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杨,曹利强
(河南工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农业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社会对于农业发展、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提到了新的高度。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农业现代化已经实现初步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农业科技的创新有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科技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整体上保持着稳定上升的趋势,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粮食总产量及粮食单产创历史新高。然而,在看到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粮食单产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对内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而言,对外于农业科技先进的发达国家而言,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能力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是现代化道路“四化”同步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另外,随着整个经济社会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发展面临着来自刚性需求的增长、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硬性约束以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力量的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空间受限。因此,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推动农业发展取得“质”的提升,必须要对当前的农业发展进行改革创新,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转变。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就是引入新的生产要素——技术进步,通过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路径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1]。日本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郞指出,技术与制度的改造升级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两者关键的区别[2]。农业科技能够在替代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有效扩展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进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3]。Fan也认为,加强农业科研投入能够有效缓解农业生产要素边际产出下降而导致的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等一系列不利影响[4]。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器,粮食生产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要坚定地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走以科技为根本动力支撑的内涵式农业发展道路,提高推进“科技兴农”的发展水平。
因此,笔者从农业科技创新相关概念出发,对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农业科技创新内涵丰富,但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尚未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有明确界定。笔者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并归纳整理,发现研究学者们大多从主体、过程、体系这3个方面着手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概念进行界定。
在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方面,理论界的研究较为统一,均认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多元化。另外,虽然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多元化,但各主体之间并非彼此独立存在,而是在协同耦合中有明确的地位与分工,最终则是共同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多元化,不仅仅包括政府部门、政府资助下的进行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以及推广的公共农业研究部门、大学、推广机构,还包括农业相关企业和农民以及农业行业协会及非营利性农业组织等[5]。另外,有其他研究者从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中提取其中最重要的社会主体,并系统地对各个主体的角色定位进行总结分析。高布权认为农业科技创新中最重要的社会组织主要有政府、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户等,而政府的定位是制度供给者、环境营造者和投资主体,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的研发供给者,农业企业和农户是农业科技的应用需求者[6]。还有其他研究学者从其他角度对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进行分析。李丽莎将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总括为2部分:公共部门与私人[7]。王雅鹏等则是从科技创新主体、科技投入主体以及农技推广参与主体3个层次进行分析[8]。
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方面,研究学者们的理解虽不尽相同,但大都认同的观点是农业科技创新为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应用新知识或者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等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发展过程。钱福良等也认为,农业科技创新是通过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应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进而引发农业相关生产要素重新组合,最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过程[3]。从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包含的环节来看,单玉丽、宋桥生、翁伯琦、吕姗等研究表明,农业科技创新是涵盖农业科技研究、发明、创造,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生产应用以及扩散等一系列活动环节在内的一个动态过程;不仅仅涉及到科技活动,同时还涉及到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9-12]。总的来说,农业科技创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活动,而是一个包含研发、应用、推广等多个错综复杂的环节,并层层递进,最终致力于提高农业发展效益的一个动态过程。
在农业科技创新的体系方面,单玉丽认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整体有序的社会综合性、系统性经济系统,其包括创新主体、体制和机制以及创新环境等[9]。段莉、吕珂、郦藏等研究表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网格关系系统,其下面可以划分为农业科技研发、衔接和应用3个子系统,这3个子系统彼此关联、互相协调,共同组成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实施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创新驱动下,进行科技研究开发、推广以及应用等一系列活动[13-15]。而纪绍勤、张淑辉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网络化关系需要具备3种作用力:市场拉动力、网络化内在驱动力以及政府的推动力[5,16]。李丽莎则认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在一定的农业发展环境下,由农业科技创新机构作为构成主体,并进行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和推广的体系[7]。
综上分析,可以将农业科技创新概括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在农业科技研发、衔接和应用系统中进行科技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的综合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发展,而农业领域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受到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失衡,以及传统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局限性等,致使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顺利推进。
通过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农业科技创新环境条件等方面。
在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进程中,政府尚未提供完善健全的宏观管理体制,而解决农业科技创新体制的根本在于解决农业科研机构的体制[17]。王雅鹏等在分析研究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时发现,计划经济体制对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的影响根深蒂固,进而影响到农业科技领域的管理体制,也导致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难度加大[8]。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不合理。我国的农业科研机构实行的纵向和横向双重管理体制,从而导致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缺乏统一协调的联动机制,不利于各机构间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8]。二是农业科技资源的布局配置不合理。农业科研相关机构大多集中在城市地区,而最需要农业科技支撑的农村地区科研力量薄弱,最终导致农业科研脱离市场实践[17]。三是农业科技创新的评价与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完善。过去我国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重“量”、轻“质”,过分强调科研论文发表、获奖等数量考核指标,尚未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监管机制,进而导致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严重忽视最终成果最终的落脚点——市场应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和市场推广应用脱节严重[3]。
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完善,综合发展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保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R&D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明显超过2%时,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才能够使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突显出来,使得这一国家或地区真正步入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阶段[18]。Elisa认为增加农业研究开发资金投入总量以及投入强度,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19]。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科研领域的投资总量不足、强度较低,再加上受到传统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影响深远,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结构比重明显失衡。
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16]。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将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实际应用,这是整个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20-21]。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科研体系中明显受到传统科技成果考核体制的制约,过度强调科技成果本身的先进性和学术价值,忽视农业科研成果市场适应性、可行性及经济价值[8];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科技创新中产学研的互动机制不够完善,造成农业科技的供需双方相互脱节[17]。
三是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单一、体系不健全。单一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无法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实效性。而我国以政府为主导型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由于受到资金约束以及缺乏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进而导致农业推广服务长期缺位;另外,再加上农业产业链服务不到位、农技推广队伍缺乏专业人才以及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使得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老旧单一、整体运行乏力[3]。
四是缺乏科学系统的激励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外部经济和溢出效应,从而易产生免费搭车现象,而这极大削弱了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主体的创新动力。再加上我国尚未形成科学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不完善,这些严重削弱了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造成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8]。杨起全等认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国际地位偏低、关键技术被外国公司控制以及农业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不足,并指出应通过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与考核制度以及鼓励涉农企业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22]。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中主体多元化的现状。但是,多元化的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各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各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调[23]。Sherwood & Uphoff研究表明,农业科技创新涉及多个环节及主体,各主体、各环节应该有效地沟通衔接,否则,农业科技创新将无法有效发挥最大效能[24]。而我国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农业科研机构和相关高等院校与农业企业和农民缺乏有效协调,造成各主体之间相互脱节。而这也将进一步导致农业科技研究成果无法完全适应农业生产要求,也不能切实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因此,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各参与主体要积极发挥主动性,扩大与其他参与主体的有效沟通,提高整个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连续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农业科研力量薄弱。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相关高级科研人才稀缺,现有的科研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远没有达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并且农业科研机构内部的整体人员分布结构不合理[17]。另外,农民作为农业科技的重要参与主体,但是当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广及应用,最终影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三是农业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竞争力有待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企业作为主体在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1]。Nasierowsk & Arcelus认为企业垂直一体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系统性农业科技创新发展[25]。而我国的农业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主体地位不够明确,整体上不具备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自主研发能力,且科研投资集中于农作物,这些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企业的竞争力不强[22]。
四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发展不足。Sally等通过对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活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成果的有效推广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至关重要,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应用效率[26]。另外,农业科技中介推广机构的创新发展对于农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有显著正向作用[27]。Sulaiman & Hall通过分析印度农业技术推广案例,总结出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中新兴技术、理论和观点等难以推广应用的原因,得出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农业科技主要应用者专业素养较低等方面[28]。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中介机构各方面的发展不够完善,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介机构自身竞争力不强,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另一方面是农村地区传统的经济文化环境和相对落后的市场条件约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最终导致中介服务的滞后和技术推广的受阻[17]。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相关法律政策不够完善,政府部门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也尚未制定完善的与之相配套的税收政策、激励政策,政府的调控职能作用也未得到充分发挥[29]。彭宇文等认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环境条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主体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合理造成的农业科技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以及创新文化环境尚未真正建立,进而导致各创新主体无法发挥最大效用[17]。纪绍勤、纪传如则是从创新法制与政策环境不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人才还不能满足发展需求这几个方面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的制约因素[5,30]。Naseem等探讨了农业科研体系中的私人投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并指出私人想要真正发挥出对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站的推动作用,需要政府通过政策等一系列保障,营造公平合理的创新环境[31]。除了上述影响因素外,Jacob Schmookler还认为,市场需求和潜在的市场需求也是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32]。因此,不仅仅需要加强政府政策环境建设,还需要整个社会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
综上,可以看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性社会工程。国家及社会各相关科研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对农业科技创新研究高度重视,也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在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环境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解决。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的社会性系统工程,需要多元化的不同主体从各个方面不断努力,进而有效且全面地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17]。因此,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不足,研究学者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设性建议。
在政府宏观管理体制方面。纪绍勤、彭宇文、万宝瑞提出要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相关宏观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将管理机制由多头管理向统一协调管理转变[5,17,33];同时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17];改变过去重“量”轻“质”的评价机制,构建政产企学研协调合作的新型体制,有效促进科技成果实用化[34]。
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方面。要深刻理解金融支持对于农业科技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35]。建立以政府为主体,持续、稳定、多元化的政府投入机制,通过大幅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等措施,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强劲的资金保障,同时还要突出支持重点,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5,17,35]。建立完善系统的激励政策,促使相关科研人员的思维由创收向创新转变,同时加强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激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活力,提高发展效率[3,5,33]。另外,通过构建公益性农技推广组织、多元化农技推广组织和社会化农技推广组织“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克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长期存在的“最后一公里”缺陷[3,8]。
在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方面。实施“人才强农”战略,通过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农民科技素养等措施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队伍,同时推动科研队伍与农民双向结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5]。农业科技组织方式也由“小作坊”、“夫妻店”向创新团队转变,加快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积极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效应[33,34]。
在农业科技创新环境条件方面。一方面,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市场管理,完善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完善农业科技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农业知识产权法,同时还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保障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5,17]。另外,加强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设,营造积极的创新文化氛围,提高整个社会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
除了一些研究学者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相关问题提出的对策及建议之外,还有一些研究学者通过研究其他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经验,进而总结出来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启示。郭久荣在分析以色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之后总结出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系;按照不同生态区合理布局农业科研机构,进而使各机构之间能够实现持续良好的协同关系;强化政府和立法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和非公有制研究机构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建立综合性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36]。吴建寨等通过分析美国、法国、荷兰这3个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总结出:科技创新主体间应分工明确;国家经费支持重点突出;良好的项目管理体制与协调机制;创新体系不断动态发展;适度推动市场化改革[37]。周向阳等通过对日本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实地调研案例以及日本中央与地方农业主管部门访谈,总结发现通过清晰设计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科技创新路线图;培育壮大以企业为主的多元创新主体格局;发挥国立研究机构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研发引领作用;打造健全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科技支持体系等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38]。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推进,国内研究学者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研究内容广泛,成果也日趋丰富。笔者根据国内研究学者的研究报道,对农业科技创新相关概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及建议等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另外虽然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研究缺乏系统性,未能兼顾大局的“全面性”和某个方面的“具体性”,做到“宏观”与“微观”并重。其次是国内大部分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缺乏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支撑,尤其是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创新概念混淆,致使研究内容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最后是在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缺少互联网思维,对于“互联网+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研究不足。
未来可通过对农户与农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