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时代来临,互联网金融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应运而生,但由于现阶段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互联网金融存在很多虚假信息甚至诈骗行为[1]。大学生作为刚刚接触社会的一类人群,极易接受新鲜事物且防范心较差,较为单纯,对互联网诈骗及虚假信息的敏感程度低,已成为互联网金融诈骗的首选人群。因此,金融背景下研究当代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展开,分为网上调查和纸质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共发放问卷1000 份,除去未能回收的问卷和明显错误的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82 分,有效率为98.2%。有效率较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实地调查为本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随机抽取1000 名学生进行调查,因此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作为本次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为课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本次试验共检测男生521 例,女生489例,年龄均在18-25 岁之间。其中大一学生293 例,男生152 例,女生生141 例;大二学生214 例,男生107 例,女生107 例;大三学生232 例,男生127 例,女生105 例;大四学生261 例,男生135 例,女生126 例。
本次实验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和网络填写,除去需要填写的年龄阶段、性别、年级、专业等基本信息之外,问卷共含有六个主要问题:“新生入学时接受过学长学姐的推销吗?”、“是否接到过网络推销或诈骗电话或短信?”、“接受到明确是诈骗信息后会报警吗?”、“你认为四六级保过等属于虚假信息还是营销手段?”、“是否有过裸贷或校园贷的经历?”、“是否因为利率过高投资过某种理财产品?”。通过问卷的简单填写并进行分析得出现阶段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行为方式。
采用SPSS19.0 软件对研究中得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计量结果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 检验,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的金融防范的意识和行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区分虚假信息,且对同校学生的信任程度过高导致购买推销产品行为均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次实验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实验数据显示,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明显加强(见表2)。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qq、微信、微博交流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且由于互联网作为新兴事物,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较少,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导致现阶段互联网充斥着很多虚假信息,让人很难辨别,极易上当受骗,使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失[2]。大学生作为极易接受新事物的人群,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所占比重逐渐增多,因此,大学生成为互联网金融诈骗的新的目标人群,因此,提高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行为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显示意义。
本次试验选取1000 名大学生参与实验,共计回收有效问卷982 份,针对有效回收问卷对当代大学生的金融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行为规范进行研究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金融防范的意识和行为需要进步一加强,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区分虚假信息,且对同校学生的信任程度过高导致购买推销产品行为均需要进一步加强,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明显加强。
表1 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行为研究
表2 各年级学生金融粉线防范的意识和行为分析[n/例]
因此针对当前现状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行业内应提倡自律监管,政府加强指导,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秩序[3];现阶段,大学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专业,应更加重视通识教育,学校在提供专业教育之外,可以通过设立公共选修课、社会实践活动、校级比赛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理财的基本知识,提高理财能力,树立正确的理财消费观念[4];大学生应当充分意识到个人信用的重要性,主动学习理财和信贷知识,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意识不足,需要社会和学校加强监管和教育,大学生自身也要提高防范意识,提高警惕心,防止互联网金融虚假信息造成自身财产损失。提高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需要国家、政府、学校、学生四部分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