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蕴深藏的工匠精神
——以常熟市老手艺修补匠为例

2020-01-02 01:57王蒙涵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手艺师傅责任

刘 鹏 王蒙涵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1 修补老手艺现状概述

随着大机器生产时代的到来,许多传统手工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能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视频等方式找寻到传统手工艺往日的一丝踪迹。虽然现在国家在各个层面上开展了对于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也确实扶大厦于将倾,在紧要关头保护了很多具有能动作用的非遗。但是老修补手艺是其中非常特殊的组成部分。

老修补手艺属于服务业,它不像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化性的非遗,能够在一个被建立起来的保护体系下存活。服务业处于市场经济的洪流之中,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当一件器物不再被生产,被市场所淘汰,生产行业与修补行业的联系随即被切断,与之相对应的修补手艺也只能成为少数几位师傅苦心孤诣坚守的事业,更别提后继有人了。

修补老手艺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1)时代发展,大浪淘沙,修补的母体器具不再是社会必需品,为市场所淘汰。

(2)行业之间的联系被市场供求所切断。

以宝应木船修补老手艺为例。木船修补所需的很多工具与材料,都是根据日常需要找铁匠定做的。一旦相关联的行业没落,缺少了修补工具的供应,该行业便处于风雨飘零之中了。

(3)都是精细的手工活。

以补钢匠和补碗匠为例。缸是易碎品,俗称琉璃货,锤子敲轻了,凿不出孔眼;锤子敲重了,旧缝未补,又添新缝,甚至破碎。补碗匠的家当是一把金刚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就是这个理。他们首先将碎裂的碗片用细胶泥粘合,然后用金刚钻钻眼,然后将类似订书钉的钉子铆进打出的眼里。虽然说修鞋和修伞这两门手艺简单易学,不需要学很久,但如果修补得太过粗糙便树立不起口碑,也没人愿意再来修补,自然没落。

(4)辛苦且本小利薄。

大多数修补手艺人风餐露宿,居无定所。以补缸匠为例,他们经常翻山越岭,白天无处吃饭,夜晚无处投宿,只得以天为被地为席。补鞋和补伞这两门手艺大多可以互通,多会一门手艺就可以多一份收入。

2 面对现状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消费价值观由原先的崇尚节俭到后来的鼓励消费;消费品由短缺到丰富,人们不用再过“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时代的冲击,在手工艺者面前裂开了一条巨大的鸿沟,他们往往有两种选择:一是抓住时代机遇,转向从事其他有利可图,且没这么辛苦的行业;二是继续坚守。选择继续坚守有如下三个原因:

(1)缺乏转业的条件。

很多手艺人,如箍桶匠、篾匠、补衣匠,当初为了学习一门手艺必须拜师学艺,口传心授,至少要当三年徒弟。工匠们自小钻研这门手艺,除此之外别无长处,离了这门手艺无法生活,他们缺乏转变的条件。

(2)出于热爱。

自小受家庭影响,耳濡目染,将这门手艺看作是终生的事业。一生钻研,学无止境。

(3)责任意识。

不愿意打破与老顾客长年建立起来的信任。

3 行为中体现的精神高度

人的思维,只有行为可以检视,只有行为的结果才能被认知。我们试图从老师傅的行为出发,分析行为背后的精神高度。下文就这个问题做初步探讨。

3.1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收音机修理师傅王德生年轻的时候去当兵,被分配到了机械科,与仪器结下了不解之缘。退役的时候本来已经被分配到了公安局,但是心性高,得罪了一些权贵,便放弃了这次机会。自己寻到一家电影厂,担任放映的工作。电影厂倒闭之后,师傅就在自己家里开起了修理店

风从不能把阳光打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他跌宕的一生中,他总是以光明磊落、豁达正直的胸怀,维护着他心目中那一尘不染、清澈明净的春天。汪曾祺先生在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之后,曾被发配到西山用镢头在石头上硬凿出一个一个的坑来种树。每天只靠腌菜、蝈蝈就着馒头果腹。汪先生说,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

他们在逆境中之所以没有悲观厌世,是因为他们精神富有。无论在何种处境下,他们都能够在自然之间找到使自身激动的材料,使之与自身的聪明才智相结合,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心灵,振奋精神。“自我”,便是他们幸福的源泉。他们也从不会将自身幸福寄希望于身外之物,于是便能超然物外,安贫乐道。

无论身处何处,我们只能从我们自身寻找或者获得幸福。或许有人会说老师傅这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做法看似很有骨气,实际在现实的重压之下,不是什么明智之举。但是一个人是否幸福这个问题永远都是主观的,不会根据他人的客观想法发生改变。师傅他快乐、自在,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工作。我们这群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也实在达不到那样的精神境界,所以无法窥视到精神富裕者脑海中那一湾深邃的幸福源泉。

“一个拥有丰富内在的人,就像在冬月的晚上,在漫天冰雪当中拥有一间明亮、温暖、愉快的圣诞小屋。因此,能够拥有优越、丰富的个性,尤其是深邃的精神思想,无疑就是在这地球上得到的最大幸运,尽管命运的发展结果不一定至为辉煌灿烂。” 师傅凭借什么敢于权势叫板,敢于同命运相搏?凭借自身才华与宁折不弯的性子,过着一种不用被凡事所扰乐得清静的日子,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大智慧。

3.2 不忘初心

钟表修理师傅的上一辈就是从事钟表修理工作的,自小耳濡目染,一颗热爱的种子便在年幼的师傅的心中生根发芽。于是长大后师傅便到钟表厂工作,退休之后回来接过父亲的店,继续从事钟表修理工作。

童年时期,这颗初心的种子便扎根于师傅的心里,伴随师傅砥砺前行。哪怕前方黑云压城,情势瞬息万变,初心便是浓腻黑暗中一个微小如芥子,却散出万丈光芒的遥远灯塔,指引前行。很多伟大的事业追根溯源都成就于对于初心不变的坚守。在于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在于毛泽东“学不成名誓不还”,带领革命人为民族谋复兴的励志。初心不论大小,也有许多普通人默默地、倔强地与现实作对,哪怕知道自己会有抵抗不住的一天,那也要晚一点对生活投降。以任何形式实现自己的梦想都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有的人心浮气躁,为蝇头小利牵动了心智,遂迷失在浓雾中,前不见来路,后不见归途。

师傅的快乐源自于对于钟表的热爱,源自于帮助他人修理好他人所珍视的东西,源自于被帮助之人发自内心的一声感谢。他的生活十分简单,就像一条波澜不惊、漩涡不起的小溪。何以起波澜?唯其内心永远汹涌翻腾的热爱。

3.3 责任高于一切

补衣师傅常年在银行门口修补衣物,坚持了二十年,风雨无阻。为的是不让老顾客失望。责任,便是师傅最高的信念。

何为责任?责任有大有小,大责任是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惨遭宫刑后的含垢忍辱苟且偷生。因为他知道自己背负着完成《史记》的历史使命;是袁隆平为国之生计,造福万民,一辈子扮演一个“农民”的角色,毫无怨言。他躬耕于田地,确保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是退休老书记杨善洲22年艰苦奋斗,身后那5.6万亩的山林。小责任便是做好自己分内应做的事。世界上每个人都承担着责任,一旦有一点点的失职影响的将会是整个大局。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将军华元的车夫羊斟,因没有分到一杯羹而怀恨在心,在战场上将战车开往敌军阵营,最终导致主将华元被俘,宋国灭亡;前几年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也是由于一些缺乏责任感之人以权谋私,偷工减料,视个人利益为最高标准,为自己创造利益最大化,不惜危害千千万万人民的生命。

责任说大很大,说小不小,大责任事关民生、社会;小责任则主要看个人的德行,看对待事件的态度。对补衣师傅而言,认真细致的修补是补,粗糙马虎,草草了事也是补,师傅选择前者,由此也给她带来了相应的回报:成就了她的名声。成就名声的两条途径:行为和作品。师傅常年在这边修补这是行为,大家都能看见;由作品奠定的名声是牢固和势所必然的,修补得好便是她的作品,她拿得出手的手艺。要是没有师傅二十年如一日坐在同一地点修补的行为,大家也没有机会了解她的作品。

3.4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通往未来的方法,是改变世界的力量。从前木匠学手艺的规矩:约定三年学徒,三年半作,三年伙计,满九年方可出师。技术和质量是绝对标准,制造任何一件器物必须一丝不苟。修理匠也不例外。在外人看来修补得完美、看不出痕迹来,便是好。其实不然。古人讲究格物,文以载道,物传精神。物自有本心,人与物互相映照:人观物,借物抒情;人以物反观自己,于是物仿佛便具有了灵性。物,并不是工业化大生产其中之一的冷兵器,而是一制造出来便自有本性、有血有肉的独立存在。一件在身边陪伴了很久的物,更是一位历史的见证者,悲喜的共享者。修补一件器物不单单是为了使它继续存在于世上,而是运用匠人自己的手艺,将多年磨砺感悟到的共情力灌注其中,使其重获新生。让器物复苏气韵,慰藉人心,这才是他们的追求。工匠精神这个词听起来十分严谨,一板一眼。实际在修补匠的身上是一种云淡风轻的气质,不需要刻意强调。活跃在骨髓中,流淌在血液里。简单动作重复了一次又一次,便生出巧劲,直到成为呼吸一般的生命常态。天天,月月,年年,一生,时间自顾自地走着,匠人自顾自地坚持着,白了头,花了眼,手却依然灵巧。最后所有的存在就像坐在车上看窗外一闪而过的红绿灯,兀自飞逝了。留下的是一片斑斓的色彩,美好又虚幻。于是物便成为匠人存在过的证明。星移斗转,永恒存在。

猜你喜欢
手艺师傅责任
老手艺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最贵的不是手艺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
王子学手艺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