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韶平,王海芳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阳泉 045000)
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无论在管理理念还是在管理方式都使高校管理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而也为高校管理育人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探究利用大数据技术助力高校实现治理现代化,帮助大学生完善人格,促进其成长成才,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摆在每一位高校管理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近年来,高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深刻融入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的数字校园建设,多数高校已经基本形成了运用大数据支撑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在深度和广度上极大拓展了高校管理育人的内涵。对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高校管理育人的新内涵,应从3 个方面进行理解和把握。
第一,“育什么人的问题?”即管理育人的根本任务问题。管理既可能产生积极的育人效应,也可能会使教育进入误区,这取决于管理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1]。因此,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管理理应把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唯一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谁来育人的问题? ”即管理育人的主体是谁的问题。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应成为“育人者”,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须渗透育人之理念、履行育人之义务,产生育人之成效。因此,要充分调动高校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主动适应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高校管理的新要求,努力提升运用大数据的素养,提高管理本领,提升育人能力。同时,还要注重挖掘各个管理岗位的育人要素,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贯穿管理工作始终,实现“管”与“育”的有机融合。
第三,“怎样育人的问题? ”即管理育人的方式、方法、途径问题。管理育人的媒介是管理活动,即通过管理活动实现育人的目的[2]。就高校管理而言,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与育人相结合,构建科学的管理育人体系。大力推动高校各管理领域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在制度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着力解决高校管理育人虚化、弱化、边缘化等突出问题,真正发挥管理育人的功能。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大数据驱动下高校管理育人的内涵界定为:作为高校管理主体的全体教职员工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价值取向为根本遵循,通过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行为,挖掘利用大数据的价值,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素质方面施加特定影响的育人工作。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爆发式发展,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已经深刻影响到包括高校管理在内的各管理领域,极大地提升了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使高校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大数据管理的精准性、时效性给新时代高校管理育人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1)有助于管理育人思维由主观经验型向数据科学型转变。高校育人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当中,管理者的主观经验对于如何育人起着十分重要的支配作用。随着大数据技术在高校管理领域的广泛运用,海量管理数据的产生使管理育人思维从主观经验型向基于大数据的科学规范性转变成为可能。这种转变为从高校管理育人的宏观角度审视各管理环节,把握育人的规律性,提升育人工作决策的科学性意义重大。
(2)有助于管理育人模式实现由“事后诸葛亮”向危机预防模式的转变。在高校传统管理模式中,受掌握信息数据数量的限制,管理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往往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才想办法弥补,不仅不能产生育人效果,反而可能造成育人危机。而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通过校园信息化平台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活动轨迹、消费习惯、成长特点等信息进行时时关注、收集和分析,发现其内在的规律,预测管理客体可能发生的危机,并把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有助于做好预防和处置工作,从而有效提升管理育人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3)有利于提高管理育人效果。在传统的高校管理育人模式中,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管理的状态,极不利于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育人理念在无形中被排斥或受到限制。大数据的开放性、数字化、平等化等特点,使学生可以自由、平等地参与信息化管理,学生由被动式的受管理转化为主动接受管理、参与管理,对于管理育人工作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管理主体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及时发布、更新蕴含丰富育人内容的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这对于提升管理育人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2.1 管理育人理念缺乏清晰的定位
高校管理理念已经滞后于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诉求,对高校管理主体的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管理主体掌握先进的管理知识,更需要其将大数据管理理念渗透到管理实践当中,以理念的变革促使育人效果的提升。但是,由于当前高校信息化管理建设还不充分,校际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部分高校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管理才刚刚起步,绝大多数高校对大数据管理育人的理念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缺乏清晰的定位,也未能将管理育人作为独立的、专业的育人领域加以研究,对管理育人的理论认同度不高,也就无法为育人工作提供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指导。
2.2.2 管理育人制度不健全
随着高校大数据管理系统地快速建设,特别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要求的提出,传统的管理育人制度已不适应高校管理变革的需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对管理制度供给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制度的法治化水平不相匹配。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与之相适应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但是制度的法治化水平与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相适应。二是现有制度对管理育人职责的规定模糊甚至缺失,导致管理育人作用的发挥任由管理主体各自为战、自由发挥,难以激发管理主体的育人自觉,难以形成育人合力。三是育人评价机制缺失。对于管理岗位人员的育人职能,鲜有考核要求,这就使得管理工作“无法激励育人主体的工作积极性,通常管理主体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价值观,对其不以为意,育人原则也就形同虚设了”[3]。
2.2.3 管理育人队伍建设落后
大数据管理育人工作需要的是既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经验和管理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就目前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队伍来看还远远未达到要求。当前,在高校管理育人系统内部,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尚未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对管理育人的重用意义,也不具备运用大数据技术为管理育人提供服务的能力,对大数据的利用还仅仅停留在依靠基础的分析工具对少量数据进行初级处理,因此,适应大数据技术要求的管理育人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创新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不竭动力。为了完成教育强国的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包括高校管理育人工作在内的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高校管理育人的作用。
高校管理育人的成效取决于高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而高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首先应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高校管理迫切要求冲破传统以管理者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性管理模式的束缚,解决好管理育人工作中的“瓶颈”问题。大数据视角下高校管理育人理念的创新应树立立德树人的管理育人理念。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离不开管理体系的有力支撑。要使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融入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管理等各管理环节,就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来进行顶层设计。只有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围绕这个中心目标进行落实,学生围绕这个目标来践行,才能构建起科学高效的管理育人体系。
“制度是指以法度、规范、习惯为核心,依据一定的程序由社会性组织来颁布和实施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和社会运行机制的总和。”高校管理育人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作为基本保障,离开了制度的辅助,育人工作难以取得成效。
首先,应以“治理现代化”作为核心内容,做好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制度是德育的资源;德育是制度性的育人活动,以制度规约德育的实施;制度具有道德教化价值,以制度德行养成个人德行。”可见,价值取向鲜明的管理制度具备育人功能,即“制度育人”,就是将育人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变成管理的目标和内容。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要在大数据管理平台上找准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集点,从而为管理育人工作插上制度的翅膀。实践证明也只有通过顶层设计,才能保证高校管理育人不脱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确保管理育人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永葆活力。
其次,运用大数据技术结合大学生的诉求,结合具体的管理岗位制定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只有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制度,落实起来才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逆反心理。目前,最好的方法是借助大数据平台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制度的制定中来,倾听他们的心声,回应他们的诉求,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的管理制度,关照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管理育人。
就高校管理运行过程而言,健全的管理体制机制是构建管理育人有效运行重要保障。大数据视角下高校管理育人体制机制建设应注意以下3 个方面:一是科学完整的领导机构。建设三级管理领导体系,第一级校级层面,由校长牵头成立管理育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由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特别注意邀请思政专家参与,主要负责管理育人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科学决策等工作。第二级为各管理单位或部门,由学工部、教务处、图书馆、后勤管理处等承担管理职能的学校二级部门构成,主要负责管理的政策和任务的安排部署,督促、检查等工作。第三级各具体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为结合岗位职责实现育人目标和任务,是管理育人的直接执行者。二是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在学校管理育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管理部门、机构、人员应在明确职责分工的基础上,围绕管理育人的终极目标各负其责。三是借助大数据的手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传统的高校管理思维与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应对时代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创新和完善高校管理方式,把大数据管理全面落实到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充分挖掘大数据的价值并将其应用到管理育人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沿着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4]在大数据驱动下高校管理者只有保持旺盛的 “学习的愿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信息化素养以及业务本领,才能适应新时代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需要。一是积极培育管理主体的数据素养,包括大数据意识,管理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等能力。在深入了解大数据内涵、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大数据技术对高校管理育人的推动作用,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将大数据技术主动运用于管理育人的全过程。二是构建专家与管理人员协同机制。面对海量的管理信息,急需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的专业人员,但就目前高校管理育人工作队伍来看,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管理人员大数据信息化素养,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可建立大数据专家与管理人员协同育人机制,以弥补专业人员不足的现状[5]。
研究大数据驱动下高校管理育人,一方面能够拓展管理育人内涵,丰富和发展管理育人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提升管理育人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大数据技术在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中的长效机制,服务管理育人的顶层设计,发挥管理育人的最大功效,最终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