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思
(兰州大学 文学院,兰州 730000)
指人名词后带“家家”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比较常见,如“小孩子家家的懂什么”等,表示说话人对某类不符合其身份特点行为的人的主观评价。但《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均未收录“家家”这一用法。多地方言在指人名词之后使用“家家”,方言词典释义多为“表示属于某一类人”。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这种现象,如邓英树[1]96、向学春[2]195等,但均未展开讨论。谢汶君初步探讨了“家家”的性质和句法分布[3],但考察局限于平面,缺乏与历时材料的对照,“家家”的来源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我们需要充分占有语料,并从语用功能角度深入分析。
“NP家家”与NP在语法功能上基本一致。在语用功能上,“NP家家”主要起语用预设和主观评价的作用,NP却没有这些功能,可见,这种不同是“家家”赋予的。
“NP家家”与NP在语法功能上基本一致,可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同位语等多种句法成分。如:
(1)男生家家的,为什么喜欢粉红色?
(2)一个男嘞那么小娃子家家嘞。
(3)小孩子家家好有爱……
在语用功能上,“NP家家”具有NP没有的一些功能,主要体现在语用预设和主观评价方面。
1.语用预设功能
基于群体认知,“NP家家”说出来之后,首先有提示作用。根据关联理论,“家家”的功能在于指明话语的理解方向,减少听话人理解时所付出的认知努力,具有认知预设性,符合经济性原则和省力原则。说“小孩子家家”“姑娘家家”时,听话人能够预测说话人想要表达“小孩子”或“姑娘”做了不符合其身份特点的事情。对应的光杆名词不能代替“NP家家”,因为“NP家家”激活了一个语用预设,具有一定标记作用。如:
(4)大概是营养不良状态下的用脑过度……小姑娘家家的竟白毛女出山似的,白了一半头发!把自己和别人都吓了一跳。
“NP家家”多用于反预期语境中,如例(4),即受话对象的某些表现与社会群体认知不相符,促使说话者表达观点,其后一般有陈述性VP。
2.主观评价功能
“NP家家”往往表达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如:
(5)今晚的三女生,女孩子家家抽什么烟,抽烟就抽烟,还抽得那么凶。
根据NP的表现,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合理性匹配关系和悖理性匹配关系。“说话人基于情景识解其合理性或悖理性加以主观评价。”[4]497-515一些方言词典对“家家”感情色彩的归纳有失偏颇,如《哈尔滨方言词典》将“家家”解释为后缀,含贬义[5]111;《丹阳方言词典》指出“家家”常用于责怪人[6]175。
通过对“NP家家”用法和功能的分析,我们总结出“家家”比较核心、稳固的语法意义主要有两个,一是强调某一类人典型的身份特征,二是表达喜爱、亲昵、爱怜的情感。“语言研究要严格区分语法性和语用性:语法性主要是指语言成分的固有属性,语用性则是语言成分在具体语境里的随机表现。”[4]497
凡收录“家家”的方言词典,对其解释基本都是“表示属于某一类人”,这一解释有其语源上的理据性。但是我们认为,将其定义为“强调某一类人的典型身份特征”会更精确。如:
(6)没见过,姑娘家家的那么大的力气。
NP与“NP家家”相比,后者具有明显的认知预设性,即以社会约定俗成的某类人的典型特征为背景,与陈述对象进行隐性对比。他们的论述还不全面,我们的语言使用中还有很多的特例[7]36-39。说“姑娘家家”时,隐含了将陈述对象与社会群体公认的典型姑娘的品质、特征、行为的对比,单独说“姑娘”一词却没有这种效果。
如果像方言词典那样将“家家”解释为“属于某一类人”,没有突出这一类人典型的身份特征,其实,没有词缀“家家”,NP本身也可以指称某一类人。如:
(7)穷人家家买张专辑都快纠结死了!
去掉“家家”,表示穷人这类人。关于NP的类指性,刘丹青曾提出“光杆名词短语类指普遍性假说”[8]411-422。李虹认为表类指是光杆名词的一种基本指称功能。[9]18指人NP可以表示一类人,词典将“家家”也解释为“表示属于某一类人”略显笼统、模糊,“家家”强调的是这一类人的典型社会特征,带有浓厚的主观评价色彩和认知预设性。
词缀“家家”单纯表喜爱、亲昵、爱怜之情,主要用于小孩、女孩和老人。如:
(8)小孩子家家嘴巴真甜……晚饭,开造!
“家家”能够强调亲昵爱怜的情感,与叠音形式的表达功能有关。重叠这种形式往往可以表达亲昵之感,如对幼儿讲话常用名词重叠,如“花花”“饭饭”等。虚语素“家”本不可重叠,“一个语法单位能够在语言系统中存在,在语言交际中传承,必定有其语用价值上的根据,否则便会被淘汰”[10]24。非常规的表达形式必定承载一定意义,为表情达意服务。
“家家”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成分呢?《崇明方言词典》《哈尔滨方言词典》将“家家”定性为词缀,《四川方言词典》认为是助词,《丹阳方言词典》《南通市地方志》等未标明词性。我们认为“家家”是词缀,在语气词“的”的作用下,有帮助表达语气的功能。
通过检索BCC语料库,“家家”只能放在指人名词后,不能单独使用,去掉“家家”后不影响句义表达。如:
(9)这种故意伤害别人的事情只有小孩子家家会做,太幼稚了。
第一,“家家”位置固定,只能黏附在指人NP后,且“家家”有无并不影响整体句义的表达,“小孩子家家”即小孩子,这符合词缀的性质。
第二,王云路认为词缀是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实义)的、只有附着在词根上才能起作用的构词或构形成分。鉴别条件是词缀去掉后词根含义和词性不变。[11]29
第三,董秀芳认为汉语在名词和动词上附加的具有一定词缀性的成分全都是指示世界与人的关系,表明人对事物或行为的看法和评价。[12]563“家家”可以表达说话人对陈述对象行为表现的主观评价或亲昵、喜爱之情,符合词缀性成分的特点。
第四,“小孩子家家”中的“家家”经常加在词缀“子/儿”的后面,这并不能否认其词缀性质。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来看,复合词缀在汉语和其他很多语言中都比较普遍。如汉语的“老头子” “唯物主义者”等。词缀丰富的印欧语更是如此,如英语threatener、beautifully、impressionism等。所以,“家家”具有名词后缀的性质。
“家家”有帮助表达语气的作用,这可能和“家家”后边经常带有语气词“的”有关。如:
(10)大男生家家的呀,咋能像这种,真是越想越窝火。
“家家”后的“的”有语流停顿和帮助表达说话人语气的功能。单独去掉语气词“的”不影响句意表达,但是如果去掉“家家”,“的”一般也不能存在。据此,词缀“家家”同时兼有助词的功能,没有它,语气词“的”不能在指人NP后存在。现代汉语中,指人名词后边的“的”一般是结构助词,表领属关系,如“女孩的(书)”。直接带语气词“的”,多是詈语。在其他语境中,只有“家家”存在时,“NP家家”才有了直接加语气词“的”的条件。所以“家家”有帮助承接语气的作用。
此外,我们从其他方言中也能得到“家家的”表达语气的佐证。土默热指出“花花的”是东北方言常用的语气助词,用于表达对交际中所指之人的轻视或亲昵,如“小孩子花花的”。由于方言差别,有些地方把“花花的”说成“加加的”。[13]169显然,这里的“花花的”或“加加的”实质上就是本文所讨论的“家家的”。
“汉语词缀自身发展具有时空性特点,因此可以从时空性入手,提倡时代性与地域性并举。”[14]8下面我们将从地域性和时代性两个维度探究“家家”的形成过程,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动因。
“家家”来源于古汉语“NP家”,其发展轨迹为“NP家+家”——“NP+家家”。
1.古汉语中的“NP家”
古代文献中只有“NP家”,未见“NP家家”。王云路[11]29-33、姚尧[15]163-174、曾小鹏[16]7等对词缀“家”进行过考察。“NP家”在中古近代用例较多,如:
(11)云:“贼不打贫儿家。”(《祖堂集·卷第八》)
在语法功能上,“NP家”可以充当宾语、主语、同位语、定语等多种句法成分。在语法意义上,词缀“家”主要“用在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17]999
2.现代方言中的“NP家家”
查检《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和地方志等资料,明确使用词缀“家家”的地区主要有7个。
《南通市志》[18]2416《崇川区志》[19]532有“伢儿家家的、丫头家家的、奶奶家家的、老人家家的”等的表达。《丹阳方言词典》“小伙子~格,格点东西都挑弗动?”[6]175《崇明方言词典》“男客~,要有点气派。”[20]37《成都方言词典》“女娃儿~/儿娃子~/娃儿~。”[21]106《四川方言词典》“男人~跟婆娘家一样见识。”[22]170《哈尔滨方言词典》“老娘们~的,别管老爷们儿的事儿。”[5]111
从地域分布看,南通、丹阳、崇明属吴方言,成都属于西南方言,哈尔滨属于东北方言。“家家”的分布无论是在地域还是方言关系上,都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家家”不是方言区域之间的语言影响导致的,并非来源于方言底层,应该有其历史原因。那么“家家”是不是方言口语的遗留呢?查检汉籍,古代文献中只见“NP家”,未见“NP家家”。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出现3次“姑娘家家”。通过检索BCC语料库和汉籍全文检索系统民国时期语料,都未见“指人名词+家家”的用例。所以“家家”应产生于民国之前,是方言口语的遗留,未见于古代文献。
3.“家家”的形成过程
词缀“家家”与“家”在“强调某一类人的典型身份特征”意义上一脉相承。但汉语中虚语素不能重叠,“家家”并非词缀“家”直接重叠而来,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NP家家”应是“NP家”附加虚语素“家”而来,第二个“家”,主要起强调某类人典型身份特征和舒缓语气的作用。邓英树、张一周认为“NP家”后面再用一个“家”,有更着重强调和突出人的类别的作用。[1]96我们同意这种观点。此外,再加一个“家”有缓和语气的作用,使说话人的语气不那么严厉生硬,这和叠音形式的表达功能有关。
词缀“家家”的产生与发展受类推机制、主观性表达需要和网络传播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1.类推机制和主观性表达需要
首先,“家家”的形成受方言名词重叠类推的影响。蒋协众、唐贤清指出:“使用重叠型小称的方言,一般同时使用附加型小称。”[23]315语义方面,受方言名词重叠表“小称”义的影响,词缀“家家”有表达亲昵、爱怜的作用,当其用在反预期语境中表达主观评价时,语气也较“家”缓和。语音方面,受普通话名词“家”重叠为阴平的影响,指人名词后的“家家”一般也读阴平调,但是由于其附属性,声调弱化,南通、崇川等地方言中读轻声。
其次,方言口语主观性表达需要也促使“NP家+家”重新分析。叠音形式“家家”更加口语化,方言色彩浓厚,这也是其在方言区广泛使用的原因。
2.网络媒介传播
检索BCC语料库,“NP家家”在微博语言中使用最多,其次是科技和文学,报刊类中最少。这种结果说明“NP家家”的口语色彩浓厚,也凸显了“家家”的非正式化和日常化的语言特点。“家家”最初主要在方言口语中使用,网络媒介产生之后,因为其独特的表达功能,被广大网民所使用,影响范围扩大,以至现在虽然普通话权威词典未收,但“NP家家”在口语中的使用已经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家家”属于词缀,源于“NP家+家”的重新分析,其语法意义主要是强调某一类人的典型身份特征,表达说话人基于群体认知对陈述对象的主观评价,由于经常与语气词“的”连用,有帮助表达语气的作用。“家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预设性和主观评价两个方面。其产生和发展受类推机制、主观性表达和网络传播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重叠形式的表达功能是促使其产生的主要动因,网络传播是其发展的重要推力。另外,建议《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词典在“家家”词条下增设“名词词缀,放在指人名词后表示某一类人的典型身份特征,表达喜爱、责备、不满、教育等多种附加意义”这一义项。除7部方言词典收录“家家”外,其他很多方言区也使用重叠词缀“家家”,如重庆方言、东北方言、江淮官话区等,但是对应的方言词典却未收录,建议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