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莉萍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430064)
“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事业进入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部2016年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推动高校信息化发展;2018年教育部又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要求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同时,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已颁行,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也进行了修订。财政部2017年印发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通知(2019年1月1日实施),2019年3月,财政部第100号令发布了关于修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
在推动高校信息化已形成广泛共识,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已颁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的背景下,高校资产总量继续快速增长、管理难度与复杂度持续加大,很多高校资产管理却还存在资产实物与财务账务管理不协调、资产优化配置与应用服务水平亟待提高、资产管理系统整体统筹优化设计滞后、管理体制机制落实效果不佳等问题。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起源于全周期成本管理,是全周期成本管理理念的发展和丰富,是系统工程理论在资产管理上的应用与发展。高校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下文简称全周期管理)通常涵盖资产调研、论证、预算、采购、验收、使用、维修、处置以及回收等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旨在确保安全、效能前提下追求资产全周期管理的管理系统化、成本最优化。资产全周期管理的实现,与体制机制、技术与经费、管理实施路径等均直接或间接相关,其具体落实涉及关联因素很多,本文结合当前高校正在广泛实施的智慧校园建设项目,探讨了在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实施高校资产全周期管理的方法。
2015年教育部颁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提出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应遵循应用驱动原则,围绕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在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校园文化生活、社会服务和决策支持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数字化服务,当前已经形成系列成果。2018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智慧校园总体框架(GBT36342 - 2018)》,对如何部署智慧校园总体架构,实现智慧校园管理提出了具体指标,并对财务管理及资产管理系统单列给出了说明。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大部分高校经过“十三五”智慧校园建设,多数已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形成数据中心标准并完成了数据中心平台建设,构建了统一服务前端空间,后端业务系统多数已覆盖校园各个管理服务领域,校园无线覆盖大幅推进,为移动管理与应用提供了基础保证。
高校资产全周期管理,要用全信息化管理来支撑,要将整个管理链条上的人员、资产、财务、教学科研服务应用、流转、安全管理、报废处置等全部纳入系统管理,需要以智慧校园平台为基础,实现多系统联动与贯通,而智慧校园建设的当前成果使得实现这一目标成为可能。
首先是要通过信息系统支撑全员参与。全员参与除了通过制度保障以外,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信息平台用户体验,通过易用、便捷、获得感、透明度来保证用户黏度。这要求全资产管理系统不能再以独立系统模式存在,而应与智慧校园实现联动与贯通,例如,其登录应与智慧校园统一认证平台对接,以保证所有用户能够在统一界面下登录。
其次是基于资产数据标准规划,设计好全流程资产管理系统接口。要通过智慧校园中心数据库,实现与校园其他应用系统的数据互通,报表互通,要实现本级数据对上级主管部门,如教育厅、财政厅的数据一键上报;资产系统的数据,特别是教学实训及科研类资产,应能被财务系统、教学科研系统、二级学院综合管理系统、校领导驾驶舱等读取,实现精准、便捷、科学的流动。
其三是要强化物联网技术应用。要通过RFID电子标签、二维码等在资产标记上的应用,实现学校资产,特别是教学、科研类资产的在线智慧化申请、审批、应用、评价、维护,实现智慧校园后台对资产流向、折旧、净值、效益的精准跟踪。
资产的全周期管理,通常以招标采购开始直到报废下帐结束,智慧校园背景下的资产全周期管理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为确保预算资金规范运行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调节、控制、监督活动的总称。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总则第四条指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
要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真正意义上的紧密统一、事实统一、科学统一,高校内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需充分掌握资产存量分类统计报表,例如,数据应涵盖分院系、分专业的实训室配置报表、工位情况、课程开出率、教学与科研项目支撑因子、专业图书配置率、借出率等多项基础数据。同时需以这些基础数据为基础,根据科学设计的资产配置管理办法与标准体系编制和控制立项采购计划,否则将造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两张皮。
当前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开展,已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通过智慧校园数据中心,通过平台提供的财务系统、教务系统、科研系统、资产系统、实训室管理系统、采购系统(可监控预算项目落实进展与质量)等数据接口,可以便捷采集实施预算编制所需要的相关基础数据,确保数据质量客观真实。
来自实时运行的智慧校园系统生成的数据,将为预算项目的科学论证,为学校决策机构根据发展规划、政策安排、资金安排对资产预算项目进行科学精准调控提供根本支持。显然,只有智慧校园背景下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紧密统一,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为实施高校资产全周期管理,高校资产管理部门都会设计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但这些体制机制是否能够充分有效落实却无法保证。在智慧校园背景下,实现管理体制机制有效运行,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内容可供参考。
一是要借助智慧校园平台将资产全周期管理涉及的流程环节迁移到线上,形成BPM流程管理。具体流程包括预算管理、立项论证、招标采购、验收入帐、调拨使用、维护维修、流转调配、安全监管、报废下帐等,同时要借助智慧校园中心数据库及接口,对接智慧校园其他业务系统,如采购系统、财务系统、教学科研系统、实训室系统等,要能够从这些“外围关联系统”中获取参考数据,这些参考数据可正向、反向流动,直接或间接影响全流程管理中的相关环节,例如来自实训室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综合形成的实训课程开出率,将影响对应专业下一财年有关实训室设备的预算编制;来自招标采购的某部门上年度项目执行进展将影响其下一财年的立项配置等。
二是借助智慧校园平台实现资产的全实名制管理。如果全流程资产管理没有全员参与及全实名制管理,则其全流程管理必定无法有效落实。当前高校几乎各员工名下都会有所属的各类资产,如办公类设备资产、服务类设备资产、教学科研类资产等等,对各类资产实名责任人通常都已在线下报表中明确。智慧校园背景下,应进一步在智慧校园平台建立资产自助服务类功能图标,例如,通过功能图标,可使每一位校园资产实名责任人实时查询本人名下的教科研类资产、管理服务类资产等,还能够实时查询本人负责管理的公共类资产,甚至应包括资产的财务、应用、流转、使用率、维修、报废等数据信息。只有资产信息能够被终端用户精准、动态、实时掌握,才能使全实名制管理形成实际效果。
三是借助智慧校园平台实现量化客观评价管理。一切管理都必须最终落脚于评价,通过评价反馈来使资产全流程管理闭环得以形成。智慧校园基础下的评价体系设计,应更多引入“数据驱动”与“模型驱动”,所谓数据驱动,指充分挖掘提取智慧校园中心库及各类外围业务系统开放的数据,通过大量静态、动态数据及生成数据作为资产管理量化客观评价的首要依据;所谓模型驱动,指将资产管理评价体系算法化、程序化,从而实现动态实时评价与监管,为决策者的资产全流程宏观管理与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
高校资产全周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管理链条很长,点、线、面很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更加深入思考、科学设计、组织落实。在智慧校园背景下,推动高校资产的全周期管理,将使高校资产管理、财务管理、运行管理等更趋科学、专业、精准。智慧校园信息化支持能力的引入,将使体制内的管理弊端被不断去除,整体、协同、创新的管理与服务能力将不断显现,高校资产真实价值的全程管理、创新应用周期的全程管理会成为必然,而这也正是构建我国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