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伟,王东旭
(中交一公局重庆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重庆 402160)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建筑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企业现代化管理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对建筑的全产业链进行更新改造和升级,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从而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效率和效益[1]。
2015年以来,国务院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各级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系统政策落地,并同时发布出台详细的配套政策和刺激措施,装配式建筑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期,一大批有规模和实力的科研、设计、施工等企业纷纷投资建设PC构件工厂。2016年以来,全国新建的PC工厂已超600家,截至2019年底,全国年设计产能在3万m3以上的PC工厂已超1 000家,由此奠定了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坚实基础。虽然硬性条件已初步具备,但与之相对应的管理理念、规范标准等行业软实力还未充分沉淀。而建筑转型升级的阵痛点——施工的信息化管理,也还需要一步一步进行探索。
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工厂拥有建筑业与制造业双重属性[2]。因为工厂生产有着规模化、流程化、自动化以及相对稳定的特性,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发展装配式建筑信息化管理,利用装配式建筑工厂制造半成品混凝土构件作为现场施工的支撑点,是建筑产业信息化一个具有前景的突破口,可对建筑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人员管理。人员管理本质上来讲是权责分配的轴点表现形式。具体可以定义为行为赋能与职责执行。通过在系统框架中制定角色属性赋予相关人员身份,从而实现能级定位,收束任务流。
2)物资管理。物资管理是控制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管理又分为器械管理、消耗品管理以及成品的仓储管理,三者彼此独立。
器械是工业化生产的基础,器械管理主要是日常的检修保养记录,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使行为数据透明化,存在重要的间接经济价值。消耗品管理主要监控材料库存的周期变化,通过数据的反复训练达到材料库存的动态平衡,再结合成本要素进行人为干预,体现精细化的信息管理。成品仓储管理通俗来讲指的是堆场管理。根据目前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堆场面积不宜小于工厂占地面积,且应有具备适当的拓能条件。信息化仓储通过定位、导量、集约处理等功能,可明显提升构件成品的转运效率、出货速度等。
3)质量管理。混凝土成品质量管理遵循以问题为导向的反馈效应和以生产为主要受体的泛化机制,在生产过程中就单一维度进行质量管控会存在隐性的边际效应,所以质量的信息化管理不应以单线为主导,而应建立以问题库、生产链、责任人等多角度的综合质量管理网络。质量的信息化管理,即由传统的人管人演变到形而上的由物管事[3]。
4)进度管理。以计划为参照的图像数据能够最直观体现信息化数据处理的显像优势。计划本身固有蝴蝶效应,而生产与施工挂钩,产量以产能为顶板,所以以计划为参照的进度管理后期往往面临着较大的数据差。进度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对产量的把控,而信息化管理的本质是对实际生产进行数据记录与解读,两者相辅相成,数字形化提取数据,数据整合获得量度。
5)其他功能。其他功能是基于现实需求在原有核心框架上进行增补开发的模块,通常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依附性。部分功能在逻辑上与产品相关联,是产品的信息附加值,如二维码、构件资料、工程量统计等,这部分功能通过运用具象的图表语言来实现数据的复合展示。另一部分功能在逻辑上与生产行为相关联,是管理的增值手段,如质量巡检、问题协同、任务发布等,这部分功能通过指令交互来实现管理的多维穿透。一款软件的附加功能越多,嵌层关系也就越混乱,操作界面也就越复杂。但重要功能欠缺也必定不行。所以科学的管理平台讲究既全面又克制[4]。
如果把单块构件的生产历程作为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一个运转轮次,从项目开始对接到构件运输至现场,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步骤如下。
1)生成构件数据。该过程需要将构件数据录入进系统,然后经过计算机二次编译,生成二维码、标识码等应用数据。由于目前市场和技术的不成熟,该过程产生的劳动量通常以数据整合的形式转移,如建立BIM模型或使用智能软件识图等方式替代表格输入数据。
2)前期生产准备。包括模具统计、计划排产、材料需求等。该过程通过数据的排列计算实现成本与产量的制导,能
够综合体现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的软实力。
3)生产过程管理。通过前端采集生产数据,记录进管理平台实现质量管理、进度管理等。该过程的数据采集是一种持续性的生产附加行为,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却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过量的劳动行为虽然可以通过劳序均配的方式降低成本,但对于生产管理来说,付出的劳动力与获得的经济效益仍旧存在着量级差距。
4)成品后期管理。包括构件的仓储数据、返修记录等。通过记录成品的位置信息、状态数据等,实现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追踪管理。该过程涉及工厂与施工现场两个管理场景,但通常只考虑构件在工厂内部的转运与出货。
信息化管理平台运用计算机语言实现对传统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升级,但目前受限于行业自动化程度,管理平台所起到的作用也仅仅是部分替代人力计算,还没能做到真正取代技术劳动。上述四个主要管理步骤,最大的问题是需要依靠人工采集数据,平台只能进行简单的统计和展示,没有真正体现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
传统建筑业虽然体量庞大,但目前没有信息化的土壤。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工厂脱胎于建筑业并继承制造业的优势,具备自动化的条件。而想要解决信息化管理最大的数据采集问题,就经验看来,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将管理平台与生产设备深度融合,通过机械设备自动采集生产数据,从而实现劳动力解放。
机械设备自动采集生产数据多用于全自动制造加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平台,标准产品三相关联是自动化理想的状态。而现阶段装配式建筑构件的生产,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和建筑行业的低整合度,三个关键要素割裂程度严重,半自动生产模式也注定了旺盛的劳动力需求。简而言之,产业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发展。
信息化管理并不应该只是数据的形化展示。通过全自动化的生产加工,固然能解决生产过程的管理问题,但构件前期生产准备这一过程,仍然需要人工技术劳动进行录入。
计算机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在初始数据录入准确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再处理便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突破方向。数据的再处理的对象应包括大量的技术劳动,如模具统计、计划排产、材料需求等,实现人工智能接管人工,从而推动信息化管理平台技术改革。
在现有技术环境下,信息化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发一套具有针对性的管理软件并不存在技术壁垒。但装配式建筑的信息化管理却缺乏两个行业碰撞的激情,没有充分挖掘应用前景,局限于数据的管理,而不是全方位管理。当然,对于刚起步的行业来说,稳步发展是首选,欲速则不达,在此探索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点,或可提供某些参考意见。
[ID:01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