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晶晶
(南京师范大学 中北学院,江苏 丹阳 370545)
二胡艺术走过百年,名家涌现,名曲纷呈。但在21世纪,二胡界出现“西化”倾向,出现了许多缺乏中国韵味的二胡曲。民族器乐要发展,终须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置身于中国音乐语境,弘扬二胡音乐文化,除了可以“西学为用”,更当秉持本源,立足传统,“采取本固有的精粹”[1]185,在创作、演奏、教学中展现二胡文化的民族意蕴。因此,各类地域风格的二胡曲,旋律声腔化的独奏曲、重奏曲,经典古曲是二胡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无论在表演还是教学上,都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中花六板》既是古曲,又是江南丝竹名曲,曲调醇和典雅,清丽灵动,闻之如见杨柳依依,柔婉舒展,又似清泉潺潺,沁人心脾。
《中花六板》源于民间流传已久的《老六板》(或名《老八板》)[2]。江南丝竹的主要音乐结构之一——板腔体的音乐手法是以基本曲调“原板”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加花、减字、添眼、变节奏等,形成快慢不一的诸多“花谱”变体。《老六板》经过此类变奏,流传至今的变体有《慢六板》《花六板》《中花六板》《快六板》,与《老六板》连奏,人们戏称为“五代同堂”[3]17。各“花谱”中,《中花六板》虽然对原板板数没有改动,但变《老六板》的无眼板为一板三眼,节拍逐层扩充,篇幅扩大3倍,一层一层加花,因其篇幅、速度、加花居中,故名《中花六板》。
《中花六板》旋律细腻流畅、柔美清新,描摹山清水秀的江南丽景,曲韵犹如二月和风拂面薰暖,令闻者顿生安和喜乐、心旷神怡之意,亦得名《虞舜薰风曲》或《薰风曲》。薰风,即南风,和暖之风。《韩诗外传》云:“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以“薰风”为名,既托古意,乐赞太平盛世,又富水乡小桥流水、熏人欲醉的画面意趣。作为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这部作品因优美婉转的旋律、灵巧细致的加花手法、清新动人的情致获得高度赞誉和推崇,历经各代民间艺人及专业演奏家加工、完善,逐渐产生了各类乐器(如二胡、笛子、扬琴、琵琶、箫等)的独奏谱和丝竹合奏谱。
二胡曲《中花六板》的流传得益于江南国乐圣手周少梅。周少梅定居江阴顾山,精通多种乐器,尤其擅长二胡和琵琶演奏,风格“甜糯、好听,音乐有语言性”[4],每一曲终,余音绕梁。周少梅从恩师陆瞎子处习得《中花六板》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加花处理,并于此曲首次开拓了二胡第三把位的新音域,极大提升了二胡的表现力,创立誉满苏南的“周少梅三把头胡琴”。1917年,刘天华在无锡兼课,对周少梅的三把头胡琴产生浓厚兴趣,便师从周少梅学习《虞舜薰风曲》。因有三把头胡琴的换把基础,并透彻领悟了揉、滑、绰、注等民乐技巧精髓,加之熟稔各地民间音乐、曲艺、戏曲唱腔,结合中西作曲技法,刘天华后来创作了10首二胡传世名曲。继之,这首江南韵味浓郁的乐曲再经由刘天华高足陈振铎、储师竹、蒋风之等先生授于各自弟子,传承衍变,历久弥香。
二胡曲《中花六板》发展脉络中,由于各家的人文背景、审美意识不同,对曲子理解、创新、演绎手段有异,因此延展出诸多“支脉”——风格、结构不尽相同的版本,譬如陈振铎、陆修棠、蒋风之、陈永禄、周皓、王寿庭等的曲谱,各有特色,同领风骚。笔者以蒋风之先生演奏谱(参见岳峰著《中国二胡名曲典辑(上)》[5]1-7)为模本,结合曲目艺术特色,论述演奏及教学心得体会。
二胡曲《中花六板》富含浓郁的地域风格、独特的审美韵味、丰富而细致的演奏技巧,而这些演奏技巧同样是江南丝竹的血脉“基因”。
二胡曲《中花六板》曲风鲜明,极富丝竹韵味,具有江南地域的审美特质。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以南平原,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河道棋布,鱼米丰茂,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充盈着“一种意境文化,一种诗情文化,一种画意文化,一种韵味文化,一种秀美文化”(1)山水情人叶千华语。,它氤氲于千里莺啼的烟柳,流转于甜糯婉转的软语,蕴含于典雅精致的园林,缠绵于才子佳人的故事。这种诗意的文化性格形成了江南独有的细腻、秀美、雅致、轻灵的审美特质,江南丝竹正是江南审美情趣的音乐载体。
江南丝竹,讲究“小、轻、细、雅”[6]1。
小,指乐队规模小,可三两乐器轻语慢诉,也可七八乐器成群结队,但编制一般在10件乐器以内。丝竹合奏形式的《中花六板》,宜洞箫、扬琴、琵琶、二胡小规模协同演绎,亦宜加入一二木鱼、碰铃提色添彩;二胡曲形式的《中花六板》则独奏、合于洞箫、合于扬琴皆善,音色和谐圆润。
轻,指旋律轻快活泼。丝竹音乐喜用精致紧凑的构局,糅以灵活多变的节奏,吟奏蜻蜓点水式的轻巧音符,表达轻松愉悦的情绪。《中花六板》结构小巧,全曲5段共193小节,第1段节奏规整,古朴庄重,第2段至第5段逐层加花变奏。附点音符的多变、切分音符的神彩、休止音符的灵活、多种节奏的组合变换,加之装饰音、弓法对旋律的修饰、调节作用,使全曲具有轻盈的气质。
细,指音乐细腻柔美。丝竹一奏,独有的加花技艺精巧俏丽,速度、力度安排合乎情理,声部间你繁我简,你进我出,你停我拖,和谐相生。《中花六板》,二胡左右手各种技巧和流畅优美的润腔水乳交融,以畅意的速度相律动,以熨帖的力度相烘托,纵横织成一张柔顺丝滑、纹理细密的音网,丝丝缕缕渗入人心。
雅,指风格华丽典雅。《中花六板》以徵调式为基础,加入“4,7”两个偏音,构成古典的清乐七声音阶,旋律多级进少跳跃,清婉悠扬的乐声连绵流淌,勾勒出浓淡相宜的江南水墨山水画卷,气质温润端和,典雅大方。
《中花六板》演奏技法主要分为左手技巧和右手技巧。
2.2.1 左手技巧
2.2.1.1 滑音
曲中滑音出现频繁,种类多样,对于音符有极大的润饰作用,使得旋律更富生机,风味儿更正,韵味更足。
图2 示例2
图3 示例3
2.2.1.2 打音
打音的使用画龙点睛,彰显曲目风格特色,给悦耳的音律纤巧、细腻、灵动之感。
图5 示例5
图6 示例6
图7 示例7
图8 示例8
图9 示例9
图10 示例10
2.2.1.3 揉弦
揉弦是拉弦乐器的一种独特技巧,通过手指对琴弦的张力控制,使音高产生细微的高频率波动,从而美化音色,表达情感,使音乐富有感染力。本曲揉弦设计巧妙。
1) 滚揉。滚揉是最常用的揉弦类型,通过手腕动作带动手掌上下扇动和指关节屈伸,以指肚在琴弦上的滚动改变琴弦张力,从而发出围绕本音高低变化规律的音波。示例11(图11)中的5音就可以通过滚揉的方式奏出,营造纯净、圆润、明亮的音色。滚揉并没有特定的记号,多长时值揉、在何处揉,需要演奏者依据作品风格和对作品的理解悉心安排。
图11 示例11
图12 示例12
图13 示例13
2.2.2 右手技巧
《中花六板》右手技巧即各式各样的弓法。左手技巧的实现归根结底依赖于右手弓法的使用,两者相合,方使音乐如行云流水,畅意自然。除了一般的长弓、短弓、分弓、连弓等基本弓法之外,本曲还有一些富于丝竹特色的弓法。
2.2.2.1 浪弓
浪弓是江南丝竹演奏长音时经常使用的一种弓法,起弓时平稳,于中段某处右手倏然发力,之后立即松弛,效果如波浪起伏,充满律动感。示例14(图14)中第2小节的附点四分音符5·,适合以浪弓奏出,曲意更耐人寻味。本曲中多处长音,大都采取此种弓法。
图14 示例14
2.2.2.2 点弓
图15 示例15
2.2.2.3 兜弓
图16 示例16
2.2.2.4 断连弓
断连弓是弓子在运行中突停后又续行,使行腔生动有趣。如示例17(图17)中的第2拍就是典型的断连弓技法,弓子轻便灵巧,音效如小水滴“叮咚”一声坠入荷塘,趣味盎然。
图17 示例17
2.2.2.5 跨拍连弓
跨拍连弓属于连弓的一种,以一弓连接不同的单位拍。示例18(图18)和示例19(图19)中的跨拍连弓都是从前拍弱位连至后拍,改变了原有的强弱规律,使原弱位的音得到强化,变化万端,趣味无穷。
图18 示例18
图19 示例19
《中花六板》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雅俗共赏的音乐气质,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和喜爱,成为民乐舞台上经演不衰的保留曲目,成为二胡教学中的经典范曲。
作为江南丝竹名曲之一,《中花六板》有着极其鲜明的江南风格——典雅、细腻、婉转、明快。典型的风格是《中花六板》立足乐坛的一张身份“名片”,使其成为享誉乐坛的一面旗帜。要解读此种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音乐风格,必须要深入研究地域文化。“一些根植于特定地理环境,历史悠久而又蕴藏丰厚的民间音乐品种,常常以其浓烈的乐风提示某种地域文化的精神和个性,甚至成为地域文化的代表和标志。”[7]江南丝竹的性格孕育于江南地域文化,养成于江南人民的生活日常。长期以来,江南在富足的物质生活滋养和丰厚的精神生活浸润中形成了独特、耀眼的地域文化——江南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儒家“和”文化的浸淫,道家“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陶冶,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安享富足生活之余遵从愉悦、诗意、和谐的处世哲学,这种愉悦是对安适生活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种诗意是丰沛的精神世界的升华,这种和谐是与大自然秀美山川风物的和谐,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江南丝竹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其艺术性格与江南文化精神一脉相承,“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2)引自《商君书·画策》。直接印证了江南丝竹独有的中正平和气质、陶冶德性的教化功能。
二胡曲《中花六板》原汁原味的江南丝竹旋律、细腻精致的演奏技巧,生动展现了江南人情风物的秀丽婉约,折射了江南地区柔美、明媚、灵性的审美特质,映照了江南人民“和”的哲学思维。正确解读乐曲的地域风格和审美特质是奏好此曲的前提,也是教学中应首先强调之处。
3.2.1 乐曲的速度安排合理
3.2.2 力度、气息的运用擒纵自如
曲中出现p,mp,mf,f,ff,渐强、渐弱等力度记号,前3段多以mp,mf的力度配合较慢的曲速,乐意庄重、委婉、清雅,随着乐思的展开,后两段主要以mf,f的力度拓展音量,与越来越快的速度相和,情绪开朗、欢欣。演奏中,力度的控制离不开气息的运用。闵惠芬老师曾这样谈“气”:“作为一个好的演奏家必须在演奏全过程中重视和掌握正确的用气,使音乐‘气韵生动’,使身心和演奏高度协调,这会大大增强艺术的感染力。”[9]61演奏乐曲时,气息的运用体现在呼吸的控制上,鼻腔乃至整个身体的呼吸动作与乐句起落相协,演奏者的生命运动与乐曲的意蕴涌动融为一体。根据本曲绵软、连贯、细腻、清雅的丝竹风,演奏者的呼吸状态应深细匀长,缓和流畅,起落幅度小,与肢体动作平衡。“气的运用并不是完全体现在意念上,气的感觉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可操作层面,也即是应归于右手的运弓上。”[10]105在自然松弛的状态下,气贯周身,最终流转于弓子,意气双用,心到手到,张弛有度。乐曲前3段,设计中等弓幅,稍慢弓速,连弓柔绵细密,弓子使力较轻,弱而不虚,柔而不腻,刻画温软、悠然、典雅的音乐性格;后两段,弓子的运行则随曲意的增进而有所调整,弓速加快,弓幅缩短,音头增加,行弓更加跳跃、灵活,快而不乱,强而不躁,充满欢快、愉悦、生生不息的活力。
李泽厚曾言:“技术愈纯熟,就愈能解决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对峙,而达到自由的形式,达到美的境界。”[11]欲表达音乐的意境美,必以娴熟的技术为基础。前文已述,本曲左右手技巧丰富而细致,左手部分几乎囊括了丝竹、二胡所有的左手技巧种类——各种滑音、打音、揉弦、换指,配合右手浪弓、点弓、兜弓、断连弓等的演奏,极富江南水乡神韵。掌握这些有地域性格的技巧并非易事。
教学过程中,解决“技”的习得为第一层面,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难点部分专门练习,并辅以同类技巧的练习曲、乐曲帮助掌握。第二层面是“艺”的表现。技的本质乃是为了“从中看到了善的形式力量和真的丰富内容”[11],讲“技”的终极目标是艺,是为乐曲的精神风貌、意境表现而服务,技与艺是和谐统一的。因此,教学时应着重强调将技巧的发挥放在作品的风格、审美视野下进行,左手演奏轻盈有弹性,右手运弓轻细、柔韧、灵巧,音色圆润、优美,共绘乐曲的江南美色彩。技巧的使用,切勿因“技”而“技”,须注意分寸,既不可生涩呆板,又不能过于繁杂花哨,喧宾夺主,讲求得心应手,适宜适度,符合江南文化“中和美”的规律。
“只有深入地接触该乐种的曲调,实际掌握了表达方法,才能谈到风格。”[12]114在《中花六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乐曲学习分为体验与实践两个阶段。
体验,就是“深入地接触该乐种的曲调”,以多读、多听、多赏为正途。多阅读有关江南文化的书籍资料,了解地理、人情、风土、民俗、诗作、学论等有助于构筑地域文化的认知框架;多聆听江南丝竹作品,体悟深藏在地方戏曲、曲艺、民歌、俚曲中的江南韵味,耳濡目染,以熟悉江南的音乐语言;多观赏江南自然风景、人文景致,身临其境感受江南青山绿水的秀美风韵,甚至亲入曲巷、茶肆中观摩民间的丝竹合奏,浸润式学习江南音乐文化。
实践,落实在乐曲演奏上。首先,读谱,读结构、读旋律、读各种符号记号,使乐谱了然于心。由于二胡音色接近人声,富于歌唱性,且江南丝竹脱胎于戏曲伴奏,故本曲的读谱宜采用哼唱的形式,能于缠绵婉转、柔漫水磨的嗓音里氤转出丝竹的温适小意,学习效果更佳。
其次,《中花六板》的丝竹合奏形式直接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支声复调之精妙,将声部间“你进我出,你繁我简,你高我低,你正我反,你长我短,你停我拖”,“抢档让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13]122的即兴、协作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要拉出这首乐曲的精髓,有条件时不妨直接参与丝竹乐队的演奏,通过与其他乐器的合作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处理。课堂教学时,教师亦可另持一琴,与学生二声部相和,帮助其掌握丝竹音乐变中求和、绵延不息的特点、技巧、气质。
《中花六板》是二胡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因浓郁的风格、美妙的旋律、中和的审美引无数听众竞折腰。演奏者要通过深刻的解读、剖析,认真地实践,提高演奏水准。演奏好这首乐曲,有利于闻一知十,学好其他风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