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眼科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微血管病变诱导血管增值及炎症因素破坏了血-视网膜屏障导致患者视力下降。其中糖尿病黄斑水肿是患者视力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严重者可造成永久失明[1]。临床上可采用药物及激光手术治疗,玻璃体腔内注射激素是临床常用治疗方式,通过激素的抗炎作用减轻水肿症状,提高患者视功能,但糖皮质激素持续时间有限且长期应用后患者激素相关不良反应风险增加;抗VEGF药物治疗是目前一种新型治疗方式,通过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减少渗出液,有利于患者视力恢复。本院通过联合两种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对比单一药物注射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0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3例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玻璃体腔注射药物不同分为单一组(53例)及联合组(50例)。单一组:男33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1±9.1)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5.0±10.9)个月;联合组: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7.0±10.5)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4.1±11.2)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所有患者3个月内眼部无用药、未手术等治疗。②排除标准: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患者及伴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在本科治疗室治疗,患者治疗前3 d应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参天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50106]4次/d,进行眼结膜囊泪道冲洗,治疗前30 min给予复方托吡卡胺眼液(参天制药株式会社,国药准字J20110007)散瞳,盐酸丙美卡因进行眼部表面麻醉,消毒铺巾后开睑器固定眼睑,聚维酮碘溶液清洗结膜。单一组患者使用地塞米松缓释植入物(包含地塞米松0.7 mg),联合组患者在单一组基础上应用一次性注射器沿颞上角膜后方垂直进入眼球壁,深度约1 cm,注射0.05 ml雷珠单抗,术后给予眼部轻按并常规抗炎、护理等处置[2]。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的血清VEGF、IL-6、CMT、IOP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VEGF、IL-6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IL-6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血清VEGF(80.9±21.3)pg/ml、IL-6(14.3±5.4)pg/ml均低于单一组的(144.9±35.4)、(24.1±5.8)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MT、IOP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MT、IO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MT、IOP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减小,且联合组CMT(145.5±12.4)μm、IOP(14.1±0.3)mm Hg均小于单一组的(246.7±14.7)μm、(15.8±0.4)mm H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3/50),低于单一组的18.9%(10/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VEGF、IL-6水平比较(±s,pg/m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VEGF、IL-6水平比较(±s,pg/m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单一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MT、IOP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MT、IOP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单一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糖尿病患者会导致血管病变,特别是微血管,黄斑水肿是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最主要表现形式。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是消除水肿保护血-视网膜屏障为主,可采用口服药物、激光手术以及玻璃体内药物注射等方式治疗,各种方式均有利弊[3]。糖皮质激素抗炎效果强,常应用于该疾病治疗,国外有报道称抗VEGF药物可显著减轻黄斑水肿症状,提高患者视功能,但二者联合应用报道较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出现在糖尿病各个时期,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显示,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曾胜、管腔狭窄、血小板凝聚等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进而导致水肿加重及内出血发生[4]。玻璃体腔内注药术是眼科常用治疗方式,避免药物全身作用同时,作用时间快,定位精确。地塞米松缓释植入物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与欧盟首批的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药物,通过抗炎、降低血管通透性等方式减轻眼压及水肿,但有研究表明植入物应用会加重眼压,诱发白内障,另外临床激素长期大量使用无法避免激素并发症发生。应用单一地塞米松等激素治疗效果局限且增加治疗次数,且治疗后激素并发症发生率增加,临床不会多次重复给予激素类药物治疗。抗VEGF药物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VEGF是新生血管生成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血管通透性的调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液高糖状态,体内反应性糖基化产物及活性氧增加,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增加诱导蛋白激酶C活化产生更多的VEGF,因此VEGF是公认为糖尿病黄斑水肿的重要因子,其不仅可诱导血管生成,另外还可以通过连接蛋白磷酸化破坏内皮细胞件,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加重水肿[5]。IL-6可影响多种细胞生长,增加内皮通透性,雷珠单抗通过调节VEGF、IL-6 含量显著改善患者黄斑水肿状态,解除周围组织血管等缺血、缺氧,提高患者视功能。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IL-6、CMT、IO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IL-6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血清VEGF(80.9±21.3)pg/ml、IL-6(14.3±5.4)pg/ml均 低于单一组的(144.9±35.4)、(24.1±5.8)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MT、IOP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减小,且联合组CMT(145.5±12.4)μm、IOP(14.1±0.3)mm Hg均小于单一组的(246.7±14.7)μm、(15.8±0.4)mm H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3/50),低于单一组的18.9%(10/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药物联合抗炎效果显著,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未升高。
综上所述,玻璃体腔注射地塞米松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对比单一地塞米松治疗,患者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眼压等下降显著,血清VEGF、IL-6炎症因子减少,并且联合两种药物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临床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