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说:“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祟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而书法,正是代表“中国人的哲学活动从思维世界回归到实际世界的第一境,它还代表摆脱此实际世界的最后一境”。相对于不同文明体系中建筑、雕塑、音乐等核心文化成果,熊秉明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万丈高楼平地起,承载了如此文化重担的书法,更应及早在小学教育中得到呵护和弘扬。近年来,应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龙川小学邀请,笔者有幸深度参与龙川小学的写字课程建设,目睹该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谨从个人视角,对该校相关工作做一客观梳理。笔者觉得他们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
当下小学阶段的书法教育,究竟和我们传统的书法研习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龙川小学相关决策层就此问题,曾与本人及其他书法专家开展专题讨论,笔者认为他们对此拥有清醒的认识:(1)书法教育首先是汉字书写教育,是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学生有效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2)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趣,乃至健全人格的重要载体。
正是本着这样切实同时具备文化高度的辩证性认识,该校无论是在校内师资的引导培养,还是在外聘教员的岗前交流,都注意到了硬笔书法实用性和文化品质兼顾的问题:(1)要求教师选择硬笔书法教材时,例字应平正清晰,同时源于传统碑帖,从审美上和经典一脉相承。这一点,在鱼龙混杂的硬笔书法教育现状中至关重要。目前来看,相当多的校外书法培训机构,为了追逐时效性,纷纷推出所谓的书法速成班,其实质是把具备深刻文化内质的书法传统简化为简单的视觉图式,从根本上阉割了书法的文化属性。(2)要求在时间比较充裕的假日课堂和社团教学中,有意识地以深入浅出的方法,介绍传统书法的人文背景:例如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说,苏轼的观点“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等等,让学生在基础性写字训练的同时,初步感受到中国书法所拥有的文化内涵。
龙川小学在书法课程建设中,就笔者所见而言,从师资配备、时间保障、理论归纳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研究体系。正是依托于这样的制度性建设,学校的书法教育在全市范围常态化高质量开展。
在职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状况,同时接受过三字一画的严格训练,是学校书法教育的主力军。该校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带领他们走出校园看展览,提高鉴赏能力;把书法名家请进校园搞讲座,做指导,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直接作用于普遍性的教学成效。而对于那些兴趣浓厚,基础较好的学生,学校外聘专业能力过硬的书法家担任他们的社团指导教师,并及时对外聘教师课堂效果予以评估。从教育学原理出发,给予他们教学技巧的建议和帮助,从而保证教学的成效。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龙川小学的书法教学时间设置灵活,形式多样,笔者以为最可称道的却是每天语文教学中10 分钟的习字时间。这10 分钟太容易被侵占,太容易流于形式了。但是该校在制定《阅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对这10 分钟做出了详尽的规定,其目的只有一个:保证学生这10 分钟的时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书写实践。现实证明,每天的10 分钟带来的是整体书写水准的普遍提高,这就是体系约束的胜利。
理论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对实践具备指导、促进作用。龙川小学的决策者们对于书法教学理论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个要求既针对于每位教学者,更针对于校级层面。他们善于发现书法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协力攻关,进而拿出指导性的意见方法。例如该校扬州市级课题《小学生硬笔书写“练”、“写”分离的对策研究》,针对性强,对于普遍的小学书法教学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既参与了在职语文教师写字教学的听课与交流,也参与了学校书法社团的实际教学。在与在职语文教师的交流中,笔者感觉到大家逐渐都抓住了一个点,就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确立明确的学写字、写好字的主体意识,并逐渐实现自主修正。课堂学习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学生确立了这样的意识,每次完成作业、写作文都会形成自觉的写字练习。
至于书法社团的教学,笔者有许多切实的体会。面对高年级,并具备浓厚兴趣的同学,笔者觉得寓教于乐是一个不错的状态。在这样的社团教学过程中,笔者模糊了书法等级概念,也不做具体的成果要求,而是反过来听取学生的诉求:比如有的学生希望得到更多字体的尝试,那么就给与他尝试的机会;有的学生希望切入毛笔字的学习,那么就帮助他们学习基本的毛笔书法技法;并及时穿插中国书法的重要知识于即兴的演讲中……笔者小时候读过《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对小林宗作先生的教学方式甚为向往,但亦深知作为大规模的教学活动,绝无如此可能。近年来龙川小学的书法社团教学,应该算是一次具体而微的尝试,效果非常好,师生之间确立了融洽的感情,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笔者之所以满怀兴趣,全程义务参与到龙川小学的书法学科建设中,一方面是因为个人对于少儿文化教育的真诚情结,另外一方面则在于该校浓厚的书法文化氛围。校长潘湘云兄二十多年前和本人相识于一位书画师长门下,那时候他就写一手娴熟的草书。或许是在他的倡导和身体力行下,学校的书法文化氛围相当之浓厚:学校的教学楼上有书法家的题字,学校的手提袋上也是书法家书写的校名,在学校办公场所、教室乃至走廊里,都悬挂着颇具水准的书画作品……走进这样的校园,对于书法教育工作者来说,如若家园,在这里感觉到校方对于书法艺术的高度重视。而所谓的教育,不正是言传身教吗?
也正是这样的氛围,自然给予相关教职员工以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在笔者以及其他书法家为教师开设的讲座上,我们能够感觉到:教师们提出了自己切实的思考,切实的困惑,进而引发了切实的交流。
一切关乎成功经验的总结其意义绝非简单的表彰,更在于启发来者,更好地做好相关的工作,书法课程建设也不例外。希望笔者这些旁观角度的点评,对于相关的集体和个人工作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