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
我国一直是结核病高发的国家,其中结核杆菌的感染者甚至高达5.5亿,而慢性乙肝作为一种传染疾病,在我国也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上二者合并发病的患者大有人在[1]。抗结核药物能够有效杀灭结核杆菌,但需要大量用药,对于患者肝脏的损伤较大,而慢性乙肝患者的肝脏本身就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抗结核治疗发生药物性损伤的几率也就更大,给肺结核的治疗带来了较大的难度[2,3]。选择一种能够保护肝功能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本文就不同乙肝治疗方法对于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的肝功能保护作用进行研究,选择了抗炎保肝疗法为参照,重点探讨抗病毒疗法与抗纤维化疗法的保肝作用,并且已做出如下整理报告。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间收治的105例慢性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A组及B组,每组35例。所有患者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及《肺结核诊断及治疗指南》,并且结合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等证实,患者痰菌检查呈阳性,肺部存在不同程度空洞,可以确诊为肺结核,且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500 copies/ml,HBeAg阳性或阴性,ALT、AST、TBil水平正常。所有患者均无糖尿病、肾病、精神疾病及尘肺史。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45.23±5.98)岁。A组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46.12±5.76)岁。B组患者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6岁,平均年龄(46.05±5.82)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用3HLVE/6HLE抗结核治疗,所用药物为异烟肼、利福喷丁、左氧氟沙星及乙胺丁醇,分阶段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抗炎保肝治疗,药物选择较多,例如前列地尔、硫普罗宁及水飞蓟素等,根据患者情况选择;A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237)用药量为0.5 mg/次,1次/d,口服用药。B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抗纤维化治疗,药物选择多样,可以采用抗氧化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具体应考虑患者的病情及体质。治疗持续6个月,并随访观察三组患者的肝功能损害情况。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及TBIL指标水平;②对比三组患者的停药率;③对比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三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比较 A组与B组患者的ALT、AST、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停药率比较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停药率为17.14%,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3%、停药率为11.43%,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停药率为14.29%。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停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停药率比较[n,n(%)]
慢性乙肝作为传染性肝病,无论患者的肝功能是否正常,90%以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临床上又存在许多乙肝合并肺结核的患者,两种疾病都需要有针对性的治疗,但抗结核治疗需要遵循“全程规律”,且抗结核药物往往都存在一定的肝毒性,长期服药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厌油、呕吐、尿黄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肝性脑病、腹水、重度黄疸等,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4]。由于这些不良反应比较严重,许多患者会因此选择擅自停药,缓解自身的痛苦,进而中断了抗结核治疗,造成肺结核的反复发作[5]。抗结核治疗不能中断,也给乙肝患者的治疗带来了难度,如何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保护患者的肝功能,尽量减少肝功能损伤成为了临床研究中的重点。目前,抗结核治疗的临床选择较多,较为常用的是3HLV4/6HLE疗法,采用异烟肼、利福喷丁、左氧氟沙星及乙胺丁醇进行治疗,就临床研究来看,这一疗法对于肝功能的损伤较小,但为了保护患者的肝功能,同时也为了巩固治疗效果,在乙肝的治疗上仍需要慎重选择[6]。抗炎保肝疗法、抗病毒疗法及抗纤维化疗法是临床治疗乙肝的常用方法,其中抗炎保肝主要采用中成药,例如护肝片等进行比较保守的治疗,对于病毒的清除作用较弱,其外,抗纤维化疗法与免疫调节治疗等也都较为常用,但以上疗法对于乙肝病毒的清除作用有效[7]。而乙肝病毒的复制实际上是造成肝损伤的罪魁祸首,如果在患病后6个月内无法清除肝脏内的HBV-DNA,患者就会进入乙肝进程,肝细胞不断坏死,肝内纤维组织过度增生,最终造成肝癌[8]。因此,想要减轻肝损伤,最为重要的,还是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对乙肝病毒(HBV)多聚酶具有抑制作用。它能够通过磷酸化成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与HBV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恩替卡韦三磷酸盐能抑制病毒多聚酶(逆转录酶)的所有3种活性:①HBV多聚酶的启动;②前基因组mRNA逆转录负链的形成;③HBV-DNA正链的合成。从而使其DNA链合成终止,也就阻断了病毒的复制,病毒复制放缓,患者的肝功能也能够得以保全,再联合抗结核疗法,就能对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A组与B组患者的ALT、AST、TBIL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患者的临床停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不同乙肝治疗方法中抗病毒治疗能够在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抗结核治疗中起到肝功能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