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东街小学 史新兰
小学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来源于对题目的分析和给出条件中所具有的理论内涵,学生结合自身对数学的感知力,在脑海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并给出最终的解决办法。基于小学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不难发现其具备的指导性意见,解题的流程基本上与教学流程匹配,为教师提供教学的主要方向。学生能够理解好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做对题的前提条件,教师应当顺应此种基本理论要点,确立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方式,将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首先,教师要从提升自身的意识开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高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例子,使学生在初涉题目过程中提升对其的重视程度,避免出现由于马虎大意忽视题中已知条件的情况。其次,学生审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审题大意造成答案错误的情况,结合负作用的方式,形成审题不清容易导致题目分析出现偏差,影响最终解题结果的意识。最后,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需要着重分析隐含条件的数学问题,不着痕迹地加强学生审题意识的培养,他们在与数学语言的博弈间领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缓解自身对于数学的排斥心理,逐步提升做题的准确率,从无意识读题跨越到有意识审题的层面。例如,在学习倍数的相关知识时,在讲解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结合小故事展开对倍数、因数、奇数、偶数等概念的辨别活动,学生在认清不同数学语言间的差别后,才能深入题目。该部分内容的题目中经常出现“A是B”“A的”“同时”等字眼,这些字眼是解题的关键,学生初步读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将关键性条件圈画出来,形成关键性条件指引基础概念的结构,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明确不同条件中对于倍数、因数等问题解决方式的不同,建立起倍数对应乘法、因数对应除法的基本思维,有利于加强他们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保证读题环节的精准度。
教师应当在学生拿到题目后,引导他们分步骤地读题,确定每一步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着重标记的符号和形式。一般读题分为三步:首先,在拿到题目之后对题目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明确此题最终求解的内容;其次,引导在第二遍读题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找到与问题相关联的已知条件,并结合喜欢的方式,重点标记其中的关键性词语,初步形成等量关系;最后,结合关键性词语,在保证没有遗漏的前提下,将数量关系中包含的逻辑信息挑选出来,便于后续的分析解题。为保证学生分步骤读题的效果,教师在讲解数学问题时,也应当运用此种步骤式分析方法,提升学生对于读题意识的重视程度。例如,在题目“在一个长方体中,长与宽的比是2∶1,宽与高的比是3∶2,而整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72cm2,求该长方体的体积。”,学生拿到问题后,已经圈画出关键性语句“长方体”“长与宽的比”“宽与高的比”“表面积”后,其中根据长方体这一数学语言可以知道,其中长方体的表面积是由六个面构成,而六个面中长与宽、宽与高、长与高分别形成三对相同的面,而最终是求长方体的体积,则需要知道长、宽、高的具体数值。学生通过读题,已经基本理清题目中的条件,为后续的分析过程提供了基础。
首先,学生在读题完毕后,已经圈画好题中的重要信息,并在脑海中对问题的数量关系已有初步的构想,学生在这一步要明确问题设置的意图,了解出题人的想法,与数学语言和符号形成沟通交流的渠道;接下来的步骤是分析问题的重中之重,学生要调动数学理论知识和解题方法,满足隐含条件的指向性,构建数量关系表达式。为保证此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加强数学模型和理性认知的培养力度,为学生展示多种数学解题方式,比如绘制图形、列表格等感性认知方式,学生通过直观性的数学表达理解其隐含的本质问题,从而落实到具体题目中,缩短分析问题的时间,提高问题解答的准确性;最后,学生能力的提升不应当仅停留在能解决一个问题上,分析能力的养成也需要多角度、多层面的刺激,启发他们探究多方面的解题办法,从而反作用于审题能力,大幅度提升审题能力,逐渐形成完备的解题技巧。
综上所述,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从审题意识开始的,为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审题习惯的养成方面,教师要充分基于学生的发展现状,设置数学例子。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审题所包含的步骤不局限于读题,还包括后续的分析步骤。分析题目是审题能力培养的关键性环节,起到承接读题和解题两个环节的作用,对于学生理解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