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画它,寻它,保护它

2019-12-31 01:20卫一帆
国际人才交流 2019年12期
关键词:寻梅梅树梅花

文/卫一帆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梅花。”唐建先生如是说。母亲年轻时便在家里植了一棵蜡梅,在唐建先生的记忆里,这棵梅一直陪伴着自己,如同一位亲近的长辈。而今,这位长辈已年岁过百,依旧枝繁叶茂,在岁岁年年的寒冬里,梅花怒放,清香悠远,深深地印在了这位著名画家的灵魂深处。于是,自学画开始,他便对梅花情有独钟。

许多认识唐建先生的人,无一不对他独有的经历充满好奇——寻梅,而且一寻就是十余年。

这位亲和儒雅的画家,十几年来,荒山野岭,千里跋涉。这是怎样的一段路?

“大概是在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应朋友邀请,我到云南黑龙潭看了一场梅展,”唐建先生说,“在那里,我见到一棵唐梅,那一刻突然对古梅产生了兴趣。”仿佛是冥冥之中的牵引,这棵唐代古梅,在唐建先生面前缓缓打开了一扇门,而他毫不犹豫地迈了进去。

我和梅花是有缘分的

古梅,古梅。古梅的信息实在太少了,大海捞针,无从寻起。直到他无意间点开一篇美国学者写的论文,路被照亮了。

在那篇论文中,唐建先生得知云南就是古梅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遂欣然前往。2008年,一行人奔着一棵600年历史的古梅,辗转抵达云南剑川甸南乡回龙村,一路问寻,终于来到了它的面前,却是心中一颤。

“那古梅早在两三年前就遭遇大火焚烧,内里已经空了。”时隔11年,唐建先生提起来依旧是心痛不已。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古梅的根还在,唐建先生寻到它时,它已抽了新芽。

唐建先生给了梅的主人4000块钱,请主人把树围起来,再立一块碑。“这样即便多年之后,人们仍会知道,这里曾经有棵古梅。”他说。

虽是一段伤心的经历,唐建先生反而更加坚定了寻梅意念。晋太元中,武陵人有桃花源之奇遇,而唐建先生在寻梅路上,也到过一处“世外梅源”。

也是2008年,当时唐建先生一行在苍山上,没有导航,山间荒芜,茫茫走了十几公里,随行的人早已疲惫不堪,心灰意冷。唐建先生也很疲惫,兴头却丝毫未减,他说:“我们上万公里跋涉来到了这里,怎么可能在此止步?既然查到有这个南大坪村,肯定会找到的。”

于是他们坚持着,翻过了一个山头。

梅树,山头之后全是梅树,隔着老远就闻着了梅香。眼前所见尽是梅花,连村子都掩住了。“就像是一处世外桃源。”唐建先生感慨道。

村子就藏在梅花深处,人烟稀少。一行人在村里见到的第一个人,一位老人,居然正是所寻古梅的主人。老人带着他们来到自家院里,唐建先生终于见到了这棵古梅。这是一棵明代的梅树,有500多年的历史,树高约有7、8米,树干粗壮而遒劲。唐建先生欣喜若狂,画梅之余,还拍了不少照片。其中一张照片里,古老苍劲的梅树,繁花似雪满枝头,树下老人背着手信步而来,身形落在梅花的影里,几乎浑然一体。

“我相信我和梅花是有缘分的。”唐建先生收回思绪,认真说道。

唐建,文艺学博士、教授、博导。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花鸟画创作与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举办20余次个人画展。书画作品被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

古梅售价7000元?

唐建先生坦言,“古梅”于他起初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随着不断的寻访,古梅在他的心里逐渐有了形象。“斑驳、苍老、中空,”他说,“每当我寻找到古梅,这些古梅往往历经风霜。那种苍茫的历史感震撼了我。”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像唐建先生一样重视古梅,比起他之千里跋涉,很多与古梅比邻而居的村民,看重的往往是梅子,是踏实质朴的丰收:“那梅树啊,别看有点老了,照样能产很多果儿呢!”着实让人哭笑不得。

不仅如此,令唐建先生倍感焦心的,是一些古梅主人急切的利欲。

“那老人家见我专奔这梅树而来,便问买否,7000元。”唐建先生现在想来,依旧感到匪夷所思。那是2016年的初春,有杉阳的朋友指引,唐建先生在澜沧江边寻到一棵没有记载的古梅,古梅之大,三人将将能环抱住。多年的寻梅经历,使得唐建先生一眼就能断定此树的树龄起码在500年以上。

“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唐建先生说,“这要是7000万还好,没什么人买得起。但这7000元,不就差不多相当于谁都能买吗?”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那梅主人见唐建先生似乎在犹豫,以为对方不信任自己对梅树的所有权,遂当场称这梅树是自己爷爷亲手栽的。

“起码500年的梅树啊,是爷爷能栽得了的吗?”唐建先生讲到这里,大家都笑了。

“后来呢?”

“后来啊,我脑海里灵光一现,随即掏出一张一百元,并请随行的3位朋友都各拿出一百。”把这400元交给老人,唐建先生嘱咐他:“这树7000元卖掉不就没有了吗?与其这样,不如规定每人‘看一眼,一百元’。以后再有别人过来看梅,都得给你100元,而树还是你的。”

老人一拍脑袋: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稳住了梅主人,事情还远未结束。该如何才能真正保住这棵古梅呢?毕竟要是老人家哪天突然意识到,可能根本就没多少人愿意花一百元看他的梅树,估计还是会选择7000元卖掉的。一位朋友给唐建先生出了主意:由当地政府出面,直接挂牌保护,谁还敢卖?唐建先生觉得此法甚好,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给古梅挂上了牌。打那以后,唐建先生时常过去看望它,见它枝茂花繁,生机勃勃,不胜欣喜。

“但那梅主人挺恨我的……”唐建先生抿了口茶,笑着叹道。

梅友公社

自此,唐建先生的护梅之路开始了。

从画梅到寻梅,“只因爱梅,十余年未曾辜负,寻梅画梅,与梅结缘,乐此不疲。”(唐建先生微信朋友圈)

从寻梅到护梅,“手抚老柯辞老友,吾心护佑似钢坚。”(唐建先生诗作《澜沧江畔古梅》)

“我是画家,我的责任原本只是画画。但是,”唐建先生语气不由激动起来,“太可惜了!那些古梅,就像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周遭处处是危险。我们保护着大熊猫,大熊猫尚可繁殖,古梅却不然,且一场火就不复存在,难道不是比大熊猫更加珍稀吗?”

令唐建先生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许多爱梅之士通过他的微信,了解到古梅的讯息,纷纷前去观梅、画梅。

“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他说,“人们逐渐认识了古梅,认识到它的价值,认识到它需要保护。”

“梅友公社”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的一个微信社群,汇聚了一群爱梅之人,以梅为媒介,以护梅为宗旨,努力着,践行着。

“个人的力量太小了,”唐建先生神情严肃,“古梅是真的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去保护。”

唐建先生画的梅

唐建先生寻梅护梅十余年,其间诞生了许多画作。

古人画梅讲求“四贵”:“贵稀不贵繁,贵瘦不贵肥,贵老不贵嫩,贵合不贵开。”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画家大都追求梅之高洁傲雪清且秀。唐建先生初学画时,也临摹了许多前人疏影横斜的“清秀”梅图。

“我是科班出身,临摹是必经之路,”他说,“画画没有捷径,但突破不易。”

如今唐建先生笔下的梅,却早已不似当年临摹的“清秀”之姿,而是在虬枝盘根中现“苍劲”之意。那是古梅之姿,古梅之意,那是历经了千百年的生命力,苍劲而繁茂,旺盛而顽强。

“古人是不会这样画的。”唐建先生说。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坚守的“传统与创新”并重的艺术观念,终于在寻梅路上实现了突破。

宋人杨万里言:“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写诗作画,世间道理,皆亦如此。寻梅的万里路上,唐建先生时常有如神助,一个下午便能完成一大幅画作。

“我和梅花是有缘分的。”唐建先生又一次说道,“别人难寻的古梅,我总是能够找到。通过古梅,很多画法上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豁然开朗。画起来得心应手,也更加从容。我其实是受益者啊!”

唐建先生画作《江畔古梅》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一颗爱梅的心

2019年7月,中国花卉协会通报了国花的调查情况:支持牡丹为国花的占79.71%,居于首位,遥遥领先;梅花虽列其次,却仅占12.30%。

“牡丹虽富贵,但是我认为能够代表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只有梅花。”唐建先生认真道,“梅花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凌霜傲雪,高洁谦逊,坚贞不屈,恰恰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代画家诗人王冕如此称赞梅花,赞其不慕虚名而天地留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闭幕后,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也引用了王冕的这句诗,以诗言志,传递的是内心的强大、民族的自信,是求真务实、踏实肯干的精神,是一个时代迫切需要的精神,是梅花的精神!

“我爱梅,但这种爱从来都不是占有。”唐建先生说道。他的目光充满了力量与坚定的信念。“我爱梅,我画它,寻它,更重要的是保护它。”

“我始终向往着梅花精神,这种向往在寻梅路上越发强烈。我保护的不仅仅是梅树梅花,更是梅魂。”

“我希望梅可以流传下去,梅的精神可以流传下去。”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一颗爱梅的心。”

正如唐建先生《寻梅》一诗所云:“十年寻觅未称痴,频向苍山问雪枝。岁暮风寒归路远,此心梅月两相知。”

唐建先生的寻梅之路,还在继续。

猜你喜欢
寻梅梅树梅花
煮梅
走 龙
清平乐·岁末寻梅
月下寻梅(外一首)
病梅记
窗 外
梅花
黄陂花乡茶谷访梅
春夏
梅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