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素香 程 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的重大命题, 它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新时代推进我国文化建设, 要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在文化资源占有与权利分配上享有均等机会, 进而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持续、 良性发展, 就必须建立起一种文化平等、 文化共享的文化公正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和矛盾多发的特殊时期, 文化领域也正在发生深层次的变化, 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新时代我国文化公正建设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我国国情特殊, 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差距, 导致了文化发展区域差异悬殊,集中体现为东部强西部弱。 自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实施优先发展东南沿海的战略计划, 出现了地区间文化资源配置失衡的“鸿沟”, 使得中西部文化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不发达地区的文化发展程度也明显滞后于发达地区。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 东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远高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这就使得东部地区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推动文化的发展, 建设完备的文化设施,拥有充足的经费来开展当地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 相比较而言, 西部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文化发展难以满足居民的需要, 不仅文化设施建设落后, 而且在数量和规模上也较东部地区相差甚远。 因此, 文化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使得不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明显滞后, 并成为中国最突出的国情之一, 与文化公正的本意相违背, 也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进程。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虽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是和城市的发展一比, 就难以望其项背了, 而文化水平的差异更远远超过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农村的文化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镇的文化消费水平, 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享受相对优厚的文化资源配置, 而农村所能得到的文化资源则相对落后。 国家实施优先发展城市的战略计划导致如今城乡二元结构现象的产生, 这种社会结构使得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差甚远, 由此导致资源分配不平衡, 大量的、 优质的文化资源都集中在城市, 城市居民能享受到各种不同的文化资源。 在文化资源的占有方面, 农村和城市存在相当大的差别, 2018 年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 城镇居民人均支出2974.1 元, 而农村居民人均支出1301.6 元。①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19)。与城市文化相比, 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城市内公共设施应有尽有, 特别是一些公园, 不仅风景优美, 而且老少皆宜, 市民们可以在公园里散步、 下棋、 跳舞, 从事健康的文娱活动。 而在农村, 这些公共设施处于完全缺失的状态, 无法找到健身器材, 没有公园、 草地、 喷泉, 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广场都难以找到。
文化资源配置在社会阶层的不公正体现为“上层多下层少”。 高收入群体占有更多的公共资源,并且拥有更多的机会, 而低收入群体则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权利。 一方面, 不同的社会阶层逐渐产生了不同的文化。 相对富裕的群体对文化价值的期望较高, 对文化价值的追求显得更为积极, 这个阶层的成员因此会有更高的文化价值追求。 反之, 相对贫困阶层的成员, 不仅自身的文化期望较低,对其周围成员的文化期望也相对较弱, 容易陷入文化贫穷恶性循环的怪圈。 另一方面, 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影响着文化资源的分配, 主要表现在贫富阶层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 其在享有文化资源上存在不公正的现象。
就家庭而言, 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对文化资源的占有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必然高于物质条件匮乏的家庭, 贫困阶层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享受较好的文化资源已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加快加深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影响入学机会的因素越来越多, 毕业后的择业机会也越来越多, 但是社会分层占主导因素。 教育在社会流动和地位获得中的作用也在逐步增强。 现实中, 昔日因优秀教师聚集并积淀丰厚优良学校文化的重点学校, 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了挥之不去的公众形象和社会认同, 成为万众追逐的优质教育资源; 政府部门精心打造的窗口名校更被社会中高阶层群体所青睐。 不同阶层都充分利用各自掌控的社会、 经济、 文化资本进行博弈, 以争取优质教育资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虽然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但在其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大致可概括为“身小体弱”。 “身小”是指公共文化服务所涵盖的范围小, 对象有限; “体弱”是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制不完善, 容易发生病变。
“身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领导缺乏“文化自觉”和政府主导意识。 例如一些地区领导干部花大力气加强经济建设, 而对文化公益事业完全不重视, 文化馆、 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服务越来越差。 二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不够。 一些文化发展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公共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投入总量偏少, 比重偏低, 城乡、 区域发展不平衡, 均等化任务艰巨。 农村和西部地区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处于明显的弱势。 三是公共文化队伍建设不健全。 一些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的状况堪忧, 多年来存在的数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专业素质低等问题仍没有多大改观。
“体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法律保障体系亦不完善。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仍缺乏制度化、 系统化的法律法规, 导致政策难以落实。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公共文化服务多头、 分散、 重复供给的现状, 不仅增加管理和运行成本,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还有悖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原则。
文化不公正的现状是由多种因素的合力造成的, 历史的原因混动着现实的原因, 国内的原因夹杂着国际的原因, 国家的原因内含着社会的原因, 集体的原因包裹着个体的原因, 形式的原因遮掩着内容的原因, 只有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地研究,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造成新时代我国文化不公正现象的原因如下: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生产力的发展还比较落后, 这是制约我国实现文化公正的“硬伤”。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 人类经历了对公正追求的不断更新, 依据与物质力量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需求层次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首先是生存需求和经济公正, 再就是享受需求和政治公正,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到更高层次即发展需求和文化公正。 这种不断发展的变化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 马克思曾说, 实现真正的公正和文化公正只有当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而“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 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 第166 页。空谈轻而易举, 但是如何实现说来容易的“应当确立的状况”, 以及现实的发展状况是否已达到实现“应当确立的状况”的客观条件, 这不是通过虚无缥缈的思维和意识的判定来实现的, 而是由物质力量发展的现实水平决定的。 因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得到了极大提高,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精神财富同样丰富无比, 文化贵族、文化特权、 文化压迫等现象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 文化公正的时代才会真正到来。 物质力量造成的藩篱只能由物质力量本身来打破。 可以说, 人类社会的诸般现状既苦于物质力量的发展, 也苦于物质力量的不发展。
从目前国情来看,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的发展依旧不足。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资源相对不足, 使得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 我国现在虽然是经济大国, 但不是经济强国。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将持续进行,它将为保障文化公正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和文化协调和谐发展将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由于我国长期大力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而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不完善, 从而在社会中引发了诸多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平等的机会, 进而导致人们在文化资源占有与权利分配上未享有均等机会, 这是我国实现文化公正的“软肋”。 所以迫切需要政府提供一个公正的竞争环境及相应的保障制度与措施。 社会的改革和进步都是以新的适应现实的制度来巩固的。
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历届政府都将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这一举措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在短时间内飞速提升。 但同时由于政治体制不健全, 暴露出很多问题, 引发了种种不公正的现象。 一是政策导向不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经济、 社会、 文化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国家实施优先发展东南沿海、 城市的战略计划, 导致沿海地区与内地贫富差距拉大, 城乡二元化体制形成。 不平衡发展战略在经济、 文化建设中产生了诸多不公正现象。 二是法治环境缺失。 文化公正的实现需要文化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备的法律制度, 但是其中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法律还存在很多空白以及不合理的地方, 从而使得法律难以保障文化建设方面的公平正义。 如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 难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富人越来越富, 穷人越来越穷, 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拉大; 教育与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导致公民在文化资源占有与权利分配上未享有均等机会;另外在文化建设过程中, 社会中常常产生“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反不究”的现象, 致使文化不公正现象愈演愈烈, 这些都必定会影响到文化公正建设。 三是政府调控乏力。 我国一些社会文化不公正现象产生于政府职能的缺位。 例如, 我国一些文化垄断行业和部门凭借其特权获得超额利润, 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收入。 政府应当对这种垄断行为所产生的收入进行监督限制。 我国文化市场发展不成熟, 且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政府职能缺位, 无法对这些文化不公正的现象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限制。 文化部门行政性资源配置方式的低效率是文化公正难以实现的又一重要因素。
中国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继而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积极的一面, 也有落后消极的一面。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人们价值观念的落后影响文化落后, 我国国民的劣根性使得一些传统文化观念的糟粕根深蒂固, 这是我国实现文化公正的“痼疾”。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阻碍文化发展的主要有这样一些思想: 君主专制主义思想、 等级与特权思想、宗法家长制统治思想、 封建迷信等。 长期在这些思想的束缚中, 人们几乎难以有社会公正意识, 更谈不上去寻求文化公正。 这些思想将人们牢牢捆绑在封建道德里, 使人成为一种工具,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中华传统文化落后消极的部分中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 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 其中封建社会的等级与特权思想、 宗法家长制统治思想体现的是当时的一种人伦次序、 社会等级制度, 忽视了人的平等与发展, 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由于传统文化中这种强调专制主义、 等级主义、 唯血缘关系等消极因素根深蒂固, 正义因素的贫乏造成的历史惯性导致我国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难以建立系统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 无法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在文化资源占有与权利分配上享有均等机会, 无法完全消除特权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虽然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人民慢慢有了民主的意识, 但是文化不公正现象依然存在, 思想文化发展还没有达到与社会同步发展。
文化相对落后的地方由于经济物质条件滞后, 地域封闭, 交通不发达, 人们很少也很难接触到社会的新鲜事物。 人们的社交圈子狭窄, 加之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 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人们之间缺乏文化的交流, 无法与时俱进。 这样长期下去容易产生文化自闭的现象。 坐井观天, 固步自封, 只看到自己头顶那一片天空。 人们的求知欲望在很大程度上被落后传统的观念所束缚。 人们没有完善自我的意识, 不会有获取新文化知识的动力, 更谈不上参与文化建设。 再加上城乡文化基础设施的差别, 文化相对落后地方的人们在文化资源享有方面陷入了恶性循环, 文化不公正现象越来越多, 严重阻碍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深入观察世界发展大势, 深刻体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①习近平: 《在中共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 《求是》2018 年第1 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必然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公正地享有文化资源, 但这种文化公正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为维护文化的公平正义, 新时代的文化公正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对策。
思想引领行动, 理论指导实践。 新时代文化公正建设的“正心”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充分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统一思想, 不断增强思想引领力, 形成新时代的文化公正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学习马克思, 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 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 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 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 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 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 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反之, 落后的、 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 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①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8 年5 月5 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对新时代文化公正事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平等观。 新时代文化平等观的建立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旨在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在文化资源占有与权利分配上享有均等机会, 这种机会和权利在相关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不应该受到地域、 城乡、 阶层等因素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 文化平等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 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于是有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 第 404 页。文化平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 充实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 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论述: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 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 平等发展权利,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③习近平: 《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4 年3 月29 日。新时代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平等观为指导,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化领域的不公正现象必将逐步减少。
二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共享观。 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要以文化共享为理念, 为大众服务是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让发展更加平衡, 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 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就要完善发展理念和模式, 提升发展公平性、 有效性、 协同性。”④习近平: 《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 《人民日报》2017 年 1 月 18 日。公共文化服务也要坚持共建共享的理念。 2018 年8 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均等化, 坚持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重心下移、 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⑤习近平: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8 年8 月23 日。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和建设要更多地造福人民, 使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使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个阶层和各族人民。
三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对此,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⑥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2017 年 10 月 28 日。一切历史的前提条件是人, 现实的、 活动着的人。 一切历史的主体力量也是人,是彼此关联、 相互交往的人, 这就是人民群众。 传统理论将人消极被动地看成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将人的改变交付于教育和环境的改变, 却正好远离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之源。 因为“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 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 第 134 页。人民群众被群氓化了, 被知识精英、特权阶层踩在脚底, 只能听从他们的号令。 然而事实却是,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 人类社会的任何一次进步都是人民群众合力的结果。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 没有人民群众的发展, 任何一次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 高居于社会之上的不过是少数人, 他们的力量不过是人民群众赋予的, 没有人民群众, 他们根本无丝毫力量可言。 文化公正旨在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能力去享受社会文化的成果。 实现文化公正既是为了人民, 也需要依靠人民。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 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文化公正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健康的体魄即“身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是意识化了的物质, 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表象。 对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 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版。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不会因其所特有的相对独立性, 而跳出生产力发展的束缚, 完全自行其是, 而是会随着生产力的变革或慢或快地改变。 没有经济的发展, 就不可能有文化本身的发展, 就更不能设想作为文化发展最高阶段的文化公正了。 物质力量的发展在文化公正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物质力量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公正本身的发展, 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 物质力量的发展消解了文化公正对立面存在的物质根基, 为其发展扫清了障碍。
要实现文化公正, 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以便为其夯实物质基础。 也就是说, 要坚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随着国家的富强, 人民的富足,文化公正自然会随之而来。 当然, 这不是说一心一意只谋求物质力量的发展, 而置文化发展于不顾。须知, 文化公正和大力发展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分清主次, 认清本质和现象, 廓清目的和手段, 一切以实际情况为依据, 不能按照本本, 要保持二者发展的张力, 必要时完全可以将文化公正的发展提到首位。
为了实现文化公正, 政府必须把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保障对文化事业建设的资金投入。 经济发展了, 经费充足了, 公共文化领域的充足资金是公共文化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是实现和谐社会、 人人平等的有效保障。 社会生产力发展了, 社会经济发展了,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了。 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改善了, 就有时间和精力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例如, 近几年风靡国内的广场舞, 以前是大城市里一群退休且生活无忧的老人的娱乐活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广场舞在县城、 乡镇也风靡起来了。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发展, 并且随着贫富差距的逐渐缩小, 不同地区间的文化差异也在逐渐缩小, 文化公正在一步步实现。
拓宽文化建设渠道, 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的建设成果,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文化资源占有与权利分配上享有均等机会, “共享”是文化公正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是公众要更加自觉地提升文化参与度。 提升公众普遍参与社会文化事业建设的愿望, 一方面,我们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公众对社会文化产生认同, 从而由被动变为主动, 自发地参与文化建设。 “艺术来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文化源自公众, 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显得尤其必要, 更何况我国文化建设还处于基础阶段。 公众要改变思想观念, 要有一种主人翁的心态, 发挥自身的优势,带动身边的人, 共同努力, 共同建设文化。 另一方面, 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提升文化的自我参与的价值感, 提高群众的文化自信心, 改善生活的精神品质。 政府只需要做好“后勤”工作, 不再需要从“导演”到“演员”一手包办, 给予民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是政府要加大力度引导公益性的群众活动。 政府要出台政策鼓励接地气、 反映地方特色以及民众生活的作品, 并且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方案。 文化建设基础设施不局限于城市, 同时要深入农村, 使其惠及广大民众。 同时, 为了解决基层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政府应充分发挥志愿者和民间组织力量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政府还要为基层文化的建设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 这将为实现文化公正提供有利条件。 政府要为文化公正的顺利实现提供一个有力的平台, 使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文化公正建设的伟大事业, 为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然, 在文化公正实施过程中也需要人民群众的监督, 使文化公正运行在良好的法制环境下, 进而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公正成果。
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政府要不断健全文化制度。 政府要为文化建设提供大力的制度和政策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守住文化公正的底线。
一是政府要为文化建设提供行政支持。 政府应该大力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改革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培育新时代新型文化业态, 政府还要继续加大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不断开拓文化企业发展的新高度,继而不断为人民提供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是政府要用法律手段维护文化建设环境的公正正义。 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不同个体之间的竞争, 使之公正、 有序, 共同获得最大的利益。 政府应当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文件, 帮助弱势群体或本身条件相对较差的人员, 同时对利用不法手段破坏文化公正的人予以坚决打击。
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为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添砖加瓦。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创新生产经营机制, 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①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2017 年 10 月 28 日。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 文化与经济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政府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 平衡好经营性文化产业与公益性文化产业, 打破传统的按地域、 行政区划分的落后体制,真正做到既要发展文化产业, 更要发展好文化事业。 政府应采用宏观调控手段, 使我国的文化事业持续、 健康、 有序地发展。 有活力的经济环境正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力土壤。 国家掌控国民经济命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就是掌握着文化的主旋律。 政府如果能用好自己的职权, 那么文化公正的实现就不是遥不可及了。 良性的文化体制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同时又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保障。
文化公正不仅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深层次表现, 更是检验社会制度优劣与否的试金石。 文化公正与政治、 经济以及社会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 是推动社会整体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时代的文化公正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