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蛟
(山东省平邑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 273300)
犊牛水中毒病俗称“水醉”,是由于犊牛口渴时短时间饮入大量水而引起的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又称犊牛血红蛋白尿症。该病多发生在生后6个月以内,特别是断奶前后的犊牛极易发生,但2月龄以内的犊牛也有发生,6个月龄以上的小育成牛也可发病,但发病少,病情轻;1岁以上的牛基本上不发生。该病无明显季节性,发病严重的犊牛可引起死亡。
1.1 先天因素 犊牛出生后吸食母乳,不会造成水中毒的发生,但随着精、粗饲料的摄取及瘤胃和皱胃的发育,胃容量增大,采食量增加,犊牛饮水量增加过快,但是瘤胃还不发达机体对水及电解质代谢机能尚不完善,饲养人员又未能及时增加供水次数,或其他原因不能增加供水次数,都可造成犊牛一次暴饮大量水而发病。犊牛之间有个体差异,一般认为一次饮用占体重的8%左右的水时就会发病。如果体重70kg的牛饮用5~6L的水,也可能发病。
1.2 自然因素 如天气炎热、气温过高或驱赶犊牛走路,犊牛出汗多,缺失盐分,饮水次数又少,因管理不当导致犊牛一次暴饮大量温水或冷水引起,阴雨天气时发病少。
犊牛的真胃和瘤胃发育较快,在断奶前后其容积已相当大,因此,口渴时一次能饮大量水。但此阶段犊牛对水盐代谢的调节机制上不完善,饮入大量不含盐的水后,使胃肠内容物渗透压明显下降,当其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时,肠内水分就会大量渗入血液。犊牛肾功能弱,不能通过肾迅速将水排出体外,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正常情况下,犊牛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对肾脏的控制和调节增强利尿反应,从泌尿系统排出过多的体内水分,不发生水中毒。在犊牛严重缺水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垂体后叶分泌血管加压素,通过血管加压素的作用,来保护体内水分,这时利尿反应降低,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管加压素的作用必须经过6h以上才能解除,如果在这段时间内给予大量饮水,不可能由少尿或无尿转变为多尿,势必造成组织蓄积大量水分。过多的水份使血液中红细胞发生溶解,血红蛋白从尿中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过多的水分还能使脑组织细胞更加胀满,从而出现类似大脑水肿的精神症状。
犊牛暴饮大量水后,瘤胃迅速膨大,经1h左右,最快的只经10~20min,即见排出红色尿液。轻症犊牛只是精神欠佳,粪便变稀,排一次或几次红色尿液后即好转。有的患犊在瘤胃膨胀时,精神越来越沉郁,呼吸变得逐渐急速,病牛开始出现呼吸困难、出汗、流涎和流泡沫性鼻汁,继发轻度不安的症状如伸腰、回头观看、后肢踢腹等,从肛门排出少量稀粪,同时频频排出红色尿液,以后可逐渐变深变浓变暗,呈咖啡色。重者突然卧地或起卧不安,出现战栗,共济失调,阵发性或强直性痉挛,甚至昏迷等神经症状,肠蠕动明显亢进,最后排泄水样便,排尿次数增多,尿量也逐渐增加。尿色由黑褐色变为暗红色。个别的可能很快死亡。病犊体温正常或偏低。
4.1 临床诊断 主要是观察犊牛是否出现血尿。也可以根据发病因素逐一排除。确定病犊在发病前1~3h是否存在暴饮史。如没有,则排除水中毒。
4.2 尿液检验 不论尿红色深浅都透明,尿蛋白检验阳性。尿沉渣镜检,仅见少数白细胞、肾上皮组织或尿道上皮细胞,有时也可看到极少量红细胞,血液常规检验无明显变化。
4.3 与牛梨浆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的鉴别(1)牛梨浆虫病:主要在蜱大量繁殖的季节发生。呈急性经过,病犊体温升高,尿液红色,发病时血液或尿液中可检出梨浆虫体。(2)钩端螺旋体病:病犊体温升高,发病后3d内,尿中含有钩端螺旋体。
针对发病原因的分析犊牛水中毒一定要充分注意犊牛的饮水管理,防止暴饮,每次的饮水量有必要控制在体重的8%以下。在炎热的夏天,要备足清水,让犊牛自由饮水或多次少量给水。如果将食盐按0.4%~0.8%的比例加入水中,可起到预防该病发生的作用,但每只犊牛每天的盐用量不得超过20g,在严寒的冬季,应让犊牛饮温水;断奶前后增添精料后,更要注意犊牛饮水的次数和均衡性。
(1)病初每百千克体重的牛可灌服5%食盐水600ml,或者静脉缓慢注射10%氯化钠溶液300m1,同时可注射20%安钠咖5~10ml。另外,可静脉或肌肉注射2~4m1速尿注射液。以上的处置主要是使血液的渗透压恢复正常,使体内的水分向尿中排泄。对于呼吸困难特别严重的病例,在进行上述治疗后,有必要同时进行输氧疗法。(2)单纯的血尿,如加强饲养管理,于1~2d内可痊愈,血尿可自行消失,通常不引起犊牛不良后果。
首先管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搞好饲养管理是预防犊牛水中毒症的关键;犊牛断奶前后或哺乳期增喂精料时,要注意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进行,饲养管理要注意更加完善;按犊牛技术管理要求和标准化规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对中小型规模养殖场户和养殖农户的培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