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新时代广播电视播音创作的指导意义

2020-01-01 14:49李申建
武汉广播影视 2020年7期
关键词:播音员广播电视文艺

李申建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在全国人民为建设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之下,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应当积极主动作为,研究如何进行广播电视文艺播音工作,将具有东方神韵的中华新文化有效传播,通过丰富的优秀视听节目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出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广播电视文艺播音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播音学中是重要的门类。它通过播音员、主持人说话时,语音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收放自如,进而表达其对社会生活中的思想情绪,态度立场,喜怒哀乐。通过作品同普罗大众相互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感情,引起共鸣。

实践证明,新时代的中国广播电视文艺播音创作需要一种精神的引领和理论指导,使创作出来的广播电视节目既不落俗套又不高高在上,真正“接地气”地走进老百姓的心里。严格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从根本上为中国的广播电视文艺播音送上了应该如何进行播音艺术创作并永葆艺术生命的金钥匙。

从近现代发展史来看,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性质决定了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文艺理论都是以人民性作为其中心思想和核心内涵。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作为依据,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评价文艺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彰显着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品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了“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鲜明地指出了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198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正式提出,我们的文艺工作总的口号应当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了文艺创作的具体服务对象。

2014年,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重点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再一次说明新时代的中国,包括广播电视播音创作在内的一切文艺创作,都要把人民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梳理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我们注意到无一不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人民主体观念,也解答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征程中,中国广播电视文艺播音作品创作中“谁来播”“为谁播”“播什么”和“怎么播”的问题。

一、谁来播——人民群众是广播电视文艺播音创作的主体和灵感来源

实践出真知。任何艺术的开端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创造了历史、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全体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想法是整个历史前进发展的目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决定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人民是书写人类历史的主体。所以,人民群众应该是也必须成为广播电视文艺播音创作的主体。

首先,作为近现代诞生的科技产物——广播电视,本身就是源自于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科技创新创造,丰富着广播电视节目,让全世界都能共享最新的资讯,共看世界最美的风景,共听全球最美的声音。小小的收音机和电视机让大大的地球逐渐变成了“信息村落”,“地球村”的人相互交往变得快捷密切。声音和画面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想象空间,创造了最璀璨的现代文明信息文化。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迭代更新,广播电视也在时代浪潮中阔步向前。2019年11月,5G技术在中国正式商用,广播电视行业进入更加深度的全媒体融合时代。特别是在未来,中国在以去中心化为特点的区块链时代,广播电视行业面临新挑战。但不服输的中国广播电视工作者已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和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一起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广电产业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中国进步的力量源泉是人民创造性的实践。在广播电视文艺作品创作中,我们植根的是人民、依靠的是人民,服务的是人民。正如习近平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呻吟、无魂的躯壳。 ”

其次,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交融,不断丰富着广播电视播音创作的形式和内涵,使其丰富多彩。播音作品语言表达更加多样,节目形态层出不穷。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间,广播电视播音作品大多是自上而下,我播你听你看的节目形态。而改革开放后,广播电视节目更注重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例如央广的《今晚八点半》、央视的《星光大道》等。2012年,李立宏解说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获得全民参与,成为文化现象。纪录片中,李立宏以其浑厚深沉,稳健音色的嗓音赢得观众好评。光影之间,李立宏声情并茂与食物的画面相融合,宛如智者,韵味深长。每晚,观众留守观看影片,同时上网下单购买纪录片里延伸的食品周围产品,这部播音作品不仅赢得口碑同时还获得巨大的商业成果。

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推动历史进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都是人民大众中的一员,广播电视播音员本身就是人民,他们通过观察、体验、学习来感受和建立播音作品与生活、播音作品与生命之间的联系,创作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广播电视作品。无论是几年前,我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学习教育,还是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突出强调的增强“四力”学习教育,都是提醒我们广播电视播音员,无论在什么历史时期,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感情,对实践生活才会有深刻的体会。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才能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地播讲着具有社会感召力的广播电视作品。

2019年四川省广播电视系统开展了“名记者、名主持人增强‘四力’四川边界行”走基层采访活动。六万多公里的行程,播音员主持人同记者走遍四川五十多个边界乡镇、边界村,采访了五千多位基层群众。推出了像《代家村的“最后一公里”》《茶马古道上的边陲小镇》《一街跨两省的党支部》等三十多期专题节目和五十篇主播手记。这些以小故事展示大背景,以小切口突显大主题的报道精心筹划,内容也接地气、暖人心,向上向善。期间,跟队采访报道的播音员主持人也感受到“只要沉下心,匍下身子,到最一线去感受采访对象的感受,融入他们的生活,我们就一定能获取最丰富最生动最有细节的素材,做出来的作品就一定是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

二、为谁播——人民群众应该是广播电视播音创作的服务对象

播音作品要有对象感。这就要首先明确你播送的作品是给谁看的听的。对象感中的对象就泛指收音机前、电视机前、手机屏幕前正在收听收看的广大人民群众。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从属性而言带有独立自主性。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就说明文艺作品往往体现着某种价值评价。甚至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精神导向和价值引领的功用。

作家沈德鸿曾说过“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头——创造生活。”借此说明,“文艺要反映生活,但文艺不能机械反映生活。”所以,广播电视文艺的创作的目的必须是能够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素质,激发人们永远保持进取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心态,充满正能量,引导人们找到思想、力量、快乐之源泉。广播电视播音创作也是这样,只有创作出走进人民群众心眼里的温暖作品才能被人民群众认可、接受、喜爱。

坚持人民在文艺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根本问题就是要解决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2014年,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就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论断都在揭示着一条真理: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

客观而言,我们的文艺就是大众文艺。大众文艺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用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文艺作品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审美选择、艺术情趣、实际需求,还要以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潜移默化地熏陶提升大众的审美志趣和品位,进行正确价值导向。在文艺作品创作中一定要重视作品质量、将质量视作生命。当然,人民性也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娱乐大众”。当下,有很多年轻的广播电视播音员和主持人,喜欢沉浸在自己小世界中,沉浸在自己对自己音画作品的孤芳自赏中,缺乏“大眼界”“大格局”“大我”的审美追求;有的广播电视播音作品粗制滥造,舆论导向有偏差、说话归音吐字不到位、稿件感情基调和语势轻重缓解把握不准确;还有的广播电视作品还求新求怪,装腔作势、曲高和寡。特别是有的广播电视作品千篇一律没有创新,雷同现象严重,节目中或扭曲经典歪曲历史,或丑化英雄善恶不分,或媚俗低级哗众取宠。这些广播电视作品的播音员,在创作前后压根就不是站在为人民群众播送的角度,也就难成经典之作了。所以,新时代的播音员要主动积极地多到到基层去,到人民中去,“一头汗两腿泥”才能播出带着温度和感情的广播电视文艺作品。

三、播什么——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广播电视节目

广播电视台除了具有意识形态管控,传达党和政府声音外,还具有对人民群众科普知识、陶冶情操的社会功能。

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政治家办报”这一经典的无产阶级新闻学思想。这句话告诉我们当代的广播电视行业也要有“政治家办台”的思想。我们必须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江泽民曾说过:“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播音员理应首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马克思新闻观和文艺观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当好并发挥好人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实践工作中,广播电视的播音员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多播送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无论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还是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乃至于市井百姓的儿女亲长,家长里短,均可呈现。

而站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广播电视的播音员更要坚守初心,只要是有利于实现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作品,我们就要去为时代而播讲。知百姓事,说百姓话,想百姓想,这是时代要求也是播音员作为媒体人的“媒体态度”。

当然,随着我国逐渐走入国际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相互交织融合。习近平曾指出当前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使命任务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广播电视文艺播音员就应思考我们该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怎样展现好中国形象。笔者认为,当前广播电视播音员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用优秀广播电视文艺作品振奋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特别是多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中国有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根与魂的问题。播音员的播音话筒要更多地对准中国的本土文化,通过广播电视作品向人民群众介绍如何传承、保护、发展、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播”出中国意蕴,传递中华声音正能量。

第一,要侧重于历史的继承性,把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融入广播电视文艺作品的播音创作中,形成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创作导向。中华文化历经了五千多年的积累、启迪,广播电视文艺播音员应该在身边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搜集、整理、研究中挖掘其精华所在,并用广播电视艺术手法加以传承保护。例如,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在新中国迎来70周年华诞之际,推出了35集四川方言保护传承广播文艺专题《四川方言》,以及聚焦成都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20集广播文艺专题《根与魂——走进成都非遗》。担任这两部作品的播音员浩岷,每一集节目都参与到前期策划对接、中期采访写作、后期播音制作等全链条创作中。他曾说“只有满怀对人民群众的那份深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基层文艺创作的第一线、以群众的视角、小成本的投入,以小见大地积极发掘中华大文化后面的正能量和大情怀。”

第二,要侧重于现实生活指导意义,把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创作的要求和出发点。文艺来自于缤纷的真实世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客观存在都能够成为文艺创作的基础。作为具有独特价值导向作用的艺术作品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社会新风。因此,中国的文艺作品不应该简单地作为“传声筒”成为核心价值观的衍生品和宣传工具,最关键的问题是探讨如何以艺术的形式来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情、意、新、信、行的有机统一。通过艺术实践、艺术鉴赏和艺术评判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广播电视文艺作品创作有机结合,用入心入脑的解说、朴实的文字语言、恰到好处的配乐、栩栩如生的拍摄画面告诉受众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第三、要侧重于同全球文明的沟通交流,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塑造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文艺播音作品。中华文化从来就不是一个闭塞的系统,从古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中华文化从古至今和世界相通和全球相融。特别是在科技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的对外宣传成了国与国之间交往,文化信息交互交融的有效途径。2018年3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宣布正式成立,形成中国对内对外宣传新力量。新组建的总台除了强化传统媒体上的传播优势,还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更好的“中国故事”,传更远的“中国之声”。近几年,央视在对外宣传上成果丰硕。《远方的家》《一带一路》《边疆行》让世界认识中国。同时还与英国BBC、Austrian national broadcasting group、The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等国际媒体联合制作《隐秘王国》《中国艺术》《番茄的胜利》《熊猫》等纪录片,让中国文化通过镜头日益影响国际,让中国题材广播电视作品广受国际高度关注。“红色中国,色彩斑斓。”当然,其影片中播音员声情并茂的配音解说,也让外国朋友聆听到了中国的语言声音美学。

当然,近些年中国地方媒体也和中央媒体一样积极探寻对外宣传的新路子。例如2018年成都广播电视台集合旗下五大广播频率主持人和编辑记者制作的《五洲共此时 听见成都》广播文艺专题,用有声语言讲述成都三千年的巴蜀文化,并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向全球发声。被列为国家广电总局“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重点项目的“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熊猫小记者小主播全球追访‘一带一路’大型公益新闻接力行动”从2017年启动到现在,成都的小记者、小主播们已经将他们的“熊猫足迹”留在了英国、爱尔兰、法国、马尔代夫、丹麦、意大利、瑞士、韩国、泰国等数十个国家,大部分还是成都的友好城市。“熊猫小使者”他们追访“一带一路”成果,传播天府文化、宣传多彩中国。其探访经历制作的电视片也通过央视《中国新闻》《新闻直播间》、香港卫视《西望成都》等栏目向全球二次传播。

文艺创作不可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要有世界眼光,学习借鉴融合全球各地优秀的文化成果。新时代之下的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离不开与各国人民的沟通交流融合,要积极构建起人类文化交融的命运共同体。所以,中国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也要走出去,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以及行业人士相互学习并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成果。坚持弘扬中国精神,要有“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之精神,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中国的广播电视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用优秀的文艺作品鼓舞更多的人。

在广播电视播音作品的创作、实践领域,成功的案例有很多。例如,被称作“凤凰之声”的香港凤凰卫视播音员张妙阳先生出生在新加坡,从小与广播结缘。自1996年凤凰卫视中文台开播以来,广播电视播音作品数不胜数。以其音质贯通浑圆沉实,磅礴具有穿透力,嗓音弹性极大,强烈的声音的辨识度成为其播音特色。特别是电视宣传片配音,其声音形象“远听声雄,近听悠扬,起若乘风,止如拍琴。”被华语广播电视学界和业界比喻成为能巧妙融合两岸三地语言特色。张妙阳曾说“我希望这个声音听起来既不是新加坡的,又不是台湾的,也不是大陆的,他应该是属于凤凰独有的声音。”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播音员就应在播音业务上要学会融会贯通,自成一格,塑造自身播音LOGO形象。

时代在发展,播音也要进步。广播电视播音员在工作中只有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拥有持久魅力、具有当今内涵的精神文化传承下去,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强大生命力,“用心吐字,用爱归音,用情动人”地播讲好每一部播音作品,才能让中国文化同全球人民构建起来的文化成果一起,为人类提供最美的视听享受和正确精神指引。

四、怎么播——人民性和艺术性是判断优秀播音作品与否的重要标准

如何“播”得动听、“播”得感人、“播”到人内心深处、“播”出真情实感、“播”出人间真善美,这些都是广播电视文艺播音作品的评价指标中最重要的因素。既然人民的主体原则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取向,那么人民是否满意就成了文艺播音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于文艺评价标准,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曾经提出过著名的“美学的和史学的”批评标准。毛泽东同志也对文艺批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

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指出“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人民性和艺术性的提出,既触及评价的政治性立场判断,又关照了艺术创作的专业性。从“历史”“人民”“艺术”“美学”四个维度评判和鉴赏作品,体现了我党对待文化建设的方向把握、专业角度和发展眼光。另外,讲话中还提到“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十分有现实针对性地把人民放在了文艺作品鉴赏和评判主体的位置上,这是一种理论创新。

对于广播电视播音员而言,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让自己的播音作品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首先,树立起坚定的政治立场。永远跟党走,争做党和人民的播音员。其次,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从艺先做人,德渥艺精,全面发展。第三、提高个人播音主持业务能力。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各行各业学习,向前辈学习,向身边人学习。旁征博引,融会贯通,自成一格。用声音塑造时代新形象。第四、播讲好每一篇稿子,多悟多感觉多尝试。每一部优秀的播音作品都是在无数次的历练实践中打造出来的,我们的播音员也要有锲而不舍的声音“工匠精神”将对新时代社会的态度、感情、信念都深情款款地演播出来,塑造出人民群众满意的广播电视文艺作品。

五、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想实现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我们就需要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取得新发展,获得双丰收。广播电视播音创作也应具有时代性,用发展的思维,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鲜活、温暖、鼓舞人心的优秀广播电视文艺播音作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已给了我们一把开启如何创作好广播电视播音作品的钥匙,剩下的就是带着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感,踏踏实实地在播音主持实践岗位上做出新的成绩。

猜你喜欢
播音员广播电视文艺
1942,文艺之春
新闻播音员做好各类配音工作需要掌握的技巧
浅谈播音员主持人语言的纯洁性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细微之处见功夫——播音员的情感掌控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