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冬小麦科学播种技术

2019-12-30 01:40王振学王钦秋武立
科学种养 2019年12期
关键词:精播邹城市济麦

王振学 王钦秋 武立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冬小麦常年种植面积46万亩,近几年主推了规范化播种、宽幅精播、播前播后镇压、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冬小麦产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具体操作如下:

一、品种选择

冬小麦品种选择原则:以农业推广部门推荐的品种为主,因地制宜选择高产、多抗、优质品种。未种植过的小麦品种要在不同地块经过3年以上种植试验,确实表现优良再大面积种植。

近几年,倒春寒对冬小麦影响较大,生产调查表明,不同的小麦品种受害程度不同,所以在选择冬小麦品种时,一定要适当增加抽穗较晚的品种。在邹城地区,小麦水浇田适宜选择济麦22号、鲁原502、泰农18号及大穗品种儒麦1号等,旱地麦田适宜选用耐旱多抗型小麦品种,如青麦6号、青麦7号、鲁麦21号、红地95、红地166等;种植强筋小麦种植基地,适宜选用济南17号、红地95、济麦44号、泰山27、烟农19号等品种。

二、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防止秸秆焚烧对环境造成污染。秸秆还田要求秸秆长度控制在5厘米以下,抛洒时均匀一致,无堆积现象。为了防止作物秸秆成为病虫害的寄生场所和加快玉米秸秆腐熟,应在耕前每亩均匀撒施3%辛硫磷颗粒8 ~ 10千克,每克孢子含量为1 000亿嗜热枯草芽孢杆菌5千克,撒后及时与玉米秸秆混合均匀,尽量避免阳光直射。

三、科学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实施科学配比施肥。亩产500千克以上的高产田,每亩施用充分腐熟并晾晒的农家肥2 500 -3 000千克;每亩纯氮(N)12 ~ 14千克,磷(P2O5) 6~7千克,钾(K2O) 5~6千克,其中磷钾肥基施,氮肥50%基施,50%起身期或拔节期追肥。亩产400 ~ 500千克的中产田,增加腐熟农家肥施用量,一般每亩施入3 500 ~4 000千克;每亩纯氮10 ~ 12千克,磷4~6千克,钾4~6千克,其中磷钾肥基施,氮肥60%基施,40%起身期追肥;亩产300 ~ 400千克的低产田,每亩施用腐熟有机肥5 000千克以上;每亩纯氮8 ~ 10千克,磷3~5千克,钾4 ~ 4.5千克,全部作为基肥,拔节后根据苗情有针对性地进行追肥。

四、耕作

有些冬小麦种植田常年旋耕,耕作层变浅,小麦根系下扎能力困难,导致小麦抗倒能力差。科学的耕作方法是深耕和旋耕相结合,通过深耕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耕深应达到30厘米,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增加耕作深度,深耕后要耙透耙平,防止田间出现大坷垃。为了降低耕作成本,可采取隔年深耕的方法。

五、作畦

水浇田以宽幅精播为主,根据宽幅精播机械确定相应的播种畦的宽度。在鲁西南地区,畦宽一般为2.4米,畦面2.0米,畦背宽0.2米,畦内播种8行;浇水条件较差的地块,可把畦宽缩小到1.8米,畦面1.4米,畦内播种6行小麦;没有浇水条件的地块或者采取喷灌的地块,不需要作畦播种,以减少生产投入的同时增加土地利用率。

六、规范化播种

1.种子处理

种子包衣是预防小麦病虫害的主要措施之一。对于连年重茬病害较多的地块,选用4.8%苯醚·咯菌腈悬浮剂,按种子量的0.2% ~ 0.3%拌种,病蟲害混发地块可在此基础上加入高巧(600克/升吡虫啉悬浮剂,20毫升拌种小麦10千克)混合均匀后拌种,在阴凉处风干后再播种。

2.播种

一般适宜冬小麦播种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 ~ 75%,如墒情合适,整好地后立即播种。墒情差的年份,可采取浅播,播深2~3厘米,播后2~3天压水,以提高冬小麦出苗率。鲁西南地区,冬小麦适宜播种时间为10月7 ~ 10日,每亩基本苗为15万~ 18万,分蘖成穗率高的中多穗型品种如济麦22号,每亩基本苗为12万~ 16万。在此范围内,高产田宜少,中产田宜多。晚于适宜播种期播种,每晚播2天,每亩增加基本苗1万~2万。播后及时镇压,特别是常年秸秆还田地块,播后不镇压,极易造成小麦根系悬空,植株生长势弱,抗冻、抗旱能力差,甚至出现死棵现象。近几年邹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使用了播种与镇压一体机,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农机作业投入。

七、查苗补苗

  • 出齐苗后及时田间查苗,对有缺苗断垄地块,选择与该地块相同的小麦品种进行种子包衣或者药剂拌种后开沟撒播,墒情差的浇水补墒。 (作者联系地址:王振学 山东省邹城市农业农村局邮编:273500;王钦秋 邹城市郭里镇农技站 邮编:273519;武立 邹城市城前镇农技站 邮编:273504)

猜你喜欢
精播邹城市济麦
山东“袁隆平”的麦田人生
山东省邹城市飞行画室学生作品展示
山东省邹城市第二中学
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济麦60
冬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大豆新品种郑7051免耕覆秸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探析
氮磷配施对“济麦22”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