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乐雅学校 杜雅颖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书法以其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而熠熠生辉,它总是与其他学科交叉关联、相互渗透,尤其是语文学习相辅相成、全面融合。书法文化绝不会孤立存在于语文教学之外。长此以往,好多教育工作者片面地将书法归结为美术教育,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认识。因为中国书法除了审美因素,还有更多的人文内涵。书法文化渗入语文教学,对少年儿童的素质培养和文化的传承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将书法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书法文化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高效渗透路径。
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利用楷书的相关结体规则如:“均衡重心平稳线、主次相生、避同求异”等因素,包括“平正、对齐、避让、穿插、匀空、俯仰、左小齐上、右小齐下、上盖下、下托上”等技法。加强学生对于“左右、上下、左中右、上中下、包围、半包围、独体字”等多种结构的汉字识记和掌握,能使学生在形象记忆中获得更大的认字量,并将这些字层次化、结构化地储存,便于学生提取。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先自主观察生字结构特点,再集中运用楷书结体规则写字,双管齐下,不仅提高了课堂识字效率,而且学生的书写习惯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汉字书写更工整、美观了。
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把握,即: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书法练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毅力、恒心、意志、韧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会得到具体而系统的训练。
在反复练习书写汉字的过程中,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理解会更加真切;而书法作品的具体内容往往是一些优秀的古诗词或者耳熟能详的名言、吉语。通过字形变幻来展现书法内容所包含的意境和志趣,是书法作品的内涵追求,其中书写者的语言理解能力是基本功。如:用隶书书写“厚德载物”四个字,书写者只有深刻体会了“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这一词语意义,才能用笔墨展现出敦厚方正、包容博大的书法精神内蕴。
在书法练习中必须掌握书法文化专有词汇,即什么场合用什么词、写什么内容都有固定的传统约束。如:为一个少年题字就不能用“境由心造”这样老成的词语,应该用“闻鸡起舞”之类的励志吉语。而书法的落款也大有讲究,比如“斧正”和“雅正”就是有区别的。长期练习书法,必然会自觉地提高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尤其是文言文的能力,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书法练习势必要关注“正与奇、大与小、对立与统一、传承与创新等”一系列矛盾关系,这一点正好与语文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的培养相融合。实践证明,练习书法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更加严密,并且能顾全大局。这正好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典型诠释。
从2016 年起,书法逐渐进入了各省市的中、高考语文试卷,并占有相当的分值,书法文化正式纳入中小学语文考试系统。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而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写字要求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现实证明,书法文化必将渗透中小学生终身文化涵养的形成过程。
事实上,学习书法、提高书法文化素养,不光在语文考试中可以获得好成绩,其对于一个人终身的语文学习、文化涵养都非常有益。“写一手好字”不仅是一个人对外展示自己才华的“门面”,更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科学手段。郭沫若说:“你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但要懂得欣赏汉字,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最容易误事,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一种好的书写习惯的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同时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习惯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社会性等特点,这正好是我们要通过中小学语文教学来实现的“唤醒终身文化涵养意识”的学科教育目标。
总之,书法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语文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其二者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是有机融合、不可分割的。书法文化渗透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文化传承都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