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阮清和
虽然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呼声高涨,案例众多,但社会上依旧有很多人对“在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存在疑虑。有人说,在校大学生创业仅凭一己之想,策划难免“纸上谈兵”,一旦失败往往一蹶不振。也有人说,专业知识学习与创业相互结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充实自我的必由之路。那么,在校大学生创业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首先,对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弊的权衡是以理性创业为前提的,是针对于那些正在创业或做好充分准备创业的人群而言的;其次,在校大学生在完全投身社会之前小试牛刀,有利于对工作方向准确定位。不管是创业的艰辛过程还是未知的最终结果都将给自己积累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接下来,将从以下三个角度具体阐述这一观点:
第一,从个人角度出发,在校大学生创业有助于提升自己。在校大学生创业可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丰富市场经营管理常识,更快地融入社会。学生在学完理论知识后需要一个途径去检验自己的收获,创业就为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创业不仅不会耽误学业,而且有利于他们将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实现自我价值。创业是一项高智商的活动,需要高水平、高知识、高素质的人才,在校大学生如果想要创业成功,势必会通过书本、实践或其他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们能够提升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些都是大学课堂中很难获得的宝贵财富。
第二,从集体角度出发,在校大学生创业能给周围人带来积极的导向作用。前人成功的创业经历能从正面引导后人在学习创业时找准方向,正确把握局势,了解市场情况。而前人失败的创业经历能从反面警戒后人在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也能打击一些没有做好创业准备或不具备创业基础的大学生的盲目跟风行为。
第三,从社会角度出发,在校大学生创业能提高社会就业率。大学生在学习中接受了高层次的专业知识教育,因此创业往往会走向高科技领域,这对加快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校大学生主动创业,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机会。
在校大学生是指具备普通全日制学籍的在校生。创业,即“创办事业”,既具有一定目标和规模并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创业的特性包括:创新型、目的性、系统性、风险性、延续性、规模性。之所以说在校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是因为这一辩题的主体——“在校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与创业所需具备的特性难以适应,理由如下:
首先,在校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是促进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成长和完善,包括人格的完善、心智的成熟以及人文素养的积累,而不仅仅是为了毕业后能够就业。大学为实现这种成长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大学生有必要在最合适的时间做与之相适应的事,否则就是浪费校园资源。
其次,在校大学生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经验。在外部环境上,目前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创业所需的各种服务还不完善,社会关系的复杂让在校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从在校大学生本身来看,经验、管理能力不足,不能从职业角度整合资源,资金渠道不畅通,缺乏财务、税法和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及经验,这些在校大学生身上的“软肋”,都会导致创业的高风险。
最后,在校大学生创业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由于在校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社会阅历的不足,他们极易在创业过程中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这对大学生以后的个人发展、个人素养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大学生在没有全面成长、能力有欠缺的情况下贸然创业,那不仅注定了失败,还会给未来人生带来阴影。同时,一批素质不高的创业者还会导致创业的低水准,影响未来商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在校大学生主动创业,能提高自身竞争力,使自己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游刃有余,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年轻灵活,充满激情、创造力强的优势,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自身的个人素养及社会经验不足。他们平常看到的很多都是著名人物的成功案例,自然把创业理想化,常常盲目乐观,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风险意识淡薄,这是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只是创业本身并没有错,一个在校大学生如果同时具备了知识、经验、心态、创新等条件,在遇到了合适的机会就可以选择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