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幼儿园 张小亮
一所幼儿园的高品质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发展。近年来,我园规模不断扩张,随着青年教师占比逐年攀升,教师的整体发展迫在眉睫。青年教师个人发展关键要找准“窗口期”,错过风景将不在。为此园部帮助青年教师不断调整心中“山的高度”,针对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成立了“阅读群落”,通过共建“阅读群”、营造“阅读场”、唤醒“阅读链”三大路径助推青年教师阅读,催生一股向上的生长力量。
为加速人才培养,推进阅读质量,园部针对教师的年龄特点与骨干级别,共建分层“阅读群”:1~3年新教师阅读群;3~8年青年教师阅读群;35周岁以下骨干教师阅读群。分层阅读形式更能聚焦同等需求的阅读群体,让阅读共性与个性同生长。同时创新阅读形式,如“线上+线下”阅读形式,按照页数规划阅读,阅读打卡、阅读漂流等;再如每周线上阅读一小时、每月阅读夜话、每学期共读一本书等,通过多元并进的阅读形式和阅读群落,培养阅读习惯、激发阅读情意、丰富阅读体验。为青年教师创造处处能读的阅读群、人人在读的交流圈。
园部通过构建“阅读地图”,为青年教师推荐系列书单,从而解决了青年教师选书无从下手的困惑。“阅读地图”指导青年教师分类阅读。一是幼教专业书籍:这是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专业水平非常重要的阅读。这类书籍提倡教师“精”读、“啃”读,要下功夫读懂、读透。二是幼教专业报刊:园部为青年教师专门订购了此类专业报刊,引领青年教师掌握课改新动向、新动态,了解幼教领域研究最前沿的理念与成果,有利于提升自身教学和研究。三是幼教纲领性文件:幼教纲领性文件是学前教育的“司令”与“法宝”,引领青年教师熟知纲领性文件,经过阅读、消化与理解,最终到实践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四是教育类名著:阅读经典是从事教育事业的根本。五是综合性著作:阅读不能局限于自身专业范围。
阅读需要仪式感,我们要关注阅读的表现与表达,为青年教师创造有仪式感的阅读场:一场阅读分享、一场阅读对话、一场阅读咖啡、一场阅读明星演说、一场阅读笔记展览等形式,激起她们拿起书、打开书、走进书的愿望,这无疑是一次阅读与教育的美好相遇。阅读仪式场变成了一方蕴含思想之美的阅读空间,它打开了青年教师的阅读方式。
青年教师是一个好学、善思、能言、善辩的群体,要善于抓住这个群体的特质,为她们提供关于阅读的研讨场域,提升她们读与思,思与辨的能力。可结合园部教科研培训,为青年教师打造专属的“阅读沙龙场”。可通过聚焦一本书组织沙龙研讨,分享、交流、剖析,理论与实际相互交织,台上台下相互融合,绽放阅读姿态。阅读沙龙场好似一场读书会,更是一场有品质的研讨会,能多维度地激活青年教师的阅读愿望、见证青年教师的阅读态度、催生青年教师的阅读蜕变。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由小变大、由浅入深的过程。青年教师没有更高的目标与追求,难免会故步自封,不断陷入个人专业发展的瓶颈期。阅读,正构建着教师的专业精神。为此,我们依托阅读,结合青年教师需要,成就一种专业智慧,它体现在智慧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智慧理解。阅读与专业实现无缝对接,提倡阅读真正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促使青年教师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通过阅读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生成专业智慧、构建专业精神,唤醒青年教师把阅读转化为专业的常态。青年教师的行色流露出从容优雅,绽放出专业自信。
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虽然经验相对缺乏,但接受新理念、投身于课程改革的热情非常高涨,可以鼓励青年教师把从阅读中的体悟链接到课题实践研究中。在省十三五课题研究中,我园图书馆建设成为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媒介,阅读成了师幼成长的有效路径,青年教师自发组建了“专属图书馆员”,和幼儿一起探究阅读的方法、策略和传递批判思维,立志成为一个对幼儿发展“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在万幼“图书馆”中从阅读出发走向思考、表达、分享与创造。青年教师通过阅读做充满游戏精神的“大儿童”,基于阅读向度的仪式创意与空间设计,让所有的阅读时空都释放出教育价值。
读书,是一种智慧的活法,能够帮助新教师树立一种理念:无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为自己腾出一块阅读的“自留地”。园部从共建“阅读群”到营造“阅读场”最终到唤醒“阅读链”系列路径,激励她们能把读书与自己当前的需要结合起来,促进青年教师将阅读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使广大青年教师的阅读状态从被动到主动,从定制到自觉,不断引发青年教师群体深度地思考:思考儿童的游戏精神、思考专业的力量、思考阅读的收获、思考人生的价值。在保持着每每读书时不断被激起的冲动、想象、思考和希冀,阅读慢慢地、渐渐地便会纵横交织,在教师的精神和人格上留下越来越深、难以磨灭的印记。
阅读催生每一个青年教师一股向上生长的力量。著名作家刘墉说过:“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心中必须时时有一座山。”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她们也要有属于心中的那座山。阅读,无疑是一种最快、最优的捷径,作为一所幼儿园有责任和使命推进青年教师的“阅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