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彪,陈 拓,胡 陶* ,江泽慧 ,刘晓明 ,范可可,夏梦思
(1. 国际竹藤中心 竹藤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2;2.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5;3.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
诗中有画,画中成景,置身于中国的古典园林,处处如画;身临其境,皆为入画。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在建筑、水体、植物、山石、人物、飞鸟虫鱼等各类元素的统筹上是相知相通,具有极其相似的格式塔性质,曾有学者称此二者为“同概念下,异质媒介的艺术表现”。自古便有“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一说[1],于是古典园林基于山水画蓝本,营造并实现山水画的诗意栖居环境,凝结了较高的传统艺术价值。
2.1.1 主从相依
山水画,空间主从关系分为景物主从和人物主从。空间上近、中、远景,近在显巧,中在构景,远在取势,如张复的《山水》(见图1)。而人物均作为动态要素,体现的是人和环境间位置、秩序、场所、尺度、因借等关系,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节选》(见图2)。
2.1.2 尺度均衡
均衡的尺度体现园林美学,山水画的和谐比例不仅满足形式美,更体现古人对万物的亲和,通过物与物、人与物的均衡尺度表达人与世界相生相融的哲学。
2.1.3 有界无边的空间感
山水画受画布的限制,但画布只是“框”,风光并不因此而停止,而给人联想,营造出 “无边”之感。《画山水序》中“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2],体现的便是山水画中“以无为有”的空间特色。
空间变换,奇旷奥妙显山水,
因时而宜,四季有景藏园宅。
移步异景,丹青水墨去雕琢,
涓涓入画,意蕴无边引翩浮。
古典园林中,堆山理水形成奇旷奥妙的园林写意气氛;植物配置,因时而宜,春有丛花之香宜,夏有红果之垂坠,秋有黄叶之烂漫,冬有松柏之挺秀,使园林宅园藏于诗画之中;园林建筑,高低错落组合,艺术的空间烘托了入画的情趣;而铺装、牌匾和题刻则为点睛之笔,进一步诠释园林中如画的艺术细节。
构图是一幅画的章法,或称布局。是指在特定的平面范围内(画面),有机地对自然界的形象进行组合,让其形成的结构符合艺术规律,创造出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
3.1.1 主次分明
在留园中,何谓其植物配置的“宾主秩序”? 其一,在种类选择上讲究宾主,留园植物配置大体将“宗主”这个角色赋予了松柏,其余植物为配角,整体种类呈现出“主景突出,配景呼应”的主从关系。其二,在群落的空间层次上讲究主次,遵循宋代米芾“主树欲,客树直;主树直,则客树不得反敬矣”[3]等配置原则。留园西部的枫林与画理相符,因树冠大小、高低不同,其俯仰状也随处可见,主客之势一目了然,亦画亦景。
3.1.2 对比统一
古典园林中需有对比和动势才能使构图丰富生动并保持平衡。山水画中树石布置的审美观对古典植物配置中诸如林冠线、植物搭配、建筑空间处理等颇有启发。留园中的假山、后山的林丛,植物与山石配置自然参差,画意油生。
3.1.3 空间相成
古典园林空间的处理,有“点”与“面”两者,“点”指小品,“面”指地面和水面。素有“大园在于补白,小园重在点景”之说[4]。园大者,建筑宜疏,林木花卉繁者;园秀者,建筑宜紧凑,植物宜疏朗,与山、水、房、廊等巧妙协调成景。而留园,以精巧著称,30余亩的面积中,共有36 处建筑[5]。其先抑后扬、先收后放的空间处理方式,使观赏者在有限的空间内有小院深深、廊回曲折,别有洞天之感。
取景,山水画中也叫经营位置,前文已提及“有界无边”之空间感,孰不知,造园中,人的视角为流动的,势必各类要素的组织需要时时和“景框”相协调,嘉则收之,俗则屏之,意蕴的构图处处天成。
3.2.1 框景
我国古典园林中常利用门、窗、树干来形成的框、山洞等空间要素,通过漏透的空间观赏植物,常常前景多为简洁幽暗的景框,观赏者透过景框,将视线高度集中于主景上,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园冶》中说:“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园窗,宛然镜游也。”李渔也谈设“尺幅画”以收室外佳景[6]。
留园在各空间节点衔接处通过框景的过渡来引导游人进入下一空间。如林泉耆硕之馆和南边的庭院间用圆洞连接,其后配置翠竹数丛置于园径两侧,游人穿过洞门有入画状。又如北侧又一村庭院和其东侧院亦用月门加以引导,其中放置一松树盆景,仿若扇面画,不仅提示空间转换,仿佛若标志门牌,提示又一村盆景园属性。此外,留园通过可望不可及的窗洞来限定空间,如石林小屋、鹤所一带,通过窗框将背后的芭蕉,竹加以限定。见图3。
3.2.2 夹景
我国古典园林通常为了突出美景,将视线两侧美景度一般的景物进行弱化和隐藏,通过树丛、树列、山石和建筑等空间元素营造出导向性明显的、较为封闭的狭长空间,从而突出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和空间尽头的景物。留园多处节点将植物置于长廊尽端,如活泼泼地和远翠阁长廊里的竹子,加上长廊的幽暗与尽端天井的光照的对比,植物更显现出光影的层次,如水墨丹青(见图4)。
3.2.3 背景
除框景、夹景等用前景来限定视觉空间之外,园林常用整片的白墙粉壁来限定构图。此类形式在留园大大小小的较为开放的庭院空间中出现较多,如花步小筑、涵碧山房南侧月台等。这些空间相对来说有着大面积的白墙,植物作为笔墨所发挥的构图效果更具有弹性。如花步小筑便采用紫藤、南天竹等组成一幅线面交织的饱满图画,而活泼泼地后面的庭院一株藤蔓富有张力地爬在墙上,黑白参半,浓墨重彩,将中国画的泼墨技法表现的淋漓尽致。见图5。
植物的绘画技法表达出中国古典园林植物审美情趣,正如《芥子园画传》中所绘,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常常采用自然式。周维权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就提到该配置法为,“往往以三五株,虬枝枯干而予人翁郁之感,并运用少量树木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7]。
3.3.1 孤植
同山水画一致,古木孤植更易让人感觉姿态隽永、意境延绵,在古典园林中的布局更是体现尤佳。古人造园倡导古木大树,应尽量保留,计成在《园冶》相地章节中,便提及“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立根,研数娅不妨封顶”,“雕梁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8]。
孤植讲究姿、色、韵,有点景之用。留园中在庭院角隅、廊之转角、入口等处点缀,惯与假山、池搭配。此外,建筑、桥头、路口都是孤植树的常见处。见图6。
3.3.2 丛植
画论中有“一本之穿插掩映,还如一林;一林之倚让乘承,宛同一本”、“短树参差,忌排一片;密林菊郁,尤喜交柯”。在俞剑华的《中国画论类编》中,也提到了古典园林植物的辨证关系及配置原则,即“古人写树或三株、五株、九株、十株,令其反正阴阳,各自面目,参差高下,生动有致”[9],留园中,五峰仙官主景假山的起伏错落有致的布置大小十余株乔木,不仅增加了假山层次,进一步突出国画中高远、深远的构图效果,且山脚低矮小乔和山头高耸的大乔使庭院中假山更显气势磅礴,富有张力,假山更具真山的意味,游人穿行其中不觉做作。而在冠云峰庭院,香樟、榉树、马尾松、石榴、含笑等此起彼伏、跃跃欲试,各具特色而又趋于统一,给人一种积极向上而又稳重踏实的感觉。
3.3.3 花境
花境在山水画中多以表现,烘托和柔化建筑、水体、山石的边界。而留园中榆、柏等大乔木的间隙处,常疏植桂花、山茶等花木,又以络石、常春藤等蔓性植物攀缘在石壁、树干上,掩饰斧凿的痕迹,增加自然色彩,成为层峦叠翠的山林景色,跟山水画中皴法技法异曲同工。见图7。
3.4.1 山石
建筑、山石构成了画面中静的元素,而植物和水体则暗示着画面中的生机,故有“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10]。藕园、沧浪园、拙政园等山体,都用大乔木,以求气势恢弘,留园也不例外。留园中植物与山石经典组合屡见不鲜。除前文提及的五峰仙官和冠云峰庭院,石林小屋作为石景的典型也突出了中国画的形态组织理念。当峰石高举则植物配置曲折盘桓或依附相佐,当峰石俯倾,则立木挺拔。所以留园当中观峰即峰,观树即树,二者主次有序,互不相夺。
3.4.2 水景
《林泉高致》中有:“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故有“水断处则烟树,水阔处则征帆”[11],即以植物掩映水的源头,暗示空间延绵不尽。留园西侧的缘溪行亦用花木处理水体空间的尽头,花木掩映之下流水杳杳不知所踪(见图8a)。
留园中心水体,因水平空间不甚辽阔,为突出水景效果,近岸之处采用草本点缀烘托以增加水岸的丰富度,稍远之处植以大树,高耸的枝干与水中的倒影相反相成,增加了竖直方向上的层次,增加了景深,而且使得水岸富有变化,显得更加灵动。(图8b)留园西侧假山南环的曲水,便遍植桃、柳,仿晋人武陵桃源,有世外之感。
3.4.3 建筑
山水画对植物与建筑间的对比、调和给予了指导。山水画中绘制亭台楼榭必有树木相衬,留园也很好的反应了这一理论。一是楼台四周多以树木密植,二是栽植冠大荫浓的大乔木,其繁密的枝叶包围烘托着把楼台。“平地楼台,偏宜高树映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松衬楼阁”[11],像留园的曲溪楼冠云楼等处都用高树衬托平地楼台,以显出楼台的精致细巧(图9)。小蓬莱等成为海上仙山等写意空间的意象点景,给人以联想。
3.4.4 楹联题刻
“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12],楹联题刻在造园中起到了润饰景色,引经据典,揭示山水意境的作用。留园中的景物取名别有一番滋味,如“绿荫”(绿意成荫),并配有钱大昕书“花步小筑”四字,顿有清新淡雅之感,又有“明瑟楼”(水经注有“目对鱼鸟,水木明瑟”),有石峰在梯旁,刻有“一梯云”三字,东墙处有董其昌书“饱云”二字砖匾,雅洁精致,水木明瑟之感融于环境。此外,书画张挂于留园厅堂,满园清逸高雅、浓郁的书墨之香,笔情墨趣与园中山水浑然交融。
3.5.1 姿态
徐德嘉认为以姿取裁的景点,从树姿、树势符合画理,配置之初即与山水画构图相近或相符。山水画讲究“画树无一笔不曲”,树木“迥根出土”、“堰截巨流”被认为是造园古雅的最佳方式。故《园冶》有:“乔木参天,虬枝拂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但画论中又有“烟林一派便休,古木数根而己”[13],留园中部的香樟、银杏,也是数株而已。相较而言,朴树繁殖容易,五六十年便可枝干虬曲,干皮灰褐,古意盎然;藤本植物,也可短时间内形成苍古蟠龙景象,如紫藤或木香。故朴树、紫藤、木香等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被大量应用,而一些树形过于刚直挺拔的松柏类,如火炬松、湿地松等不做造园之用。
3.5.2 色彩
山水画中色彩运用也是极其精妙的,《芥子园画传》卷首“设色”中便有:“五色实令人目聪哉”。留园的色叶树种运用也是恰到好处,以西部景区山林景观尤为突出,在其大假山为主景的映衬下,漫山枫林,杂以香樟,点缀亭榭一二。秋季,西部秋红尽染,与一墙之隔的中部景区的黄叶(银杏林)相映成趣。
3.5.3 寓意品格
山水画的艺术韵想,还赋予人格象征与文人逸气加于审美,留园中景物、山石、建筑、植物便有多层象征意义。造园在植物配置的审美中感受到与自身文化品性同构的意蕴,也是对自身理想的认同。
松柏高尚、苍劲,于是,松柏便成了留典园最常见的植物种类之一,西侧盆景园、假山,东侧冠云峰庭院广布松柏类;留园之竹不下数十处,远翠阁、活泼泼地、汲古得绠处、还我读书处,竹之刚正不阿,可比德君子[14];更有“蕉与竹令人韵,桐令人清”(张潮),梅之傲雪斗霜骨;此外,石榴多福、桂花瑞气吉祥、兰草典雅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留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园林艺术价值不容小觑,分析并探讨其与山水画的耦合景象和其共同的创作艺术手法,是深入研究古典园林写意山水画的空间营造的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留园的写意山水画的空间艺术营造,可以得出:园林植物是山水写意环境的本底和基本材料;园林建筑是观赏景色的去处,并成为构园的隔障手段;园林的山石成为山水环境中的点缀之笔;园林题刻成为写意山水空间的渲染之法。古典园林在山水画的启示下,汲取绘画精髓,用人文要素,结合物象变化,运用到造园实践中,形成如画和入画的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