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飞
(天津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天津 300000)
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海量信息不断汇集,“大数据”这个概念也映入了人们的眼帘。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逐步形成规模,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新旧动能的转换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数据规模和数据决策水平的提升,从而对于国家实力的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天津积极响应国家大数据战略,先后出台了《天津市大数据发展规划(2019-2022年)》、《天津市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3年)》、《天津市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暂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系统性、全局性的数字天津战略布局。建设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初步培育和引进了曙光计算机、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南大通用数据库、天河超算等代表性企业产品,建设了一系列示范项目,逐步形成以滨海高新区为核心,市内六区如河西网信大厦、河北区通广智能科技产业园优势互补、其余各区县如西青区大数据产业园、武清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培育数字经济创新科研体系,先后与国内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等研发机构,力争通过提升科研水平,助力数字化转型,实现天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1)大数据产业聚集总量有待加强,高质量企业和项目数量偏少。目前我市大数据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大数据产业链条尚未形成汇聚和辐射格局。产业链条垂直领域企业分布较为分散和孤立,各领域缺少冠军型、带头型、标志型企业和引领性、带动性、平台性产业项目。
(2)企业数据质量良莠不齐,大数据标准化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各行业数据汇聚进程正在政策指引和行业需求驱动下不断推进,但各企业数据品质不高,完整性较低,实时性较差,在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信息准确性和字段缺失等问题较为明显,导致应用场景搭建困难,影响数据融合应用进程。
(3)政策力度不足,政府资金扶持较少。缺少实际的产业引导性,服务企业的招法、举措不多,解决企业困难、问题的能力不强,推诿搪塞、对企业诉求说“不”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扶持资金总体种类较少,支持方式较为单一,资金落实情况缺少有效监督手段。
(4)数字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本市在大数据相关岗位薪酬水平、大数据创新氛围等方面,与数字经济发展领军城市之间差距明显,难以形成虹吸效应;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对于大数据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度较大。
(1)加强统筹协调,发挥企业和项目的引领作用。积极贯彻落实《天津市大数据发展规划(2019-2022年)》和《天津市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各行业应用。聚焦平台型企业,推动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知名企业在津设立研究院或区域总部,借助智能制造专项扶持,推动政府和企业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带动行业整体发展,快速强化产业链条。
(2)加强数据标准化治理,推进数据融合应用。加强以需求为导向的数据标准研究,以用户需求推动数据标准化,采用政府监督、企业负责、高校辅助的标准制定模式,从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应用的全过程进行标准提取,打造一套科学、强健、应用范围广、扩展性强的数据标准体系,从而促进数据资源开放融合和大数据全业态发展。
(3)提升各项政策支持力度。积极贯彻落实我市大数据大数据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从企业实际出发,制定解决企业问题、满足企业需求、指明企业方向、助力企业发展的实质性政策。以区为单位,制定复合本地区产业特色、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扶持性政策。
(4)完善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依托“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借鉴大数据领军城市的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天津的人才引进道路,从全球范围吸纳顶尖人才资源。同时,加强本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优化高校专业设置,促进大数据相关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全面推进校企合作,以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定向就业等方式进行高校和企业的人才对接,形成“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人才培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