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国学反思

2020-01-02 13:52梁向阳杨玲娜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墨子孔子思想

梁向阳,杨玲娜

(延安大学 文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一百周年。五四运动作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猛烈冲击和荡涤了几千年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大大唤醒了广大民众对民族危亡和国家命运的深刻认识。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最响亮的口号之一就是“打倒孔家店”,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等20世纪的时代巨人则是这一文化启蒙运动的中坚与骨干。百年后的今天,面对21世纪以来国学热、尊孔读经的兴盛,笔者不由产生出化解不开的矛盾与困惑。

五四运动与20世纪初期文化启蒙中崛起的新文化运动密不可分。鲁迅则是这一运动的中坚与骨干。他于五四运动爆发前一年发表的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其反对封建礼教压抑人性、戕害无辜者性命,呼唤民主自由、个性解放,“救救孩子”思想的深刻体现。

《狂人日记》以冷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被庸众们视为疯子、神经病的“我”,实则是看透了封建礼教、宗法制度“吃人”本质的最清醒、正常的人。“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1]3这无疑是对以孔孟之道为主体的封建道德礼教全面彻底的否定。

但是,百年后的今天,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国学”、尊孔读经的文化氛围里,回顾五四时代的反孔浪潮,重读鲁迅这篇具有划时代开创意义的作品,笔者却难免感到困惑与茫然:是五四反孔错了,陈独秀、鲁迅等错了,还是今天重视孔孟及国学错了?究竟是中国几千年以孔孟之道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国学”真的就这么残酷,毫无人性和人道,满篇只有“吃人”两个字呢,还是鲁迅及其新文化运动激进者们对其过于片面、偏执的认识?

何谓国学,从古到今说法不一。按照现代学界大多数人的看法,所谓“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再具体一点,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代表人物及其学说主要有老子《道德经》,孔子《论语》,墨子《墨子》,孟子《孟子》,荀子《荀子》等,其中尤以孔孟之道为正统思想的主要代表。

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孟子的思想理论与孔子大同小异,所以后人将孔子视为至圣,孟子为亚圣,他们的思想观念被合称为“孔孟之道”。墨子在先秦思想家中也很有威望与影响力,曾与孔子合称“二圣”,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被淡化,乃至遗忘。

孔子的思想学说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文化教育、德治教化、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礼”与“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这些思想直到今天无疑还有着值得肯定与效法的积极意义。主张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在学习方面他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都是富有普遍意义的真知灼见。但他过于看重尊卑上下,轻视劳动者及其实践活动意义等观念,则又存在着明显的偏执与弊端。

两千多年来,对孔子及孔孟之道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评价。赞誉者有之,批评贬损者亦有之。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将中国晚清以来被列强觊觎,落后挨打归罪于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归罪于孔子,提出“打倒孔家店”等口号。这在当时自然具有合理性,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其间也不乏偏激、片面之处。封建统治者不断修正孔孟之道,使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民本意识、仁政内容等优秀思想逐渐削弱,而封建等级制度却不断加强。

西汉以后,汉武帝重用董仲舒,推崇他的“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将其系统化地归纳为“三纲五常”后,更受到统治者的肯定与推崇,使孔孟之道中消极的成分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在实际运用中又把“纲”的本意中君、父、夫的含义逐渐修正为对后者的主导、统率、强制。这样臣、子、妻就只能对君、父、夫绝对服从,也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男尊女卑,男子可以多妻、休妻,女子却必须“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到了宋代,“二程”、朱熹对儒学进一步加以修正,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本意是要所有人都克制个人欲望的过度扩张膨胀,对权势富贵与生理欲望不做非理的奢求,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相对和谐与稳定。这固然有其积极、合理的意义。但由于高高在上的皇帝和权贵们控制着全社会的一切资源,掌握着普通老百姓的升迁之道与生杀之权,并自认为他们的意见和需要就是“天理”,因为“天子”的一切都是“受命于天”的,所以实际上限制的就只是下层老百姓的“人欲”,包括某些基本的正常的欲望,比如对女性提出的“三从四德”“烈女不嫁二夫”等等,因此更加受到此后历朝历代各级统治者的青睐。

中国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负面因素及其影响不断巩固,封建血统论使高门大户占据了社会的主要政治文化领地并代代相传;寒门儿女有志难伸,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整个社会的民主意识、创造能力逐渐削弱。由于上述原因,人口和科技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汉族的蒙古和满族等少数民族才能够打败汉族统治者,改朝换代。而元朝、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均很快对孔孟之道顶礼膜拜,一再加封,便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由于孔孟之道在维护统治者利益方面的不断强化,皇亲国戚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特权日益扩大,结果反而导致其后人从体魄到精神的日渐衰弱,这无疑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们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充分理由。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很漫长,所以这种一切唯上,权力代替真理的弊端长期存在,贻害无穷。

上述诸种原因,被统治者修正的孔孟之道长期占据思想文化的主导、统治地位,而春秋战国也曾兴盛一时的,坚持非战、抑强扶弱、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墨子及其思想学说便逐渐被淡化、边缘化。今天我们重新重视“国学”,在认真审视、厘清孔孟之道正面、负面因素的同时,就应该还墨子一个公道,恢复其本来面目,认清其在很多方面优于孔孟之道的理论与实践,使国学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好更大的积极作用。

墨子,出生于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年(约公元前480年,一说公元前476年)。虽然他的祖上曾经做过大官,但后来得罪权贵被降为平民。所以,墨子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他自然也受过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但为了生计在少年时代就做过牧童,学过木工,是一个懂得并同情下层老百姓的士人。长大后他穿着草鞋,步行天下,开始在各地游学。年轻时他师从孔子的儒学,但在广泛学习了解孔子的思想和言论后,由于他对下层老百姓的生活有深切体验,所以对孔子的思想学说不完全认同。特别是反对孔子过分讲究尊卑上下的区别,婚丧嫁娶的礼仪,认为这些形式劳民伤财,不利于老百姓的休养生息。于是,他舍弃了孔子的大部分观点,自创一套治国理政的学说,在各地聚众讲学。其核心观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摒弃繁缛的礼仪,有利于国家节约财源,人民安居乐业。结果他的学说受到绝大多数下层官员、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老百姓的拥护。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他去世后,弟子及后学将他的言论思想整理成《墨子》,传之后世。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等主张。他不遗余力地反对恃强凌弱的兼并战争。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的哲学建树,以认识论和逻辑学最为突出,其贡献是先秦其他诸子所无法比拟的。墨子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体系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墨辩和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在教育上,墨子也有一定的建树。他的教育思想是“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并且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

和其他先秦诸子比起来,墨子在科学研究上的建树最为突出。他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墨子最早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发现了光是直线传播的,第一次对光的直线传播进行了科学解释。2016年8月1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并命名为“墨子号”。墨子是当之无愧的古代“科圣”。

与儒家和道家不同,墨家学派行侠仗义,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反对战争,以天下为己任,并能身体力行、不辞辛苦地去进行实践。这是墨家精神风貌的一个重要方面。墨子不仅到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且还不避危险、不顾辛劳身体力行。公元前440年,楚国准备攻打宋国,楚王请著名工匠鲁班制造攻城的云梯等器械。墨子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气愤与着急。知道战争一旦爆发,必然劳民伤财,造成巨大伤亡。于是,一面亲自出马劝阻楚王,同时让自己的学生禽滑厘带领三百名精壮弟子,前往宋国,帮助他们做好守城准备。他带领徒弟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先与鲁班面谈,未取得一致意见;随后两人一同去见楚王。墨子向楚王详细分析陈述攻打宋国的利害关系,终于说服楚王放弃了原来的计划。鲁班心有不甘,墨子就与其在屋子里演示如何破解他设计的攻城器械。结果鲁班果然无法取胜。这件事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道”与“器”的辩证关系。先进的科学技术固然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它也有其两面性。当那些威力强大的武器掌握在希特勒、东条英机等妄图征服、独霸世界的野心家手里时,他们就会发动侵略战争,给世界和无辜的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诺贝尔发明炸药固然有利于人类开山炸石,架桥修路,发展经济;但另一方面机枪大炮代替了过去的冷兵器,必然给交战双方带来更大的伤亡,所以他才把自己的财富用来设立各种有利于人类的科学文化与和平事业的奖项。

两千多年以后,在日寇侵占东北、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时,鲁迅根据墨子劝楚王停止侵略战争这件事,于1934年创作了历史故事《非攻》,生动地塑造了墨子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突出了墨子处处从下层老百姓的利益着想,热爱和平,行侠仗义,反对一切侵略战争的思想。尤应指出的是,墨子乃鲁人,非宋人,但他却偏偏要不辞辛劳和危险去解宋人之危,这更表明了他舍己为人的侠义精神。

由于墨子及其思想学说的进步意义,所以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个文化特色是尊崇墨学、打压儒学。由五四新文化哺育出来的新青年,往往尊墨非孔,认为墨家思想的精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中共早期最高领导人陈独秀对墨子极其推崇,大胆假设,假如中国自秦汉以来墨教不废,或百家并立而竞进,则晚周即当欧洲之希腊,中国的历史就不会因为封建专制制度的日益加强,统治者的权力不断扩张,人民没有起码的民主自由,导致百姓生活日益困苦,不得不揭竿而起,战乱频繁。这必然使国力日益衰败,列强觊觎,不断入侵,那么我国的历史不至于像鸦片战争以后的近百年间那么糟糕。中共党内陈独秀、李大钊、张闻天、毛泽东、蔡和森、萧楚女等早期领导人,也是推崇墨家思想的。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曾经专门讲授墨子的经济思想,赞同墨子节用、反对奢侈的经济主张。张闻天对墨子极为推崇。蔡和森很尊重墨子而不尊重孔子,很讨厌孔子那一套“学而优则仕”、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说教,极为欣赏墨子讲平等友爱、替平民百姓办事的思想。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接受过墨子及其思想的影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郑林华在《毛泽东与墨家思想:早年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中认为:“在对青年毛泽东的研究中,人们大多注意到湖湘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而忽视了其中的墨家思想。”[2]作为青年毛泽东偶像的梁启超、胡适对墨学极为推崇。梁曾言:“欲救今日之中国,舍墨学之忍苦痛则何以哉?舍墨学之轻生死则何以哉?”[3]48胡适也说:“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受老子和墨子的影响。”[4]63毛泽东在北大期间曾经听过胡适演讲墨子哲学,很受影响。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延安向文化界提出“要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的号召。他的政治秘书陈伯达为此先后写出《孔子的哲学思想》《墨子的哲学思想》等长文,并送给毛泽东征求意见。后者共3.6万字左右,较全面地论述了墨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如名与实、知与行、故与法(因果法则)、同与异、义与利、中庸、名辩等范畴,以及墨子的节葬、非攻、兼爱、非乐、非命等主张,对墨子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毛泽东对墨子也很有研究,他认真读了陈伯达的文章,并于1939年2月复信:“《墨子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有几点个别的意见,写在另纸,用供参考……”毛泽东“写在另纸”的意见共六点,首先是建议陈伯达把题目改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墨子的哲学思想》或《墨子的唯物哲学》。然后就“仁”“中庸”“属性”“因果性”等问题详细谈了自己的看法。可见他对墨子及其思想也很有研究和见解。两个月后,他又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讲话指出:“历史上的禹王,他是做官的,但也耕田。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5]4从总体上对墨子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时,就提到了《墨子》中“尚贤者,政之本也”这句古语,希望各级党政干部们能够尚贤任能,为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4年10月,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说:“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6]29而墨子及其思想学说正是这些优秀文化传统的具体体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墨子及其思想学说在春秋战国时代与孔孟一样具有广泛声誉。只是由于其与孔孟之道,尤其是被历代统治者修正的孔孟之道比起来,更接近辩证唯物主义真理,更接近维护人民大众的利益,因而被占统治地位的、主要代表上层达官贵族利益的文化主流逐渐淡化、疏离以至湮没。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们大多非孔赞墨,五四以后的三十多年间战乱频繁,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淡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新中国前三十年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国学传统文化基本上一概排斥,尤其是“文革”破“四旧”,更使传统文化、文物典籍遭到灭顶之灾。20世纪80年代后党和国家以经济文化建设为中心,国学重新受到重视,但并未对儒释道各家学派认真整理、研究,恢复历史的真面目,而是简单沿袭过去对孔孟之道的过分看重推崇,而没有对墨子及其思想学说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各文化教育单位树立的古代文化大师塑像、出版的介绍研究书籍中,几乎没有墨子的一席之地。

在全社会重视国学的文化氛围里,我们一定要坚持古人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读书治学原则,一方面对孔孟、老庄等历代诸家学派不能兼收并蓄,应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进行分析研究,吸收优秀成分;另一方面应该纠正被历代统治阶级有意淡化的墨子及其思想学说的应有地位,使其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发挥积极作用。传承中华文化,绝不应简单复古,而应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墨子孔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孔子的一生
思想与“剑”
孔子的一生
墨子破云梯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墨子教诲青年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