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策略研究

2020-01-01 12:59田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党性修养党性学生党员

田畅

(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吉林 13201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党员自身成长成才的需求变化,高校各级党组织依托校内资源开展的党性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培养学生党员的需求。我们知道,实践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因此,围绕高校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来展开理论维度的研究尤为重要[1]。理由有二:一是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受到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它在学生党员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加强党性教育的实践,它的组织实施还需要理论的指导。二是在高校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中,不可否认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诸如把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等同于去红色景点参观游玩,或是混同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有必要廓清思想认识,澄清错误言论。该文坚持问题导向,从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入手,探讨高校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的理论建构[2]。

1 高校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解决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作为高校加强党性教育的实践路径之一,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党员思想入党的问题,也就是党性修养问题。

讲到党性修养,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党性?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既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理想、党的信仰具体落实到每一位党员个体上,表现为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将党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举止中。虽然党性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生动地体现在每一位党员的点滴言行中,也就是说,每名党员的一言一行都蕴含着党性,说话做事必须符合党员身份。

修养,指人的综合素质。一个人的修养从哪里来?从他自身长期教育实践中努力形成。看一个人的修养从哪里看? 看他如何做人和做事。

党性修养,是指党员对中国共产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的内化;是党员通过学懂弄通做实党的指导思想、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是党员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统一。一个党员的党性修养好不好,关键就是看党员的身份意识强不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凸显。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校外延式发展,一些学生党员入党时动机不纯、入党后思想一度放松,出现了党性修养弱化、宗旨意识淡化等问题。近年来,高校各级党组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认真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校外实践教育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培根铸魂、补钙壮骨,利用红色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等社会资源共同做好学生党员的教育,走出校门开展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情境教学、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使得学生党员在党性修养和能力本领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学生党员怎么当,学生党员怎么干?学生党员必须是什么样子,怎样去做才能成为这样?答案就是入党誓词。学生党员只有这样做时,体现出来的才是有党性。学生党员今后的路还很长,应对的风险挑战更艰巨,利用求学阶段时间充裕、精力充沛这一时机,更应该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时刻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找差距和不足,以时不我待的勤奋努力和舍我其谁的志向追求,加强党性修养,从根本上解决思想入党问题[3]。

2 高校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的理论背景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一方面为人类社会的存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人的思维从感性认知到达理性认识,经过凝练升华再反作用于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为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的同时,也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方向、路径和目的。高等教育必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培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具体到高校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4],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教育的理论为指导,将校外实践教育的内容与国情社情民情相结合,与党史新中国史相融合,与学生自身所学专业相契合,与学生成长成才所处不同阶段的需求相吻合,充分体现校外实践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党性、专业性和鲜活性;内联外合、拓展延伸,积极搭建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的基地与载体,要求学生党员积极参与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活动,在学、思、信、行的统一中达到砥砺品质、增长才干的目的[5]。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和实践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共同发力,从而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对于人自身而言,通过实践,每个人都各展其长,把自身的潜能和优势发挥出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6];通过教育,有利于使人的自身潜在个性和能力得到释放和发展,从而促进人逐步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青年中优秀的高校学生党员,通过参加以“听、看、思、忆、研、言、行”为主要形式的校外实践教育,重温党的光辉历程和新中国奋斗史,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真切感受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而汲取“红色营养”,有所感、有所悟;传承“红色基因”,有所知,有所行。

3 高校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的遵循原则

作为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路径之一,高校各级党组织在开展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中还需进一步明确应遵循以下3 个原则。

3.1 党性原则

开展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要始终恪守姓马克思、姓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始终秉持中国共产党的党性这个根本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校外实践教育是学生党员的校外实践教育,要贯穿它姓共这条主线,从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等环节要旗帜鲜明地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清清楚楚印上党的标识,明明白白留下党的痕迹,把弄清楚马克思主义“行”在哪、中国共产党“能”在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哪贯穿其中;要大张旗鼓地教育引导学生党员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学生党员参加校外实践教育,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实施路径是教育引导学生党员把理论武装和党性锻炼结合起来,提升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自觉;在实践教育中注重发挥党性锻炼熔炉作用,使学生党员进一步提高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这也是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同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本质区别。

评价高校各级党组织开展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红不红、好不好,关键就是看是否强化学生党员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否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突出位置,否则就是主次不分、丢了西瓜拣芝麻,偏离了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党性这个根本原则。

3.2 从严原则

《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遵循“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将严的要求落实到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具体到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就是要不断强化“真严”意识,鼓足“敢严”勇气,提升“会严”能力,树牢“长严”保障。

一是做到“真严”,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清醒地认识到,“真严”既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也是开展好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的前提;二是做到“敢严”,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把开展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平台阵地、载体抓手、形式内容上科学精准制定实施方案并从严抓好组织实施;三是做到“会严”,高校各级党组织要结合学生党员队伍实际,研究制定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的工作条例或办法,探索建立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的学分制度,述学、考学、评学制度和出勤、学时登记备案制度;四是做到“长严”,高校各级党组织要重视把开展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总结凝练为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和管用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从感性到理性,从个性到共性,不断提升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规律性认识,使其能够长久发挥作用。

3.3 从实原则

高校各级党组织开展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关键在一个“实”字,只有从“实”字出发,从“实”入手,坚持实际、注重实效、真抓实干,才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党员队伍[7]。

学生党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程度的加深,心智也会从不成熟走向成熟。高校各级党组织开展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要从学校实际出发,立足学生党员教育现状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等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实施路径,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搞“一刀切”和“大水漫灌”,使学生党员在不同阶段的校外实践教育按需提升层级,有的放矢地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和认识误区,促进学生党员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的不断提高。

高校各级党组织开展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必须遵循从实原则,围绕提高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这个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实施靶向发力,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并制定校外实践教育培养方案,做到既要注意校内和校外、理论和实践、内容和实效相协调,又要注重校外实践教育的前后衔接和时效度,使学生党员的校外实践教育的有效性得到充分展现。

4 高校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实施路径

4.1 共建校外基地,开展常态化教育

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逐步搭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互育的学生党员培养共建格局,促进学生党员成长成才,如笔者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学生第二党支部现已与吉林市通潭社区、迎山社区建立了党员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了学生党员暖冬行动等系列活动,并邀请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走进学生第二党支部,开展“初识象牙塔”主题活动,与吉林市第一中学开展“党团共建促发展,立德树人谱新篇”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利用暑假及课余时间参观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和探访抗联老兵,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革命精神的同时,激励学生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

4.2 开展暑期校外实践,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利用暑期实践组织学生党员开展 “三下乡”活动,集中开展社会调研、红色基地走访、支农、支教等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注重统一教育、集中学习、短期强化,不仅有益于学生党员增长才干、磨炼品格和意志,也做出了学生党员服务社会的探索。“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够密切连接校园学习成果和社会需求,高校学生党员是组织和实践过程中的主体,“三下乡”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有益于引导学生党员领会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推动高校暑期党建工作。如笔者所在的党支部先后组织开展了“自动青春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前往吉林省通化市金厂镇进行社会实践,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了解新时代农村生活变化;“自动青春行” 大学生保险责任行团队,深入社区,以入户走访等方式围绕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护理等社会最关心领域开展针对性的问卷调研活动;“规划编制走乡村,青春自动志愿行”村庄规划编制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吉林省梅河口市新合村、黑山头村,通过查阅相关部门资料和实地调查,充分掌握村庄的自然资源状况,地质灾害,社会经济发展等,并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收入来源、消费习惯等情况。

4.3 成立宣讲团,提升学生党员理论素养

笔者所在的学生党支部成立了 “新时代·新青年”宣讲团,团队成员主要由支部学生党员组成,结合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体会,根据受众的具体特点,努力把道理讲清楚、把热点讲透彻、把难点讲明白。形成“学生讲、学生学、讲学互动、以讲促学”的学生自我学习教育机制。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政理论为内容,结合专业特色,以进课堂、进社区、进农村、进初高中校园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学生党员理论素养。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国内各种矛盾和热点问题叠加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推动校内课程思政和校外实践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校外实践教育对广大高校学生党员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真切感受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党性修养、坚定“四个自信”具有课堂教学和校内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高校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教育,围绕解决学生党员思想入党这一根本问题,聚焦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青年观为指引,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才能不断增强其党性教育功能,进而为开创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局面作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猜你喜欢
党性修养党性学生党员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路径研究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树立党章意识 加强党性修养
传承耀邦家风 增强党性修养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汲取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强大力量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