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 颖
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迫使很多人居家阅读,我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大幅增长。疫情期间,大众对数字阅读的需求激增。出版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线上平台免费向公众开放海量数字资源,为人们居家防疫带来便利。电子书、云课堂、有声读物等多种数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数字阅读因其碎片化、个性化、社交化的特性,为人们的传统阅读方式带来诸多新变革。在数字阅读的推广中,还存在一些“空白地带”的短板。而社交空间的存在,恰好可以“填补”数字阅读的短板,助力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
“数字化”是个舶来词,这一词语的诞生与媒介的技术进步紧密相关。虽然它从西方传入中国后被国内大众知晓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它长期在国内的词频热度居高不下。时至今日,“数字化”概念愈来愈多地与社会生活中的多个产业相结合,并且呈现出典型的智能、虚拟、便携等特点。在此情形下,数字化与阅读产业的结合,催生出数字阅读新生态。
数字阅读,是指流行于移动终端设备的一种新兴数字化阅读方式,它又泛指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的阅读行为方式。数字阅读凭借不断升级的网络通信技术,具备传播快捷的性能,在信息储备方面有着海量的云端存储优势。读者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可阅读电子书、电子期刊、有声读物、网络资讯等。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于2020 年4 月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9 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有所增长。”[1]数字化的阅读方式,日渐受到读者中的年轻群体的喜爱,他们对数字媒介的接触频率较高。随着读者的阅读需求的不断攀升,数字阅读市场的消费潜力得到持续激发。一些新兴的融合出版产品如AR 图书、有声书等的出现,助推数字阅读市场份额的提升。尤其,有声阅读产品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数字阅读市场的新增长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批优质的数字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人们的数字阅读量相对增加,逐渐养成数字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帮助人们了解疫情防控知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后疫情时代”,数字阅读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愈来愈多的读者用户将通过数字阅读满足自身需求。
英尼斯曾率先提出“传播的时空偏向”理论,认为任何传播媒介都具有时间或空间上的偏向性。进入21 世纪以来,信息媒介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球范围内的阅读传播格局。互联网信息平台为人们的沟通交流提供了较为安全可靠、信息丰富、传播高效的虚拟公共空间。
在互联网场域中,存在多个虚拟的数字阅读社交空间。并且,在这些社交空间中,又有具体细分空间的可能。本文将数字阅读的社交空间细分为四个建构维度,即感官符号空间、社会角色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一站式微空间,相关特点如下所述。
一是感官符号空间的人性化延伸。感官符号空间,属于数字阅读的社交空间的一大建构维度,该空间有着“人性化延伸”趋势。保罗·莱文森曾指出,“一切媒介的性能终将越来越人性化。”[2]本文提到的人性化,是指媒介功能及其传播方式愈来愈贴合人的主观视角,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特点。人们接触网络时,少却冰冷的介质感,而变得有温度感。
用户在进行数字阅读时,移动终端设备上的一些社交互动功能,有模仿、复制人体的感知的特点。人的感官包括耳、目、鼻、舌、身等身体部分,都可对应相关媒介社交互动功能,延伸出特定的符号意义。恰如戈夫曼所言:“在若干人相聚的场合,人的身体并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工具,而是能够作为传播媒体发挥作用。”[3]那么,耳可对应的是“听”,目对应的是“观看”,鼻对应的是“嗅”,舌对应的是“说”,身对应的是写、抛、摇、堆、拆等动作。以“目”感官部位为例,由观看的动作延伸出的社交互动功能包括“界面切换”“VR可视”“AR可视”“直播”“弹幕”等,这些功能又分别对应了有关符号,如视觉包装袋、3D 电影眼镜、微型摄像机、镜子、子弹等。对于感官符号空间的人性化延伸,还可有更为丰富的想象。
二是社会角色空间的想象性弥合。社会角色空间的想象性弥合体现在,数字阅读有着“便携式”“碎片化”“智能化”的优势,这对于社会成员而言,潜藏着“弥补”功能。在我国,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社会成员角色存在一定的群体化区分,如“农民工”“职场白领”“在校大学生”等。虽然阅读让每个人获得了平等的信息权利,但不同的社会角色群体对于阅读的选择有着“类群化”的行为差异。社会成员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进行阅读和社交互动,使得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场所、时间与空间的束缚。通过社交化的数字阅读,他们可将自身原本的一些“断裂的想象”重新弥合。这不仅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还有助于社会成员释放自身压力,获得精神愉悦。
社会发展变迁会给承担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们带来无形的压力。一些根植于乡土的“传统共同体”正面临着逐步瓦解、消逝的命运。这些“传统共同体”往往以宗族、血缘、地缘为彼此间的情感牵系纽带。但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接入,互联网急剧影响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在互联网信息场域,部分社会成员希望得到压力释放以及共通情感的精神需求,渴望寻回社会心理层面的归属感。由此,新兴的“想象共同体”在网络环境下顺势而生,逐渐构建出崭新的社会角色空间。具有社交化特色的数字阅读恰恰成为“想象共同体”寄托想象与释放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用户打开阅读移动终端,随时可打开阅读入口,在移动化状态中阅览文字、图片、视频等,以及参与社交话题的互动讨论。这为新兴的“想象共同体”带来民主的话题讨论氛围和具有互动性的数字阅读体验,使得社会成员可弥合以往“断裂的想象”。用户通过移动端的阅读行为和参与在线社交互动的行为,可释放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完成一种想象的“移情”或“弥补”,从而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交化场景。城市的公共空间因其具有鲜明的社交场景属性,可发展成为阅读的入口。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覆盖公众生活的多个方面,包括经济、文化、交通、医疗等。交通类的公共空间如飞机场、地铁站,娱乐休闲类的餐厅、咖啡馆、电影院,文化交流类公共空间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这些公共空间都为公众所熟悉。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人口密集且人员流动性大,具备公共基础设施,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提供实体场所。阅读既与传统的社交场景相关,又与虚拟的社交场景关联。城市公共空间可作为数字阅读的入口,为大众提供一些便于进行数字阅读的设备,或提供二维码、小程序、移动阅读APP 等。当前,部分的城市公共空间中,数字阅读的社交场景入口缺失或较少,难以满足公众随时随地进行数字化阅读的需求。如若充分挖掘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交化场景,会对数字阅读的推广大有裨益。
四是一站式微空间的智能化链接。移动端的数字阅读社交空间中,存在多个微空间。这些微空间的入口,多以链接的形式出现,如广告宣传的链接、购物商城的链接、一键分享社交媒体的链接、视频直播的链接。在数字阅读场域,一站式微空间是一个天然的“社交场”。数字阅读市场中,多个原本独立分散的微空间渐出现一站式整合趋势。今后的数字阅读的入口,可能读者用户打开的少有“集成式”的聚合信息界面,而是变成“精简式”的自选信息界面。界面呈现的信息精细匹配读者的需求,出现高度智能化的特点。在这个社交空间里,大多数的微空间被整合到一起,生成一站式的空间平台,供用户自主选择相应的信息服务,如阅读、购买、讨论、分享等。这类空间平台,为用户提供大量的智能化链接,并非“狂轰乱炸”式地推荐信息,而是从大众的阅读喜好出发,为之精准推荐信息。由此,用户对数字阅读媒介的使用黏度得以增加。用户在进行数字阅读时,可获得一站式阅读的便捷服务,随时对所获得的信息资源做社交分享。
一是打造具有感官体验的数字阅读社交空间。数字阅读有多个虚拟化的社交空间,这些空间可服务于阅读推广。目前,数字阅读的推广模式还较为单一化,需打造具有丰富的感官体验的数字阅读社交空间,让感官符号元素与阅读体验“无缝对接”。
“耳”的层面,除了现今流行的在线“听书”语音模式,还可以发展成为有声书与视频节目融合的配套推广模式。读者打开一本纸质书籍,扫描二维码后可进入观看模式、听语音模式,或者选择“听看互动”模式。
“目”的层面,读者在阅读纸质书籍时,可感受沉浸式的虚拟仿真的社交互动体验。例如,图书融入VR 技术后,可创造出高度虚拟仿真的视觉世界,带给用户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数字阅读社交空间通过融入新近流行的高科技技术,生动“复活”历史时空里的文化场景,给用户带来更为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鼻”的层面,体现为敏锐的嗅觉,并且这种嗅觉可转化到公益阅读推广中。数字阅读工作的开展,还需打造权威的数字化阅读公益平台。大型的数字化阅读公益平台,可为广大读者提供优秀书目推荐、阅读交流、旧书捐赠、新书换购、读书推广大使选拔、书香家庭选拔等服务。
“舌”的层面,一般比较常见的是网络在线“社交讨论”。但对于该感官符号的阅读元素的挖掘,还需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数字阅读社交空间,引导大众弘扬主旋律声音。相关的做法有,读者可在数字阅读社交空间捐赠自己的读书声音,为数字阅读的有声公益事业添一份力量。有关单位发起与阅读相关的“直播”活动,引导大众通过视频直播形式分享阅读感悟。
“身”的层面,与人的大脑或肢体密切相关。今后数字阅读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延伸移动终端的社交功能。例如,读者在阅读VR 图书时,可戴上VR 眼镜,走动或伸出手,与虚拟视像中的人物场景互动,进而获得一种“沉浸式主题公园”的互动体验感。数字阅读活动的开展,可通过人机互动形式,为读者用户打开“新视界”。
二是大力打造品牌化的新数字阅读社交空间。数字阅读推广工作,应适时融入品牌化运作思路。品牌体现出大众对于相关产品或活动的认知程度。未来,有必要打造数字阅读的品牌。具体可围绕不同的社会群体,打造与之适应的数字阅读品牌。对品牌的孵化和运营工作,做垂直化的管理。开展数字阅读活动,可围绕特定的目标受众群,在新兴的数字阅读社交空间推出系列阅读活动。充分融入社交元素,吸引读者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加强受众对品牌印象的认知,不断提升品牌口碑。打造品牌化的新数字阅读社交空间,做深做强数字阅读事业。
三是创意延伸公共空间的数字阅读社交空间。现实生活中,部分的公共空间因人群密集度高、人员流动性大、公共设施基础良好而具有推广阅读的优势。一些城市公共空间的设施,可与数字阅读工作的开展相配合。例如,交通类的公共空间如地铁、公共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等,都有大屏幕的广告显示屏,以及有相对固定的广告宣传栏。数字阅读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可充分利用公共空间的宣传设施。因为,人们处于这一类公共空间阅读时,阅读状态具有“可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特点。公共空间中的多个场景,都可作为数字阅读的入口。对此,数字阅读工作的开展,需充分结合人们的碎片化阅读时间、社交式阅读渠道、个性化的阅读功能等特点,在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些阅读入口。具体方面,可在地铁、火车站、飞机场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告显示屏,投放宣传微视频,上边嵌入二维码标识。人们通过扫描二维码图片即可打开数字阅读入口。
四是积极拓宽数字阅读的“书香”社交产业链。产业链的建设,与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密切相关。产业链的互联互通渐成趋势。未来,数字阅读产业如需发展壮大,还应尽可能地延伸产业链。拓宽数字阅读的社交产业链,服务“书香社会”的建设。对此,可将图书IP 衍生内容与跨界产业资源融合,使数字阅读产业延伸至影视、动漫、手机游戏、体育等多个领域。还有,融入社交元素,精心打造数字阅读体验馆。还可推出亲子阅读馆,美食阅读馆,养生阅读馆,影视阅读馆,公益阅读馆等。通过线上线下平台的联结,拓宽数字阅读的社交空间,延长“书香”社交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