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史地研究
自然与民生:清代云南雹灾时空分布及其成因研究 杜香玉(1:1)
清末民初广东商帮在云南的时空分布与崛起 白义俊(1:11)
近代迪庆藏区开发与民族关系互动研究 陈 静(1:18)
口述环境史的环境记忆与环境认知研究初探——以滇池污染治理变迁为例 袁晓仙(1:24)
滇西农村反贫困道路中发挥生态优势研究 孙爱真(1:32)
生态文明视阈下乡村振兴的云南路径选择与探索 聂选华(1:36)
清代楚雄地区的儒学教育 侯官响(2:1)
《蛮书》与新旧《唐书》中关于南诏记载之比较 刘金泉(2:9)
云南迤西三大商帮的历史功绩与现代价值 姚建峰 田生湖(2:14)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集市功能及变迁研究——以马关县都龙口岸集市为例 陈嘉欣 张子龙(2:18)
环境史视野下的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综述 徐艳波(4:1)
论南诏与唐朝、吐蕃之关系——从年号变迁的视角 方 冬(4:8)
《云南省政府公报》军事史料价值研究(1937 年7 月—9 月) 罗杨焱(4:13)
边缘视角·一体思维·多元格局——刘义棠《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基本内容与学术贡献 杨泽宇(4:19)
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建议 李艳琼(4:29)
当代多民族地区农村人群出现个体化倾向——以景洪勐宋阿卡人的生活变化为例 王建超 孙海梦(4:35)
地方·民族文化研究
文化:人的集合体的规定性 王光斌(1:45)
社会治理视域中的地母文化价值研究 尹绍菊(1:52)
浅析花腰彝剪纸样式的文化内涵 李 朦 杜 渐(1:58)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当下思考 刘 刚(1:62)
《沧海遗珠》考略(上) 周雪根 熊秀梅(1:65)
《滇事总录》述评 高宇航(1:73)
民国广南地志资料点注(之四) 李亚丽 杨永福(1:78)
浅析古典进化论学派和功能学派对当代民族学研究的借鉴意义 王天法(1:83)
“文山苗学文库”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吴正彪 张 杰(2:22)
《壮族六十甲子纳音》考释 罗祖虞 李有开(2:28)
《沧海遗珠》考略(下) 周雪根 熊秀梅(2:33)
广南县克宽村壮族濮侬支系祭“者”仪式研究 杨景方(2:40)
诺邓村“利市”的调查研究 罗金丽(2:44)
土家族吊脚楼象征意义的人类学考察 向青松 李雅宁(2:48)
南宁方言的“粤化”与广府文化的形塑 陈灿龙(2:53)
文化: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 王光斌(4:40)
2018 年苗族文化研究综述 刘志靖 伊纪民(4:46)
云南壮剧器乐曲牌——云南壮剧音乐初探之十七 许六军(4:52)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当代变迁 宋雪琴(4:56)
关门节中的仪式音声——基于西双版纳景乃村的调研 王 健(4:61)
“藏回”:一个含括的概念——基于云南藏区“藏回”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马斌斌(4:65)
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查研究——以云南省文山州为例 高尚卿 毕晓红 毕 东 李春艳(5:1)
西双版纳勐龙镇傣族“滴水文化”的内涵探讨 崔 宇(5:7)
姚安县彝族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人类学考察 胡周艳 李若青(5:12)
少数民族“非遗”的沉浸式跨文化传播——一场壮族婚礼的媒介性启示 白云武(5:15)
《指路经》中的苗族精神世界分析 侯 健(5:20)
论白族民俗中海棠象征及其文化内涵 王倩倩(5:25)
从哈尼族文化起源神话看仪式与非仪式文学的关系 刘嘉宇(5:29)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野下的云南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研究 廖春兰(5:34)
壮剧研究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蒙季秋(2:59)
壮剧小戏见证云南壮剧发展历程 陈茂兵(2:63)
壮剧中的一曲壮歌——论历史壮剧《冯子材》的独特艺术表达 黄巧燕(2:67)
历史研究
论明初散毛土司与中央的关系 陈文元(5:38)
海岱、中原地区新石器早中期祭祀遗址对比研究 屈 谱(5:43)
从唐后期(公元780-880 年)的政变看待宰相对宦官的态度 王浩淼(5:47)
严复对甲午战争的若干看法 戚庆雨(5:53)
对历史人类学理论发展的几点思考——历史的存在、书写以及反思历史人类学 彭 伟(5:57)
文学·语言研究
浅析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中顾曼璐的双重身份 王 方(1:88)
大理剑川白语称赞构式的动态性研究 杨丽婷(1:91)
浅谈广南壮语和泰语的“一”和“二” 莫安忠(1:98)
丘北曰者壮语声韵调分析 杨桂丽(1:106)
晚清湖湘宗唐诗人述论 朱银花 刘红麟(2:71)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人物形象的双重性 李 娜(2:76)
中国文章价值与民众关系 陈万博(2:80)
文山话ni 55 “尼”的共时功能调查初探 邹雨橙(2:85)
国内濒危语言问题的研究进展 杜 浩(2:90)
起伏的人生与文风——张九龄序铭文阶段风格特色浅析 杨玉静(4:72)
《书谱》考辩 潘玉福(4:76)
云南拉基语语言活力调查与评估 兰良平 恩荣泽 龙 婵(4:80)
“乡愁”叙事与民族精神表达 冯艳华(5:62)
延展、超越直至返乡:《默庐试笔》中空间叙述的特征与旨归 于子然(5:66)
修辞之于英语转移构式 赵 勇 马怀忠(5:70)
“听”“聆”的同源关系及历史演变 刘越昕 武 璠(5:74)
高等教育研究
修辞普遍性的证据及其结果研究 赵 勇 马怀忠(1:112)
大学英语项目课程与地方经济开发整合的探索与思考——以文山学院为例 那丽芳(1:117)
基于本土文化的“项目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研究 李永仙 王志丹 马崇梅 丁晓娥(2:94)
基于项目教学的泰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策略探究——以文山学院非泰语专业学生为例 李啟英 张 静(2:99)
应用型定位下师范生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文山学院师范专业的调查 陈雅风 徐国娟(2:103)
新闻学专业项目化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究——以文山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 黄加运(2:107)
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道法术器” 刘 伟 庄立会 丁长春 田 萍 陈 云(3:85)
地方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 董卫花(3:89)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嵌入式技术与应用教学模式探索 王 超 周海攀(3:93)
运用AHP 法构建师范生教学技能评价模型 王祥玲(3:97)
化工类学科新生专业认知调查分析研究 房 禹(3:101)
“新时代”德育工作与儒家乐教的结合 张小雨(4:87)
教学艺术创造能力在高校“金课”中的价值 马怀忠(4:93)
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 刘 睿 李春波(4:97)
审核评估视角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策略研究 李金莲 刘 超 唐爱华(4:103)
社会主义优越性何以在中国实践成功 张国伟(4:108)
云南边疆高等院校纳入少数民族工艺途径探究 吴化雨(5:80)
“双创”背景下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探析——以文山学院为例 陈红惠(5:86)
社区参与:新建本科院校学术发展的策略 王艳梅 徐明祥(5:89)
“双高计划”视域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探究 张 旭 李玉爽 葛阿萍 戴晓东 徐光晨(5:95)
浅析梵高素描作品中的组成要素 刘 刚 苏应蓉(5:100)
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元思辨能力调查 曹 敏(5:104)
边疆民族地区寄宿制学生心理资本干预研究 甘启颖 王 焱 (6:67)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在“线性代数”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李艳艳(6:72)
利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第二个重要极限公式的探索 李林婧(6:75)
基于问题解决理论的“数学分析”概念教学模式探究——以“曲率”概念教学为例 李荣玲(6:79)
单指标混合效应模型的有效估计及变量选择 阙 烨(6:82)
“工程力学”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 张智聪 吴 丹(6:86)
BIM 技术下工程制图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吴 丹 张智聪(6:89)
教学实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文山学院教学实习现状 周建松 胡展育 陈 静 胡国贤(6:94)
基于实验课模式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思考 唐洪亚(6:99)
基础教育研究
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实践教学实施策略 李延芳 杨兴涓(2:111)
农村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研究——以某镇中心完小教师为个案 罗 瑞 邓选梅(2:115)
重点中学学生自尊与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关系研究 邓选梅(3:106)
探究一类斜三角形的新解法 罗荣建(3:110)
高校班委会+班主任助理小组班级管理模式探析 毛发仁(3:113)
洱海流域农业转型升级中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樊静静 杨运星(3:117)
初中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蒋晨玥(4:114)
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刍议 苗顺芳(4:118)
浅析美国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董卫花(5:108)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分析及其选编策略 夏 芬(5:112)
社会热点如何走进高中语文课堂——以“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进课堂为例 何青璘(5:117)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核心要点探析 杨艳红(6:103)
低成本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为例 沈光先 田 宽 冯 靓 罗文华(6:108)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立德树人的教育审视 李开文 张江燕 王 萍 闫巧珍(6:113)
乡村振兴战略下云南农村中小学体育的机遇与挑战 朱承敏 任朝阳 李荣峰 陈志伟(6:118)
生物资源开发研究
三七叶提取物抑制酪氨酸酶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宋建平 张志信 娄 洁(3:1)
32 种石斛属植物的氨基酸分析及营养价值评定 李洪潮 常 征 丁长春 高明菊 冯光泉 刘 伟 沈清清 胡展育(3:5)
药用部位和加工方法对紫菀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 王 蓉 赵美英 郭伟娜 程 磊 方成武(3:12)
紫背天葵光合日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分析 陈 云 刘 伟 胡 彦 冯 欢(3:18)
云南省甲螨名录 胡展育 周建松 赵 芳 詹云静(3:22)
滁州地区老鸦柿资源分类研究 贾雪晴 刘传富 姜自红 涂清芳(3:29)
三七花复合饮料的研制 周家明 王莹莲 王朝梁 马 妮 冯光泉 赵 爱(6:1)
民族药小红参对照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张容溶 闫倩玲 张玉洁 张文斌(6:5)
PEG 模拟干旱对三个辣椒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及抗旱性评价 刘 伟 黄 勇 胡展育(6:8)
不同配比基质对红叶石楠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江生泉 薛正帅 江文林 张香杨(6:12)
金丝皇菊与阴歧油菊及杂交F1代的部分遗传表现 姜自红 卢 漫(6:15)
UPLC 法同时测定紫菀中三种绿原酸类物质的含量 王 蓉 李斐然 郭伟娜 史学礼 (6:19)
云南文山市石漠化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 沈清清 赵 芳 胡 彦 吴风志 胡国贤(6:23)
化学与化工研究
HPLC 法测定肝豆灵片的盐酸小檗碱和芦荟大黄素含量 栗进才 陈默涵 黄 鹏(3:33)
纯氧曝气系统中活性污泥特性研究 江雪姣(3:37)
数学研究
Nekrasov 矩阵线性互补问题误差界的新研究 李艳艳(3:40)
严格α2-对角占优M-矩阵A 的 A-1∞进一步研究 周 平(3:43)
信息技术研究
教务管理系统辅助录入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曹 知 王崇文(3:47)
众数线性回归模型的局部影响分析在森林火灾中的运用 朱桂玲 胡晓飞(3:50)
区域经济研究
盘龙河流域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污总量探析 夏永竹(3:54)
旅游业转型、升级特征分析与探讨——以云南省为例 谈 思 明庆忠 刘宏芳(3:59)
“南展西扩”战略下云南省冰雪产业发展研究 季 文 张 平(3:66)
战时的茶业统制与近代云南茶业发展——以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为考察中心 胡肖言(3:71)
印度的茶叶产业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肖 军(3:79)
中越开放对滇桂交界地区经济联系的影响 刘小燕(6:30)
以良好家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文山市古木镇阿车村委会石缸村为例 李金梅(6:36)
云南省姚安县左门乡精准扶贫政策有效执行研究——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模型的视角 秦丽芳 陈 艳(6:41)
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柯月嫦 吴映梅 柯玉婷(6:47)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剖析(2000-2010)——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实证分析 李联廉 苟鸿蒙(6:53)
蒙自开埠与滇越铁路通车对云南近代对外贸易格局的影响 于 欣 (6:61)
·第33 卷 终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