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
近日,一部表现成长题材的纪录片《零零后》上映。影片追踪了两个出生在2000年后的年轻个体,记录了他们从幼年到青春期的一系列变化——男孩池亦洋从一个野蛮霸道的孩子王变为一个在赛场上用身体拼抢的橄榄球少年,女孩王思柔则从一个在秋千上荡来荡去的“小猴子”变成了优雅的芭蕾舞少女。影片用生动的影像刻录下二人在每个成长阶段的鲜活记忆,让经历过成长和正在成长的人为之动容。
然而,也有不少观众在看过该片后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足,一方面觉得影片标题给人的期待与它的实际内容并不相当,两个孩子尽管各具特色,却不足以代表整个“00后”一代;另一方面,影片所抓取的人生段落充满了跌跌撞撞的彷徨感,无法帮助人们从一个历尽沧桑的角度提炼洞明而又练达的人生箴言。
诚然,如果将《零零后》视作一部孤立的作品,难免会因以偏概全而感到缺憾。但如果将这部作品放在一个历时更为绵长、群像更为丰富的系列中来看,它的缺憾便可以被理解,甚至是它的魅力所在。
事实上,电影《零零后》的缘起可以一直追溯到十多年前,与导演张同道此前的多部作品之间有着难以忽视的关联,这种关联并非巧合。
2006年,张同道受邀来到好友李跃儿在北京开办的“芭学园”。幼儿园的名字来源于日本主持人黑柳彻子根据儿时经历所撰写的《窗边的小豆豆》,其办学理念也同书中的“巴学园”一样十分重视孩子们的天性发挥。孩子们在这里获得了自由生長的空间,这令导演大感新奇。于是,自那时起,他便成了孩子们成长的见证者。
2009年,张同道把他在芭学园里记录下的影像剪辑成了电影《小人国》,随后又将这些素材整理成了电视纪录片《成长的秘密》。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孩子们2岁到6岁的生活状态,把他们原石般的天真保留在了影像里。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导演也跟着把镜头探进了小学校园,并于2012年制作出续集《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和《成长的秘密·爱的分离》。这两部作品中表现了孩子们离开芭学园后进入了新的环境,遇到了各自不同的新挑战。2014年,他又推出了《成长的秘密之英语时代》,聚焦极受人们关注的少儿英语学习。2017年,结合几位小主人公进入中学后的新情况,导演再次剪辑出五集的电视纪录片《零零后》。2019年,他则回顾十多年来收集的素材,将两个故事性最强的孩子的成长经历单拎出来,做成了《零零后》的电影版,而这似乎也并非该系列的终点。导演在采访中表示,他的理想是可以一直拍到这群孩子结婚生子,把他们的孩子也送进幼儿园。
事实上,像这样用镜头去长时间追踪人的变化的影像作品已经有过不少,最为著名的就是迈克尔·艾普特的《人生七年》和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前者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了14个英国人从孩提到花甲的人生轨迹,后者则用非纪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少年从6岁到18岁的经历。但与二者相较,《零零后》系列依然有自己的特点。它既不像《人生七年》那样把焦点放在阶层的差异上,也不像《少年时代》那样把焦点放在时间的造化上,而是把焦点放在了孩子们的个性上。
在《小人国》和《成长的秘密》的第一部中,导演表现了孩子们未加雕琢的个性,并在后续作品中聚焦外力对个性的打磨的影响。在电影《零零后》中,导演也试图通过自幼不愿服输的池亦洋和从小就怀揣浪漫梦想的王思柔,凸显出个性在成长选择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总之,从《小人国》到《零零后》,导演的侧重点一直未变,都是通过聚焦于个体,去呈现成长的重要时刻迸发出的人性之光。就像片中两个孩子的恩师李跃儿所说的那样,看着银幕上的他们,我们不禁能够感受到孩子们的大气,同时还会产生深深的敬畏。这种“大气”或许我们也曾拥有,但却因为我们与岁月的和解而变得陌生。而纪录片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从成长进行时的“他们”身上重新看到这种不成熟、不淡然、不老练却无比可贵的“大气”。
平心而论,作为一部单独的纪实作品,电影《零零后》确实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它的影像真挚、动人,富有力量,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拍摄者对于成长细节的感叹,并一同期待影像和人生里的未完待续。
(选自光明网)
小编有话说
由此可见,电影《零零后》其实是一个漫长且仍在继续的纪实系列中的一部分,是对成长中某个充满未知、惶惑与期盼的人生状态的短暂截取,是对众多跟拍对象的重点关注和集中讨论。它很难被定义为一个完整又孤立的纪实作品,更倾向于一个持续性的纪实活动的阶段性小结。一旦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去界定《零零后》,它就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意义。一方面,同前作之间的联系让我们在新老素材的同列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力量;另一方面,它向着未来的开放与延伸又让人从它的未完待续中感受到无尽的期许。
适用话题
成长;个性;时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