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意识形态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纵深发展的路径思考

2020-01-02 16:27
梧州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想发展教育

姜 姗

(三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又是培养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人才队伍的需要,是通过人才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引向深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高校与产业部门之间的共生演进关系愈发紧密,高校逐步成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知识核心组成部分[1]。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是突破自身发展改革瓶颈的内在要求,还是基于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的探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不但需要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面向未来,而且需要深层次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在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复杂交错相互激烈碰撞的高校现实环境下,思想意识形态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因地制宜地赋予其特色,深入推进开拓精神、责任使命、意识能力等方面为主的创新创业意识形态教育,将思想意识形态引领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进而从思想意识形态途径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赋予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的内涵,国家大力结合基本国情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创新是民族复兴的源泉,创业是引领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重要历史使命。创新与创业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带动创新创业发展环境的变化,高校只有清晰的认知理解,才能引领青年学生实时跟进,促进其把握机遇,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2]。高等院校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多元发展与固化同质协同建构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使命感,就必须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需要综合多方面人力、知识、技术、资本等要素,涉及到外部与内部多种资源的充分整合。培养有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工匠人才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目标,也是高等教育面向未来的补充与延伸。新时代新的征程呼唤创新创业人才,社会需要涌现出大批的创业人才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努力探索出新时代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发展的新模式。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迫切需要,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创业带动就业,通过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大力缓解社会整体就业压力,建构同构共生的产学研交叉重叠体系。

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青年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激发青年学生创业的激情与动力,因此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摆在与专业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是新形势下匹配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内在要求。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应有之义,是推动高校教育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以培养高素质现代化人才为核心目标,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育质量,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整合高等院校内部外部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解放青年学生思想,可以使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通过改革明确方向,进一步深化与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能够充分体现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育人成果。教育模式的高效建构,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实现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领域的突破。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协同互利,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益可以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合作共赢。通过实现资源整合的利益最大化,可以将高校创新创业思想与理念有效转化为现实的社会成果与现实商品,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多种业态的协同平衡,通过相互共同的行动,发挥各种要素的特质化的内在功能,实现社会资源的良性互动,进而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回报。在信息化和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集约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具有技术开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凸显出《高等教育法》提出的培育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内在旨意与价值意蕴。二者目标高度一致化,彰显创新创业教育新型教育理念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同时彼此之间同构共生的内在关联性,一个是载体,一个是基础,密不可分,因此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高等教育时代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二、思想意识形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作用机理

思想意识形态的引领可以视为一种动力推动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思想意识形态可以概括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思想作用力。在教学环节的设置、知识技能的教授及产业参与的内在利益诉求方面,思想意识形态的建构都发挥着重要的激励动力机制作用。思想意识形态的作用机制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可以延伸至整个育人链条的各个组成部分。它具有显著的教学科研优势及内在精神激励优势,不仅传授青年学生知识,更承担着思想这个总开关的培育。

从宏观角度分析,思想意识形态的引领可以培养青年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同时还能够提升其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创业的能力。思想意识形态的激励动力机制可以视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良性运行与实施推广的各内外要素间相互联系与作用的互动机理构件。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的内生动力是追求自由全面的育人效应,外生动力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及创新创业机会的评价识别,思想意识形态的激励可以有效地将高校创新创业领域的优质资源合理调配给外部经济资源界面,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与科研成果靶向实践。进一步的分析,由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与全面深化改革迫切需要广大青年学生内生性的转变思想观念,具有足够的思想认知与思维空间来应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3]。之于思想意识形态内部建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将提升综合创新创业素质之于教学实践中,将是在专业知识教育之外开辟的一种全新的思想育人路径。这样的功能核心在于学生思想意识的全面自由发展,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于灵魂深处激发潜在意识形态能量,从根本上提升青年学生创新创业价值重塑,把握控制机遇等方面的敏锐能力,从整个广阔的思想空间宏观角度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从微观角度分析,思想意识形态引领作为青年学生的内生动力,思想上的体认既是对知识体系的需要,也是追求理想信念的基石。高校基于创新创业方面的意识形态教育作为重要的推动力,可以增进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获取充分的资源与成就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实施离不开青年学生参与兴趣的激发与求知欲的点燃。因此以思想意识形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在运行机制分析,从微观层面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激励动力机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青年学生自身角度而言,他们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兴趣及目标同质认同都将由内而外地受到来自灵魂深处思想力的牵引。同时,良好的校园思想意识形态文化氛围对于提升创新创业的认知与兴趣以及青年学生的行为心理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们作为创新创业的受教育者,高校通过思想上的引导,意识形态上的渲染激励推动其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沐浴在高校周围群体热情高涨的氛围下,青年学生思想上会主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和认真感知课程体验。于微观层面相互作用的思想主体互为激发支持,思想上的创新创业需求将持续推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与提质增效,课程与实践场景也吸引着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激发创新创业训练实际取得的效果,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支持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高校通过注重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认同,协调各种要素的培育转化,努力促使形成一种良性协调的关系,虽然各主体的出发点、关注点有所差异,可是只要确保各方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力量与意识形态行进方向上保持一致,便可以达到动态平衡的优化状态。思想与行动的一致性,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夯实了稳固的根基载体,良好的载体可以有效鼓励各方力量有序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方向正确把握可以有效防止微观主体的异化发展,确保从思想根基上把控力度与稳定方向。思想上的理性正确认识可以有效防止功利化、片面注重短期成果的利益异化。思想上的引导,意识形态上的纠偏可以有效化解潜在的风险,支持理论培养和创新理念的迸发,从而体现青年学生真诚创业的信念,同时保持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参与积极性。只有深刻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与本质特征,才能掌握思想上的主动权,主导意识形态的延展方向,防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具化,丧失其真正存在的意义。思想上的纠偏与激励能够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促使其从内心深处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从实践中体悟,获取经验,提升创新能力与创业综合素质。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纵深发展的意识形态实践路径

思想意识形态的指引蕴含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清晰的价值体系与目标期望有利于纠正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对于高校来讲,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创业淬炼熔炉作用,明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以思想建构解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方案与实践指导等教育模式改革所涉及到的基本定位问题。对思想意识形态的培育并使之层级化,从意识、能力、精神等方面建构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体系,为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辟了新的实践路径。

强化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开拓进取的勇气与胆略。在创新创业视域下,培育和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成为当代青年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一项新课题。创业意识包含着需求、动机、兴趣、世界观、价值观等心理倾向,支配着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态度与行为,是一种主体化的自我意识,表征主观认知建构过滤重组后在意识形态中的映射反映。强大的思想意识形态内在动力,促使青年学生为实现创新创业的愿望而奋斗,激励其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勇往直前。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意识的正确指引下,从固有的模式和思维中释放出来,勇于大胆地探索与尝试,不断地通过探索实践培养创业品质,提高创业智能,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成为创业者。打破传统思维,纠正陈旧的偏向于传授知识的说教培养模式,摒弃把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当作校园内的纯学术活动的错误观点,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市场开拓能力,真正做到高度关注经济社会的变革发展,达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革新。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营造所需的环境,挖掘青年学生潜在的成就感,培养其实现人生价值的心理预期能力。通过使成就动机转化为创业动机,使外在的客观需要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需要,以人生价值实现与人生抱负成功锤炼创业信心和创业信念。

提高青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创新创业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开发和提高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教育,功能为拓展青年学生的思维空间与知识视野。独立思考能力是创业者的重要品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需要受教育者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独立发现新问题并创造性地独立解决新问题[4]。不盲从于故有的权威,不独断专行,善于分析问题,辨明是非,敢于当机立断把握机遇,这些都是创业者需要具备的思想素质能力,这些成为创业者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提供坚强的思想积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突出创新创造特性的能力,捕捉新信息、占领社会发展前沿的机遇的敏锐性,鼓励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不断发展和提升思维空间,增强思想凝聚力与牵引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提升青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于日常传授中需要将创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着重于把创业的想法变成现实的开发应用实践,依托产学研融合发展与实践基地项目,在真实的情景中提升青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青年学生需要能够正确、快速地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训练青年学生强大的心理调适能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和抗挫折能力,维系高品味的精神需求,维持强烈的成就动机,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坚强的韧劲,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

弘扬和培育时代创新创业精神,激发青年学生创业潜能,固化创业信念向纵深发展。艰难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来支持和鼓舞,创业精神作为宝贵的财富,愈来愈受到国家的重视。通过创业精神的时代意义、基本内涵和实践路径深入阐释,培养青年学生适应经济社会深化改革的精神特质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条件艰苦,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突破资源限制,创造条件,创造商机,完成创业预期,努力让事业走向成功,这就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高校需要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必定可以通过精神毅力的力量支持克服短期困难,走向成功的信心。突破固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局限,引导青年学生重视自我评价,开展个性化咨询,改变创新创业教育单一化的状态,注重个性化思想需求感知[5]。创业精神的培育包含着敏锐的捕捉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预测其演变趋势的能力,并且这些变化趋势是尚未被人们发现,或者难以常规观察。创新精神需要兼顾对经营方式的国际化交流传授,产品与服务的精细化科学化等销售行为理论的学习,寻找新的趋势与商机,敢于担当,并能够驾驭风险,规避风险,顺势扩大产业规模。青年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方面障碍的清除为创新创业精神的传播敞开了绿色通道,高校多策并举为青年学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引导和培育,主动对接外部资源,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多的企业家指导与创业竞赛活动等教学实践。以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以青年学生的思维变革为主导,凝聚创业精神注入并坚定其取得成功的信心。让青年学生深知创业成功的初心不只是一个想法,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来维系,需要勇气去打拼,需要的是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创业必胜的顽强精神信念。

猜你喜欢
思想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