共包含45个本科专业,涉及的学科门类与2009年本科培养方案大体相同。在该45个本科专业中,有金融工程、经济与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师范)、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地理科学、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和旅游管理等13个专业开设有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率达28.89%。另有英语(师范)专业开设有中国文化概览专业方向课程。可见,与2009级本科培养方案相比,2014级本科培养方案中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专业数量明显增多,开设该门课程的专业覆盖面明显有所增广。
皖西学院2018级本科培养方案中共包含40个本科专业,涉及的学科门类与2009年和2014年本科培养方案大体相同。在该40个本科专业中,有体育教育、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资产评估、电子商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师范)、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等11个专业开设有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率达27.5%。另有英语(师范)专业开设有专业选修课程中国文化概览课程。可见,在2018级本科培养方案中,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专业数和开设率相对2014级本科培养方案有所降低。导致这种降低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各专业总课时的压缩,导致部分专业在新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取消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另一方面可能与学校和部分二级学院对中国文化概论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在皖西学院开设的历史较为悠久,但总体来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一方面开设该门课程的专业覆盖面还不广或还不够广,另一方面开设该门课程的专业也不够稳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呈现随意增删的可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时代对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和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面对新的时代,我国各行各业也应当对自身有新的认识,并且能有新的举措。当然,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不例外。新时代和《国标》等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了更为明确和具体的要求,也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增强文化自信和实现文化强国等方面能起的和应起的作用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正如我们前面分析所言,在我国各普通高等学校的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还没有哪一门课程能够像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一样,能在提高本科人才的文化素质,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乃至在实现文化强国等方面发挥如此集中和突出的作用。但也正如我们前面分析得出的那样,遗憾的是,目前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在本科各专业的开设现状与该门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还远远不相匹配,更不能够适应新时代和《国标》下对于文化素质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实现文化强国等方面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新的时代下根据《国标》等做出调整与改变。根据新时代和《国标》的要求,同时结合皖西学院自身的实际,我们对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其一,扩大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专业覆盖面。在《国标》中,提高培养人才的文化素质已不仅仅局限于汉语言文学等少数传统专业,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等少数传统学科门类,而是扩展至所有的学科门类及其所包含的所有本科专业。传承与发扬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也不仅仅局限于少数传统专业和学科门类,而是涉及所有的学科门类及其所包含的所有本科专业,乃至扩展至我们的每一个人。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国标》下,我们应当扩大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专业覆盖面,可以将该门课程的地位提升到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开课专业扩展至所有本科专业,切实发挥该门课程在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本科人才文化素质,在增强文化自信和实现文化强国等方面所能起到的应有的作用。
其二,结合地方高等院校的特色,适当调整和增加相关课程内容。以皖西学院为例,皖西学院坐落于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六安市,地处安徽省西部、长江与淮河之间、大别山北麓。公元前121年汉武帝置“六安国”,取意“六地平安,永不反叛”。因舜封皋陶于“六”,又称皋城。六安历史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如:舜封皋陶于“六”,史学界和司法界等都公认皋陶为我国的司法鼻祖,因此六安有皋陶与法制文化。六安位于大别山北麓,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大别山革命斗争的重要策源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战场。六安还是全国著名的将军摇篮,从六安走出的开国将军有108位,占全省开国将军的83%,占全国将帅的6.7%;在全国十大将军县中,就有金寨和原六安两县,是全国第三将军市[7]。可见,六安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六安自古产茶,其中最享有盛誉的当属“六安瓜片”茶,该茶产于六安大别山一带,唐代称“庐州六安茶”,明代始称“六安瓜片”,清代为朝廷贡茶,现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可见,六安还有丰富的茶文化。因此,坐落在六安的皖西学院在各本科专业开设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我们还应当将六安这些优秀的传统法制文化、红色文化和茶文化等融入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来,积极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
其三,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努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已经成为皖西学院众多本科专业课程当中教学质量优秀的、富有特色的一门课程,该门课程已于2018年被安徽省教育厅立项为省级精品线下开放课程。作为该门课程的负责人,我们希望学校和相关部门能够适应新时代和《国标》的要求,高度重视该门课程的建设,携手共进,把该门课程真正打造成“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