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张梅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 标准化研究所 (河南 濮阳 457001)
众所周知,标准是衡量产品、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标尺,没有标准,质量管理就缺少依据,就无法判定合格与否[1]。没有高标准就没有高质量,标准水平决定了质量的等级。卓越的质量要通过卓越的管理过程来实现,因此一个企业要想高效、长远地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的标准、健全的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
中原油田一直重视标准化工作,长期以来持续不断地开展相关研究,结合油田工作实际,总结实践经验,以标准化政策为导向、国家标准化基础标准为理论依据,以国内外先进标准为指导,开展油田企业标准的制修订和标准体系建设工作。自1987年以来共发布油田一级企业标准 2 483项,现行有效1 088项。
标准的编写质量对生产、安全、管理等方面有直接影响。油田一级企业标准编写质量及实施情况如何,与油田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程度,有效满足油田对勘探、开发、生产的需求情况等,这一系列问题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编写质量和标准使用的针对性。
为真实掌握油田企业标准编写存在的问题,中原油田成立了标准分析小组,分单位、分专业进行调研,调研对象涉及标准编写人员和标准实施岗位人员,采取调查问卷、面对面交流等方式,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目前油田企业标准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标准编写人员的标准化知识薄弱,未深入学习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2],标准的结构不合理、语言不严谨,未将表达的技术内容和标准化有机结合,导致编写的标准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
1)对现行有效标准调研不充分,对同类型标准和相关标准的资料掌握不全面,导致标准之间存在内容交叉、重复,甚至某些指标存在矛盾等现象。
2)对油田范围内技术现状调研不充分,导致主要技术指标的适用范围有限,编制的标准质量不高,没有达到“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目的[3]。
标准编写项目组成员未按实际分工执行,责任落实不到位,对技术内容和操作过程理解片面,未做到在油田范围内“协商一致”,导致编写的标准适用性不强。
部分单位调研时相关单位配合不够,导致征求意见不广泛,甚至征求不到有价值的意见。
标准制修订重点环节落实不到位,部分单位标准制修订程序不规范,没有组织相关人员对标准的技术内容进行讨论,或者讨论流于形式,导致编写的标准质量不高。
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人、机、料、法、环、测6个要素和PDCA循环模式”对标准制修订的全过程进行管控,提高油田企业标准编写质量,促使标准的有效实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每年举行标准编写人员培训班,要求标准第一、第二起草人参加。培训内容主要包括: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标准编写要点、常见错误分析、TCS标准编写模板的使用以及标准化基础知识等。通过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了编写人员的标准化意识和标准的编写水平,使标准编写人员对所编写标准的整体框架结构有了新的认识,从“人”的要素方面提高了企业标准的编写质量。
2.2.1 规范工作程序,强化过程管理
按照GB/T 35778—2017《企业标准化工作 指南》第7章的要求[4],编制油田一级企业标准Q/SH 1025 0001—2012《企业标准制定、修订程序》,从标准的立项、编制、征求意见、送审稿的编写以及报批稿的形成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需要对上报的资料、启动会的召开、项目组工作分工、项目组成员工作痕迹、调研、讨论情况以及征求意见情况等进行统一的规范。同时要求:标准起草单位的审查、主审人的审查、标准化研究部门的审查以及油田专标委的审查,各负其责,从“机”的要素方面共同提高标准编写质量。
2.2.2 规范标准结构,强化技术内容
编制了油田一级企业标准Q/SH 1025 0005.1—2016《企业标准编制规范 第1部分:技术标准》,从理论上更贴近油田企业标准的编制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从“料”的角度进一步指导油田企业技术标准的编制。
随着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不断深入,运用“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信息标准化”等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开发了《中原油田标准信息管理系统》,基于层次化组件模式开发,使用J2EE体系结构,开发了标准制修订模块、标准查询模块等16个模块。其中标准制修订模块包括标准的立项到标准的发布各个阶段,若某一环节没按规定执行,系统将无法进入下一环节,从“法”的方面,确保了标准编写质量。
为确保油田一级企业标准的有效实施,中原油田将每年发布的标准作为重点标准实施项目,可申报油田标准化技术成果,使全员认识到标准的重要性,认识到标准化工作和工作质量的关系,从“环”的方面,为标准编写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按照GB/T 19273—2017《企业标准化工作 评价与改进》的要求对标准化工作进行评价,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5]。
1)针对标准实施中发现的问题,逐级进行反馈,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符合生产实际。
2)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梳理在用的标准,及时提出各级标准的制修订计划,同时为下一步标准的修订提供技术依据。
3)做到标准实施有计划、问题有记录有反馈,通过分析问题,标准化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措施,按照PDCA动态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检查,促使标准有效实施。
1)严格执行Q/SH 1025 0001—2012的规定,实行标准化委员会成员审核把关制,并多次组织相关人员讨论,确保标准编写的质量。
2)标准起草人员深入调研,在相关单位广泛征求意见,确保标准切实可行。
3)实行标准化研究所专人跟踪制,从立项到标准的发布各个阶段,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严把质量关。
4)对工作的每个环节有专人负责进行检测,从“测”的层面进一步提高了标准编写质量。
通过标准编写质量的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运用全面质量管理对标准编写过程进行跟踪,进一步提高了标准编写质量。按照PDCA管理模式,对其效果进行跟踪评价,主要包括:对标准编写人员培训后进行笔试问题答卷,不定期检查调研情况和内部讨论,审查形成的会议记录,采取多种方式对标准使用人员了解相关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