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勇
脊髓压迫症为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神经系统常见疾病,患者多伴有明显的进展性脊髓受压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能会造成脊髓功能丧失,对患者健康与正常工作生活的影响极大。手术是临床上治疗多节段脊髓压迫症的有效方式,其中以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最为常见,其在改善患者神经症状、减轻患者病情方面效果理想。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椎管扩大成形术逐渐形成了单开门与双开门两种治疗方式,但对于两种术式应用效果的研究较少;本次研究就颈椎后路单开门与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两种方式在多节段脊髓压迫症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抽选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压迫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所有患者均经CT、磁共振成像(MRI)、X线片检查确诊;患者均可见明显的C3~7椎管退变现象;患者均可见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等症状;患者意识均正常,无精神疾病、认知掌握,能够配合参与研究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未取得理想效果,因症状加重决定行手术治疗;排除合并有精神疾病、沟通障碍不能配合研究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开组及双开组,各30例。单开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5.9±5.1)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58个月,平均病程(22.9±12.3)岁;11例患者为3个节段受损,19例患者为3个以上节段受损;双开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56.3±5.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57个月,平均病程(23.2±11.5)岁;18例患者为3个节段受损,12例患者为3个以上节段受损。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单开组 患者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即予以患者全身麻醉处理,取患者俯卧位,于患者颈后正中部位做适当大小的切口,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促使棘突和椎板充分暴露,将症状较轻侧作为门轴侧,利用球磨钻在该侧关节突内缘椎板上做沟槽,磨穿外板,对内板进行保留;然后对侧为开门侧,利用球磨钻将开门节段椎板磨断,然后对椎板及硬膜间的黄韧带等纤维组织进行松解,然后自开门侧向门轴侧掀起椎板45~60°,行椎管扩大处理,然后以丝线或锚钉进行椎板悬吊处理,将其悬吊于门轴侧关节囊或侧快钉上;或者采用Centerpiece钢板固定,并对伤口部位进行清洗、缝合,术后常规行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2.2双开组 患者采用颈椎后后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予以患者全身麻醉处理,取患者俯卧位,切口部位同单开组,对C3~7椎板及与棘突、关节突进行充分显露,利用咬骨钳将C3~7棘突药除,然后在颈后正中部位将椎板咬透,同时保留根部1 cm;然后修剪打磨切除部位,并向两侧掀开,以球磨钻分别在两侧椎板处做“V形”槽沟,对硬膜囊膨隆情况进行探查,确保其情况良好、彻底减压后,将剪下的棘突骨修剪成长条行,然后将植入C3~7骨槽种,最后利用生理盐水对切口创面进行冲洗、缝合,最后进行常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 手术效果以JOA评分及Hirabayashi改善率为依据进行评估,Hirabayashi改善率=(随访评分-术前评分)/(正常评分-术前评分)×100%;以改善率≥80%为优,以改善率50%~79%为良,以改善率25%~49%为中,以改善率<25%为差。手术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1]。
1.3.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 以JOA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脊髓损害变化情况,以JOA评分<7分为重度脊髓损害,以JOA评分8~12分为中度脊髓损害,以JOA评分13~16分为轻度脊髓损害,以评分>16分为正常;分值越低表示损害程度越严重。
1.3.3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 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出血量测量方法:伤口部位放护垫,出血量=(护垫重量-干净护垫重量)/血液密度(1.05)。
1.3.4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发症包括轴性、麻痹、凸畸形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比较 单开组患者中优6例,良14例,中6例,差4例,手术优良率为66.7%;双开组患者中优1例,良11例,中10例,差8例,手术优良率为40.0%。单开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高于双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比较 治疗前,单开组患者的JOA评分为(7.4±0.4)分,双开组患者的JOA评分为(7.6±0.5)分;治疗后,单开组患者的JOA评分为(13.7±0.8)分,双开组患者的JOA评分为(13.5±0.8)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1,P=0.092>0.05);治疗后,单开组及双开组患者的JOA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8.579、34.255,P=0.000、0.000<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8,P=0.337>0.05)。
2.3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39、0.673,P=0.351、0.504>0.05);单开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80.9±13.3)多于双开组的(245.9±1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742,P=0.000<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注:与双开组比较,aP<0.05
2.4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单开组发生轴性疼痛2例,麻痹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双开组发生轴性疼痛2例,麻痹1例,凸畸形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2,P=0.688>0.05)。
脊髓压迫症属于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有占位效应的椎管内病变现象,受压部位、外界压迫性质等是影响脊髓受压后病情变化的重要因素。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脊髓、脊神经根及供应血管受压情况往往会逐渐加重,但若其受压情况超过代偿能力,则极易引发脊髓水肿,甚至可导致脊髓变性坏死,进而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脊髓半切、横惯性损害、椎管阻塞等不良后果,促使患者出现程度不同的受压平面以下肢体运动障碍、反射障碍、感觉障碍、皮肤营养功能障碍等,对患者健康及正常生活劳动能力的影响极大[2-4]。
手术是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早期予以患者有效的手术治疗能够达到脊髓及神经彻底减压效果,并可促进患者颈椎生理曲弯度恢复,对预防脊髓损伤有重要帮助[5]。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为当前临床上治疗多节段脊髓压迫症常用方式,因具有效果好、安全性高等特点而逐渐在临床上得到推广与使用。单开门与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为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常见的两种形式,但临床上对于这两种术式优劣情况的对比较少。为进一步明确两种术式在多节段脊髓压迫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对收治的60例多节段脊髓压迫症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单开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66.7%高于双开组的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1,P=0.092>0.05);治疗后,单开组及双开组患者的JOA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8.579、34.255,P=0.000、0.000<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8,P=0.337>0.05)。单开组患者手术优良率高于双开组,但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脊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一例恢复情况差的现象,提示单开门与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多节段脊髓压迫症患者的治疗中均可发挥一定积极作用,但单开门手术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其主要是因单开门椎管扩大形成术的创伤性更小,有利于减少对患者后椎体的创伤,从而可尽量的维持椎体后柱稳定,对于保持患者原有生理机能稳定、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6,7]。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39、0.673,P=0.351、0.504>0.05);单开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80.9±13.3)多于双开组的(245.9±1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742,P=0.000<0.05)。相对于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术中出血量更大,但尚在可接受范围内,提示虽然单开门手术会增加术中出血量,但并不会对手术情况及患者预后情况造成较大影响;此外,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2,P=0.688>0.05)。提示单开门与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手术风险方面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综上所述,对于多节段脊髓压迫症患者,单开门椎管扩大形成术与双开门椎管扩大形成术均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且两种术式均有较高的安全性;但相对于双开门手术而言,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提高患者手术优良率方面的作用更为理想,但手术过程中造成的出血量稍大。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及身体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以尽可能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及治疗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