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琦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广东以“混班混宿混餐”为抓手,努力营造民族学生和本地学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环境,同时,积极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五个认同”教育、发声亮剑活动、研学实践活动等,激荡学生爱国情怀,升华爱国情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坚定学生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决心和勇气,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着力夯实育人基础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办学硬件等建设,是办好民族班、促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
1.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
针对民族学生不同文化背景、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民族班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等,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入人心,守好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学校积极开展主题演讲、主题班会、文艺表演等系列活动,如组织“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和手抄报比赛、“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朗诵比赛;参加由中宣部主办的“我们的中国梦——讲述中国故事”文艺作品征集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叶挺纪念馆、邓演达纪念馆、虎门海战博物馆、威远炮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清明节开展“网上网下祭英烈”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爱国主义教育视频等。
2.优化改善办学条件
从2012年起,广东省级财政每年拨出1800万专项资金,用于民族班学校办学经费补助。中职学校民族班学生全部享受免学费政策和中职国家助学金政策。从2016年起,省级财政每年再增加7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民族班教师队伍建设、接收中职学校民族班毕业生的高职院校食堂改造补助等。
3.落实特殊岗位津贴
民族班学校立足自身实际制定津贴分配方案,落实学校绩效工资中单列核增内地民族班教职工津贴,补助标准为年人均工资水平的25%,极大调动了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科学实施混班教学
为不断提高民族学生学业水平、语言能力,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业基础差异基础上,从2016年秋季开始将民族学生按比例分散插入本地学生班级,形成混合编班的教学模式。目前,除初中学校民族班初三年级和中职学校民族班的特设专业班外,民族班所有班级全面实施混班教学,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实行三年学制。
1.指导帮助,巩固基础
针对部分民族学生学业基础薄弱问题,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民族班学校利用假期和课后、晚自修等时间,采取集体辅导、个别辅导等方式,加强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师师、师生沟通和工作例会等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一人一策,导师助力
江门市培英中学、广东广雅中学、珠海市实验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在原来实行的“党员一对一帮扶”和“新疆学生走进老师家庭”活动基础上,采用全校教师参与、共同育人的导师制模式,每名教师在高中学段固定帮扶1~5名民族学生。惠州市华罗庚中学、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江义初级中学、佛山市实验中学等校都实施了全员导师制,师生结对,导师全程关注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并引导学生提前做好人生规划,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3.朋辈帮扶,结对互助
完善朋辈帮扶机制,组织优秀的本地学生与民族学生在学习上互帮、在生活上互助,实现民族学生与本地学生、家庭之间结对全覆盖,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目前广东省所有民族班学校均实行此机制,惠州市第八中学、深圳第二职业学校、佛山实验中学等民族班学校,鼓励优秀的民族学生参加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组织各民族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等系列活动。
全面推行混合住宿
目前,民族班学校原则上按民族学生和本地学生1:1比例安排混合住宿,除极少数因校内无同年級(专业)本地学生、不具备混宿条件外,绝大部分学校已实现混合住宿工作。在混合住宿中,学生在习惯养成、文化认同、地域融合、政治同心、成绩进步、安全至上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1.思想引导,解除顾虑
学校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分别对民族学生和本地学生召开交流会,做好思想发动、教育引导。在前往生源地迎接新生时,学校均专门就混宿事宜向学生和家长进行面对面的宣讲教育工作。对于本地学生,通过学生座谈、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民族教育政策,解读混宿做法,消除误解和担忧,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引导学生主动自愿报名参与混宿。
2.规范行为,细化管理
注重正规化、制度化、经常化管理,学校对一日生活制度、宿舍管理、外出购物、请假销假作出规定,充分发挥新疆、西藏内派教师、学校宿管员和学生会的作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定期召开混宿情况研讨会、表彰先进典型、培塑宿舍文化,不断研究总结管理经验,强化学生民族团结的责任意识和遵规守纪的纪律意识,营造和谐的混宿氛围。同时,在纪律、卫生、考勤等方面统一要求、统一管理,做到民族学生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
3.加强交流,互促互进
每逢节假日、周末,学校以宿舍为单位,开展民族学生和本地学生“结对子”户外拓展活动。每学期,本地学生及家长邀请民族学生到家中做客,在交往中更增进了感情,了解了生活习惯、民俗风情。每到放寒暑假或是毕业季,给民族学生送行的本地学生络绎不绝,学生们依依惜别,恋恋不舍,场面很是感人,大家在交往中更加理解各民族相依相融的真谛。
逐步推行混合用餐
目前,广州市西藏班办班学校全部推行混餐,大部分新疆班学校全面推行分窗口用餐;其他地市民族班学校正在逐步完成餐厅改造,逐步推行混餐。
广州市于2017年印发《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启动新疆班学生与本地学生混餐工作的通知》,全市8所新疆内高班、内职班学校加强混餐宣传教育,推进就餐环境改造。从民族食堂向本地学生开放,到逐步实现了全体学生同一餐厅分窗口用餐。在试点市、试点校的示范带动下,全省民族班学校积极响应,因校制宜,加强混餐宣传教育和就餐环境改造。
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从2017年底开始探索新机制,遵循尊重饮食习俗的原则,精心设计菜谱,一方面保留了新疆特色的菜品,如手抓饭、大盘鸡、水煮羊肉等,另一方面增加了粤菜菜品,如广式糕点、海鲜粥、冬菇蒸鸡、西芹炒虾仁和各种青菜等,让新疆的美食和广东美食在这里交流碰撞,同一饭桌用餐,促进民族融合。
据了解,混班混宿混餐为民族学生与本地学生提供了更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机会,有效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学业水平、语言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学生成长发展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团结一致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