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永昌县第二小学 蔡刚 李成山
虽然最近几年社会各界都在全力倡导素质教育,可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存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单方面地给学生讲解教材知识,未积极激发学生个体的主体作用。比如,在科学实验操作中,一般都是教师在为学生做实验演示,学生只是在一旁观看,这对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发展形成了制约,也就无法切实提升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学生更不会将已经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无法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合理有效的关联。
传统形式的实际教学中,学生更加重视语文、数学、英语这几门课程,科学课属于实践课程,不管是在课时的安排上还是考核评价上,都较为边缘化。任课教师对科学课程的讲解、活动的开展以及评价考评方面都并不重视,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会在科学课程上投入太多的精力,学习状态也非常被动。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但在实际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在教育教学时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没有深入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仅凭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主观感受进行教学设计。学生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容易对科学学科产生枯燥无味的印象,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导致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有效提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更无从谈起。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探究活动都是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前准备阶段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科学课程的实际特点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在课程导入阶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跟随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进行深入探究和学习。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自身的探究能力,并且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保持长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导入时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结合小学科学学科的特征,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模式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是以试验为主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其基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所有新鲜的问题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敢想也敢问,能激发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着重激发学生个体对科学事物的好奇心,基于对学生个体学习兴趣、热情的有效激发,对教学方式进行大胆创新,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展示不同事物的形象。使用趣味教学方式,围绕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构建学生喜欢的科学课堂,并且可以在长期教学中持续保持,使学生能够对科学课程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变成课堂学习活动的有力支撑。
科学实验是科学课程中的关键内容,是学生实际学习中一种切实有效的方式。小学时期的学生对外界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爱玩也好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动手实验的引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还不具备良好的操作经验,操作能力有限,鉴于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与演示,对复杂的技术性操作进行细致指导。比如在为学生讲解磁铁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使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演示磁吸贴的动态图形,之后引导学生拿起曲别针贴近磁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磁铁的力量,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能够获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成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一起来做科学实验,学生会逐渐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实际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学生时常能见到的事物,学生能够真实地感知到科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教师可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科学探究方案,组织召开生动、趣味的课外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个体的动手实操能力,更提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要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将探究能力作为评价内容,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做出评价。另外,教师也要在对学生进行测试时将探究能力纳入测试中,通过灵活的试卷命题,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探究能力。
总之,对于小学时期的科学课程来讲,最为关键的学习方式就是探究,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并发展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