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萍 张露尹
摘 要 借助《中国远程教育》期刊2013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发表的共55篇以移动学习为主题的期刊文献,研究其文献数目与文献主题研究情况、作者及机构合作网络情况、关键词共现网络三个方面内容并进行分析,以此为例,由点到面地对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作出相关述评,对其他移动学习研究者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Mobile Learning;移动学习;中国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1-0009-04
1 移动学习的定义
移动学习已经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在国外被称为Mobile Learning或M-Learning。近些年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促使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产生重大变化,出现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兴学习形式,移动学习逐渐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接受和使用。
学术界至今没有给移动学习作出一个精确且统一的定义,但是不同的学者尝试对移动学习从多角度作出不同的解释。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解趋势:
1)将移动学习理解为远程学习的一种新形式;
2)将移动学习视为数字化学习的拓展;
3)从认知与学习的角度开展研究,认为移动学习的移动性、情境相关的特点,使其成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技术与方式[1]。
英国开放大学Martin Smith博士在一次访谈中将移动学习解释为“移动学习能够保证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计划地学习,满足学习者突发奇想地学习。使用移动学习工具的人不仅能够利用移动工具进行学习,同时能利用移动工具制作自己想要呈现的学习资料”[2]。在这个解释中,Martin Smith博士强调了移动学习工具不仅是用户消费信息的学习方式,也是用户生产内容的学习方式。
我国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教育实验室针对移动教育的技术特点与设备特点,对移动教育作出定义:“移动教育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
综合而言,本文认为移动学习是学习者灵活地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支持下获取丰富学习资源、与教师进行交互的教学活动,是开展弹性学习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相比于传统学习方式更具有移动性、技术性、功能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其中,技术的支持是移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容。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使用中国知网(CNKI)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目的是对《中国远程教育》期刊中以移动学习为主题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的发文趋势及文章主题、作者机构与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网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由点到面、从小及大地探究移动学习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推动该领域的发展,给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3 研究过程
文献数据来源 为了保证文献数据的来源与质量,本研究选择《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的论文作为文献数据的来源,以国内最大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对《中国远程教育》期刊中以“移动学习”或“Mobile Learning”或“M-Learning”为主题的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跨度从2013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59篇文献数据。经过阅读筛选后,发现有四篇文献的主题与移动学习的主题相关度不高,因此共得到55篇有效论文,基于这55篇有效论文开展具体研究。
文献数目与文献主题研究情况 统计某个研究主题的文献的数目趋势与文献的主题,均能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状况与研究热点方向。因此,本文从文献数目趋势与文献主题两方面对检索到的55篇有效文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文献量统计情况分析。2013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以“移动学习”为主题,《中国远程教育》六年来刊登的文献数量趋势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2014年后,《中国远程教育》中以移动学习为主题的文献数目在逐渐减少,在2017年时由2014年的14篇减少为四篇,文献数目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2017年与2018年的文献数目趋于相对稳定。总体来看,近六年,以移动学习为主题的文献呈减少趋势。
2)文献主题研究情况。在检索到的《中国远程教育》的55篇有效文献中,通过整理研究发现,文献主题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内容,分别是:移动学习理论的研究、移动学习相关技术的研究、移动学习应用的研究。笔者依照这三个主题对有效文献进行进一步分类,将55篇文献按照研究主题与时间进行整理,整理结果如表1所示。
從表1中看出,在55篇文献中,理论研究方向文献有40篇,占全部文献数目的72.7%,是现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研究方向共有四篇,占全部文献数目的7.2%;应用研究方向文献占20%。从2014—2017年各年的数据看,在移动学习文献总体减少的趋势下,理论研究方向、技术研究方向与应用研究方向三个方向的文献数目与总体文献数目趋势一致,都在不断减少;尤其在技术研究方向,自2016年起,《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上没有再刊登移动学习技术研究方向的文献。
①理论研究方向。综述研究与学习模式两方面的研究是学者主要探讨的内容。文献综述类的文献数量占比较大,尽管这表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移动学习领域的研究,但是其研究缺乏新意。学习模式方面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影响移动学习的因素探究。比如:陈美玲、白兴瑞、林艳在Bhattacherjee的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移动学习用户持续使用研究模型,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探究出影响移动学习用户持续使用的三个关键因素[3];王金涛则整合了技术接受模型(TAM)和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TF),通过实证研究探究构建的研究模型的适应性[4];卢婷与杨现民通过准实验的实验研究法,解释了信息呈现方式与认知风格对概念性知识移动学习的影响[5];韩庆年、柏宏权与杨晓敏则探究了移动学习环境下同伴互评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效应,发现移动学习环境下同伴互评活动对学生学习动机提升的分化情况[6]。这些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索了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关系,丰富了移动学习理论的研究。
②技术研究方向。该方向的文献数目较少,反映出该方向不是移动学习研究者的重点研究方向。移动学习中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宋巍探究将H.264技术与Android操作系统相结合,开发新的移动学习平台软件,解决移动学习视频处理问题[7];朱学伟、朱昱、徐小丽团队把微信与移动学习相结合,搭建了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平台,促进学生学习[8];晋步、王小根、王心语、王书瑶团队设计探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为学习者构建移动学习环境,通过应用实验提升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效果[9];
马丁·史密斯、艾格妮丝·库库尔斯卡-霍姆从移动学习中使用互动电子书和iPads的对比上,比较高等教育的移动学习能力建设,把新设备与新学习方式相结合[10]。
尽管技术方向的研究文献较少,但是可以发现研究者从多角度不断地探索新的技术,尝试对移动学习进行新的结合,探索新的移动学习研究领域。只有将新技术、新软件不断进行完善,在这些新技术、新软件的支持下,移动学习的创新结合发展才能持续不断向前。
③应用研究方向。学习平台的应用与学科教学是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学科教学主要涉及语言类与音乐艺术类学科的应用。比如:刘洁、周玉霞、朱培达与袁悉程利用平板电脑,在农村某小学音乐课程中开展移动学习应用,使用移动学习方式丰富农村教学资源,体现了移动学习的灵活性与移动性,同时做到了将移动学习与实际教学的紧密结合[11];柳瑞雪、石长地、孙众通过Moodle网络学习平台和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平台的实践应用对比,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不同平台上学生协作互评所形成的交流网络,探究不同平台对协作学习模式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12]。
从这些文献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对移动学习平台的实践应用,还是针对移动学习课程的实施开展,都是移动学习应用研究方向上的重要内容。
作者及机构合作网络情况 通过对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的分析,可以找出该领域研究核心作者与研究网络,呈现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团队。
1)作者发文情况。经过统计,如图2所示,在有效的55篇文献数据中,发表两篇以上的作者仅有肖俊洪(9篇)、孙众(3篇)、约翰?特拉克斯勒(3篇)、彭一为(2篇)和柳瑞雪(2篇),共占全部文献数目的43.9%。
利用作者合作网络分析绘制图3所示作者合作网络,借此反映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从图3中可以看出,高产作者中,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石长地和柳瑞雪三位作者之间形成团队效应,来自Wolverhampton大学的约翰·特拉克斯勒、来自美国欧道明大学的海伦·克朗普顿与来自广东省汕头市广播电视大学的肖俊洪、彭一为四位作者之间形成有效的国内外共同研究团队,联系紧密。
2)研究机构分布。对作者所在机构的分布进行统计,得到图4。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发文较多的单位主要有广东省汕头广播电视大学(9篇)、首都师范大学(3篇)、浙江广播电视大学(3篇)、Wolverhampton大学(3篇)和北京师范大学(2篇),占全部文献的51.7%。可见,目前移动学习的研究者集中于高校,尤其是广播电视类大学与师范类大学对移动学习关注度较高。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分析高频出现在某领域的关键词,有利于确定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前沿热点。因此,对有效的55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并筛选出词频大于2的17个关键词,最终得到图5所示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图。节点的大小表示该关键词的出现次数。从图5中可以发现,从节点大小看17个高频关键词,学习过程最大,其次出现次数较多的依次是移动学习、数字化学习、移动技术、中国远程教育、学习活动、学习系统、学习模式。学习过程与移动学习两个关键词共同出现的次数最多,其次是学习过程与数字化学习、学习过程与资源设计。
由此反映出,目前的移动学习研究中,学习过程是移动学习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学者仍会重点关注移动学习理论方向的研究,研究热点可能会继续集中在移动学习过程、数字化学习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等研究内容上,从而为移动学习的发展打好理论方面的基础。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通过对《中国远程教育》期刊55篇有效文献的分析,反映出现阶段我国移动学习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主要问题包括:
1)研究者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没有形成研究网络;
2)研究往往围绕个案或小规模实践开展,缺乏大型应用研究;
3)研究热点之间联系不密切,缺乏对理论、框架、应用的整合研究。
研究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1)加深作者、单位之间的研究合作,建立良好的研究网络。从研究者的合作网络和单位可以看出,在55篇有效文献中仅有两个合作团队形成,跨单位的合作团队仅有一个,且很多研究者来自高校机构。这表明两点:
①目前移動学习的研究者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彼此没有形成良好的跨校、跨单位、跨机构的交流方式与合作网络;
②高校机构研究者目前是移动学习方向研究的主力军,移动学习的研究与一线教学的应用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
笔者由此提出如下建议:
①加强移动学习领域研究者的合作网络构建,借助网络技术、网络平台等内容形成紧密的研究团队,做到研究成果的及时共享与更新[13];
②加强高校教师与一线教师的紧密联系,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具有其独特的应用性,其研究领域不能仅在高校之间进行应用,更要投入一线教学中,要促进一线教师在吸收高校教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将移动学习与实际教学进行组合应用,进一步促进移动学习相关领域的发展与研究。
2)组织开展大规模实证研究,加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迈克·沙普尔斯教授曾经在一次访谈中提出,移动学习研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目前的移动学习研究中个案研究较多,研究的内容是某一个项目的进展,从研究人员的观察角度展示对参加者的访谈,阐述项目的成效和困难[14]。这种情况亦存在于我国现今的移动学习研究。大部分研究者仅仅对个别或小规模的移动学习开展案例进行研究,没有大规模的应用研究,尽管能够得到一定的研究数据,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数据存在片面性,不能更直观地反映一些隐性问题。因此,笔者建议研究者在开展研究时不仅仅应用于小规模群体,或者对个案进行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更可靠的数据形成更完整、更可靠的结论。
3)进行整合性研究,从整体推进移动学习发展。移动学习研究方向呈分散的趋势,是因为移动学习主要分为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应用研究三个研究方向。移动学习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内容,各研究方向虽然有其独立性,但是彼此之间也存在紧密关联,理论是进行开发与应用探索的研究基础,三个研究方向不能割裂,彼此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目前的研究者缺乏对理论框架、技术开发、实践应用的整合研究。因此,笔者建议研究者应从全局的角度对移动学习开展相关研究,不仅仅聚焦于一个研究方向,在分别推动理论框架、技术开发、实践应用三个方向发展时适时地进行适当整合,通过对整体的研究,推动移动学习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汤跃明,付晓丽,卜彩丽.近十年移动学习研究现状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6(7):36-43,80.
[2]侯松岩.移动学习的实践、发展与借鉴:访英国开放大学Martin Smith博士[J].中国远程教育,2013(15):35-38.
[3]陈美玲,白兴瑞,林艳.移动学习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12):41-47,96.
[4]王金涛.大学生采纳移动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5(1):49-54.
[5]卢婷,杨现民.信息呈现方式与认知风格对概念性知识移动学习效果影响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6(6):36-43,80.
[6]韩庆年,柏宏权,杨晓敏.移动学习环境下同伴互评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效应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18(11):34-40.
[7]宋巍.H.264技术在移动学习平台中的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4(2):87-90.
[8]朱学伟,朱昱,徐小丽.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平台研究与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4(4):77-83.
[9]晋步,王小根,王心语,等.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微信公众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6(4):67-73,80.
[10]史密斯,库库尔斯卡-霍姆.高等教育中的移动学习能力建设:电子书和iPads[J].侯松岩,译.中国远程教育,
2013(11):80-83,87,96.
[11]刘洁,周玉霞,朱培达,等.农村音乐平板电脑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以云南省文山州某农村小学音乐课程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5(7):65-71.
[12]柳瑞雪,石长地,孙众.网络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协作学习效果比较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16(11):43-52,80.
[13]宋玉琳,肖俊洪.再谈移动学习:访英国移动学习教授约翰·特拉克斯勒[J].中國远程教育:综合版,2017(11):
43-46,62.
[14]沙普尔斯,肖俊洪.移动学习:研究、实践和挑战[J].中国远程教育,2013(3):5-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